“女人不上桌”背后,是一个矛盾的山东

2019-02-12 12:59
广东

文丨城事研究局

山东又遭怼了。有关“山东女人吃饭不上桌”的说法在春节期间再次火了一把。

客观说,在一个这么大的国家,细究起来,每一个地方恐怕都有经不起现代价值观和文明标准审视的“习俗”。

关于“女人不上桌”这一条,即便不作调查,也完全相信眼下只可能是极少数地方乃至极少数家庭所残留的“习俗”,将之作为标签贴到整个山东身上,自然是不合适的。

但是这一普及度可疑的“习俗”一次次被拿出来说事,还是能够说明一些问题。其中一点或许就在于,这样的“习俗”哪怕只是极少数的存在,也与山东作为经济发达地区的地位,形成鲜明反差。

总人口超一亿,经济总量超7万亿,多年位居全国第三。从人口和经济规模看,作为中国北方第一大省的山东,已相当于一个中等国家,经济体量可以轻松进入世界经济体的前20强。

但是,与广东、江苏、浙江等其它经济强省比起来,山东似乎无论在存在感,还是在“先进性”上,都显得稍逊一筹。屡因“落后”习俗和文化被吐槽,或就是一个注脚。

其实,经济强省山东的“落后”,不只有外界吐槽。

去年春节假期过后的上班第一天,山东主官在山东省全面展开新旧能动转换重大工程动员大会上的一番讲话,就被指“山东终于意识到自己落后了”。

该篇讲话对于山东的成绩与问题,可谓作了最系统性的分析,感兴趣的朋友可以自行检索阅读。城事研究局仅分析其中的三点。

01 内部发展失衡

一些在今天看来早就该被废除的旧习俗,说到底多是农业时代的遗留。换言之,很多不堪的旧习,随着城镇化的推进,社会教育水平的提升,被扫入历史垃圾堆只是迟早的事。

比如,关于“女人吃饭不上桌”这一说法,目力所及,不少事件的“出处”都指向临沂。而临沂在山东正属于相对落后的地区。

根据2018年上半年山东各市的人均GDP数据,临沂在全省排名倒数第二,仅高于菏泽。城镇化水平也处于相对靠后的位置。

来源:前瞻经济学人

山东区域经济发展引以为傲的一点是,17个(莱芜已并入济南)城市中有15个进入全国经济百强。这表明在经济总量的发展上,各个地级市的分布较为平衡。

但是,各地级市的人均GDP差距还是非常明显,比如,第一的东营是最后一名菏泽的5倍多。

可以作为对比的是,另一个经济强省江苏,苏南苏北差距较大一直是一个突出的软肋,但其2018年人均GDP最高的无锡,也只是最后一名宿迁的3倍左右。

来源:网络

事实上,山东内部区域发展的分层是非常明显的。最发达的地区是胶州半岛的青岛、烟台、威海,以济南、潍坊、淄博等为代表的鲁中地区次之,而临沂所在的鲁南地区则处于最低一档。

另外,说到山东对外的存在感不强,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即与长三角的江苏、浙江和珠三角的广东等发达省份比起来,山东不仅也有相对欠发达的地区,而且更不利的一点是,强者也不够强。

将青岛、济南与苏州、南京、杭州、广州、深圳作比较,显然不在一个重量级。

02 产业“轻重”失衡

除了内部发展不平衡,山东巨大的经济体量之下,还隐藏着结构的问题。

首先,经济总量与广东、江苏的差距进一步拉大。

去年山东主官的讲话中指出:

经济总量,我省与广东的差距由2008年的5860亿扩大到2017年1.72万亿;与江苏的差距由50亿扩大到1.32万亿。

到了2018年,这一数字继续上升,与广东的差距扩大到2万亿,与江苏的差距扩大到1.6万亿。

提起山东的经济结构,一个突出的特点是重工业,尤其是能源化工产业突出。这在倡导产业转型、靠技术驱动产业发展的今天,显然展示出过于传统的一面。

2017年,山东三次产业构为6.7:45.3:48.0。第三产业仅比第二产业高出不到3个百分点。

作为对比,广东、浙江、江苏分别为4.2:43.0:52.8,3.9︰43.4︰52.7,4.7∶45.0∶50.3。

可以看出,山东是全国经济总量前四的省份中,唯一一个第三产业没有超过50%的省份。

来源:中国新闻网

关于新技术对于产业产值的贡献,山东也暴露出短板。上述讲话指出:

2016年,全省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比重为33.8%,分别比江苏、浙江低7.7和6.3个百分点,比我们的近邻河南还低1.1个百分点。

具体的产业结构:

主营业务收入排前列的轻工、化工、机械、纺织、冶金多为资源型产业,能源原材料产业占40%以上,而广东、江苏两省第一大行业均为计算机通信制造业;全国互联网企业百强我省只有2家,排名都在60名以后,滴滴打车、支付宝、微信红包等具有超前引领作用的创新模式,都没原创在山东。

经济强省山东的“传统”色彩,很突出。

03 文化“新旧”失衡

有人认为,个别地方至今存在的“女人不上桌”习俗,是因为山东的传统文化力量过于强势。这种归因是否准确不谈,但论传统文化的强势,作为孔孟之乡的山东,的确是当仁不让。

这一点也引申出另一个问题,那就是,到了现代社会,山东的传统文化到底如何实现向现代化的转向。比如,在社会观念中,山东的另一个槽点,就是不少人热衷于考公务员。这很容易让人将之与传统社会中的“学而优则仕”、官本位思想相联系。

而改革开放后,山东的文化更新和输出的确呈现出相对滞后的尴尬。说到文化软实力,除了“孔孟”和济南的泉文化,山东似乎很难给人留下太深的印象。

即便是在时下的互联网城市营销大潮中,山东也仍显得慢半拍,有分析就指出:

提起四川,人们最先想到的会是太古里和大熊猫;提起陕西,人们会想到兵马俑和摔碗酒。而现在提起山东,人们能想到的也就只有挖掘机和煎饼卷大葱了吧。

公众号“济南发声”还曾专门发文指出,“山东经济落后不可怕,可怕的是文化的没落”,并直言:

作为齐鲁文化的发源地,这些年,山东在文化的发展与传承上,也是乏善可陈,愈来愈没落,几乎被人视而不见。

主表现则有:

现在的济南,没有一个像样的文化坐标,没有一个像样的文化阵地,没有一个像样的名人故居,没有一面像样的文化旗帜,没有一座与城市文化交融的大学……

这还是省会济南,其它一般的地级市,在文化上的表现就更可想而知。

所以,作为传统文化重镇,山东在文化层面的确需要走出自己的新路子,方能接续和重现以往的文化辉煌。

小结

“女人吃饭不上桌”的说法,当然有以偏概全的嫌疑。但外界的“偏见”,对于反思山东自身的问题,未尝不是一个契机。

诚如官方所坦承的,山东巨大的经济体量背后,经济、社会、文化等领域中,其实有较多值得警醒的问题。包括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以及观念中的“守旧”的一面,都需要加速、刷新。

近年甚至有声音担忧,山东经济是否会“东北化”,成为第二个东北。这些都值得重视。

不过,从更宏观的视野下来看,作为上一轮经济发展大赢家山东,在多个领域背负着传统与现代,开放与保守的纠葛,呈现出一个矛盾体的镜像,未尝不是各个地区问题与矛盾的“集大成者”或说是缩影。

在山东身上,每个地方都可能找到自己的问题。

    特别声明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s://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