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山杉︱谈西夏文《还源观》所依底本问题

高山杉
2019-02-07 10:47
来源:澎湃新闻

华严宗曾在西夏流传,其撰述的西夏文译本于西夏故地多有出土,尤以俄藏黑水城文献中保存者为完整。对这批珍贵的文献,除了要继续从西夏语语音、语汇和语法方面进行语言学的研究,以及从夏汉对勘方面展开文献学的研究之外,还应使用“e考据”、版本学、纸张学等技术手段做出进一步的科学归纳和逻辑分析。下面,我就从俄藏黑水城文献中挑出一部华严宗撰述的西夏文译本,然后使用“e考据”的方法,尝试解决前人研究中留下来的两个问题。

西夏文《还源观》图一
俄藏黑水城文献Инв.No.6174和Инв.No.7118(7689)两号著录的蝴蝶装刻本残册,内容相同,版本也相同,都是华严宗三祖,也是实际上的创始人法藏(643—712)所述《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简称《还源观》)的西夏文译本(《俄藏黑水城文献》第二十五册,“西夏文佛教部分”,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年7月第一版,228—236页)。中国社科院民族所的孙伯君女士曾将其全文以夏汉对照的方式译释刊布(《西夏文〈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考释》,《西夏学》第六辑,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9月第一版,57-69页)。在译释的过程中,孙女士发现西夏文译本与她使用的《永乐北藏》本《还源观》在文字上颇有不同。比如《永乐北藏》本引用唐实叉难陀译《大方广佛华严经》卷二《世主妙严品第一之二》中的偈子“一切法门无尽海,同会一法道场中。如是法性佛所说,智眼能明此方便”,西夏文译本在相应之处也引有一首偈子,共二十八字,前半偈与《永乐北藏》本完全相同(一切法门无尽海,同会一法道场中),但是后半偈按照孙女士的直译却是“如此依次渐渐无障碍,人能解此”(参看图一圈红的部分),与《永乐北藏》本的“如是法性佛所说,智眼能明此方便”明显不同。这个差别是怎么造成的?孙女士在她的论文中没有给出解释。我觉得,这个差别应该是由西夏文译本依据的汉文底本的不同造成的。

我们现在能够看到的《还源观》,从《永乐北藏》《嘉兴藏》《大正藏》等古今中外汉文大藏经中所收的本子,到中日两国刊行的各种单刻本,其实都是经过宋代华严宗中兴祖师晋水净源(1011—1088)和兼通华严宗教义的唯识宗僧人通义大师子宁(1008—1088)重新校订而最后定下来的一个本子。在这个本子的后面,有一篇净源写的《纪重校》(孙女士引作《重校纪》),其中提到他于“熙宁元年(1068)冬十一月,特抱诸郡《观》本,再请钱唐通义大师子宁重校其辞”。这段话里出现的“诸郡《观》本”四字非常重要,它显示出在净源和子宁重做校订的时代,《还源观》的传本当远不止一种。这些流行于诸地的本子,文字上肯定会有一些不同,否则就没有必要叫它们“诸郡《观》本”了。这些带有异文的《还源观》,不仅在净源和子宁之前曾经流行于教界,而且在他们的重校本出现之后可以想象也不会马上就被取代从而销声匿迹。它们中的某一种极有可能成为西夏文译本所根据的底本。

我们可以用前文提到的那个夏汉文本之间的差别来证明当时这种异本的存在,同时给出西夏文的正确翻译。由于西夏文译本引用的偈子只有前半偈能与通行的汉文本勘同,所以我们必须在汉文佛典中找出后半偈也能完全勘同的《还源观》文字,才能证明异本的存在。这时就要用到“e考据”的技术。要想找出前半偈和后半偈都能与西夏文译本勘同的《还源观》文字,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拿已经与西夏文译本勘同的前半偈作为检索词,看看它能不能从汪洋无际的文献海洋中把同样可以与西夏文译本勘同的后半偈给“钓”出来。我们可以选择网络版《大正藏》(http://21dzk.l.u-tokyo.ac.jp/SAT/index.html)作为搜索库,在上面键入“一切法门无尽海”或“同会一法道场中”进行检索,于是很快就能在一系列的检索结果中获得一个有用的发现。原来在《宗镜录》的第九卷中,正好大段地明确引用过《还源观》(原文“源”作“原”)这段文字,与我们的问题直接相关的一段作“(如《还原观》云……经颂云)一切法门无尽海,同会一法道场中。如是次第展转成,此无碍人方得入”,其中“如是次第展转成,此无碍人方得入”这后半偈,虽然不见于唐译《华严》,也不见于《大正藏》所收的其他任何经论,但却与西夏文译本(共十四字,依次为李范文《夏汉字典》初版中的如下字号:5354,0290,5379,0433,4625,4625,0113;2516,3497,2194,2541,5354,3574,2620)密合无间。《宗镜录》是五代时期永明延寿(904-975)编辑的作品,成立时间远远早于净源和子宁的重校本,其所引用的《还源观》当为之前曾经流行的某种旧本无疑,或者就包含在所谓“诸郡《观》本”之内也未可知,而西夏文译本显然就是根据与其相近的某一旧本而来。

西夏文《还源观》图二

《还源观》西夏文译本所据汉文底本不同,证据还不止这一个。孙伯君女士发现与《永乐北藏》本“良以非真流之行无以契真,何有饰真之行不从真起。此则真该妄末,行无不修,妄彻真源,相无不寂,故曰法界圆明自在用也”相比,西夏文译本在相当于“何有饰真之行不从真起”和“此则真该妄末”之间的地方多出来“此则体行总以因缘,真行该而果满。故佛传《华严》曰”(依据孙女士的译文)一段(参看图二圈红的部分)。通过在网络版《大正藏》用同样的思路和方法检索“饰真之行不从真起”或“不从真起”,虽然未能找到像上一条一样明确引用《还源观》这段文字的地方,但还是能够在法藏的《华严经探玄记》卷一以及《华严经文义纲目》这两部书中发现有“非真流之行无以契真,非饰(按:《探玄记》作“飭”,古同“饰”)真之行不从真起。良以体融行而因圆,行该真而果满,是故标为佛华严也”,其中“良以体融行而因圆,行该真而果满,是故标为佛华严也”一段,正是孙女士所发现的西夏文译本多出的部分(共二十一个西夏字,相当于《夏汉字典》里的

5354,3583,0860,5604,3078,0433,3316,5258;5604,5057,3351,0433,2436,5171;0322,2852,1139,1747,2467,0542,1278)。从这一例可以看出,西夏文译本的底本虽然与净源和子宁的重校本在文字上有所不同,但它还是有所本的,来源依然是法藏的著作。

(感谢上海古籍出版社的曾晓红女士让我第一时间读到《俄藏黑水城文献》第二十五册)

    责任编辑:于淑娟
    校对:刘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