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起点2|上海市第一届文代会召开和上海作协成立

澎湃新闻记者 徐明徽
2019-02-06 07:58
来源:澎湃新闻

编者按: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70年间,中国从一个积贫积弱的国家,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回首1949年的新中国,百废待兴,那是一个新的起点,新的征程,对于文艺界也是如此,电影、文学、戏剧、音乐等文艺各界迅速恢复活力,成为新中国建设的重要力量。今天,让我们回到起点,看看当时的文艺工作者都在做些什么。

上海巨鹿路675号,是上海市作家协会几家兄弟单位的所在地。夹杂在民居间的老建筑的低低矮外墙上,挂着“上海市作家协会”、“收获”、“上海文学”、“萌芽”几块代表着上海文学的金字招牌。

1949年5月26日,上海苏州河以南市区解放的第二天,文学工作者协会临时工作委员会成立,这就是上海市作协的前身。

这个临时工作委员会由现代著名诗人、文艺理论家冯雪峰牵头,召集了60多位文学工作者组成。参加文协临时工作委员会的有在上海坚持地下斗争的文学工作者,从老解放区来的文学工作者,还有受国民党迫害撤退香港和解放区的文学工作者,他们以临时工作委员会为联络机构,在军管会文艺处领导下开展工作。

上海作协门口 资料图

1949年9月11日,上海召开了上海文学工作者临时大会,到会的有上海出席全国文代大会代表等130人。依据全国文协章程,成立了文协上海分会,地址就设在上海市武进路309弄12号。冯雪峰任主席,柯蓝、肖岱任正副秘书长(后肖岱任秘书长),设立组织部、研究部创作部、编辑出版部、文学顾问委员会等工作机构。

1950年5月,上海市第一届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召开,成立上海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以下简称文联),文协为团体会员参加文联。

著名戏剧理论家、首届文代会代表刘厚生曾专门撰文回忆过上海市第一次文代会召开时的情景:“当时上海的社会主义文艺工作,已有了初步基础,各文艺门类已产生了好几个协会,但其组织体制与现在相比,有所不同——除文学、音乐、美术和舞蹈四个工作者协会外,戏剧与电影合为一个剧影家协会,戏曲则与曲艺、杂技合称为戏曲改进协会,另外还有一个翻译工作者协会。”

由于人心所向,首届文代会筹备工作十分顺利,只消两个月时间就水到渠成。几个协会选派了531人参加代表大会,加上列席嘉宾和工作人员,将近千人。

上海市作家协会大门。视觉中国 资料图

“代表名单中,老中青,领导、职工乃至基层艺人都有代表,比如音乐界有刚从育才学校音乐组毕业不久的小青年陈贻鑫、杨秉荪,也有写流行歌曲的黎锦晖;戏曲界有梅兰芳、周信芳,也有跑龙套的姜振海,以至街头艺人徐和其、方钧,包含了大小十几个剧种;文学界则有莎士比亚研究专家,也有‘鸳鸯蝴蝶派’作家⋯⋯文艺界人士一看就知道,这份名单体现了高度的代表性和高度团结的精神。”刘厚生回忆。

大会推举产生了首届主席团成员,夏衍为主席,冯雪峰、巴金、梅兰芳、贺绿汀、赖少其为副主席。夏衍还在大会发表了他亲自撰写的主旨报告《更紧密地团结,更勇敢地创造》,表明了代表大会的主要任务和今后的方向。他的报告,总结了一年多来上海文艺工作的成就,也指出了不足,受到代表们的热烈拥护,也得到了上海市领导陈毅等同志的肯定。

陈毅在大会上发表了四个小时演讲报告,从国际形势、朝鲜战争一直讲到上海文艺工作,也震动了上海文教界。“陈毅的讲话风格气势豪迈开朗,幽默而又细致,报告结束后,大家在讨论时都是心潮澎湃,充满感激和敬佩之情。”刘厚生回忆。

1953年11月7日,根据全国第二次文代会的《关于加强和改组文艺团体的决议》精神,中国作家协会成立,据此上海文协易名为华东作家协会。夏衍担任主席,巴金、于伶、周而复、章靳以、许杰为副主席。一年后,华东大行政区撤销,华东作协从此改名为中国作协上海分会。

《上海文学》
现上海作协辖《收获》、《上海文学》、《萌芽》三个杂志编辑部,这三本杂志在中国当代文学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1957年7月,巴金和靳以牵头创办了《收获》,这是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本大型文学双月刊。

《收获》创刊号

当代文学史上有影响的作家几乎都跟《收获》有关系。老作家当中,像冯骥才、王蒙,重要的作品都在《收获》上发表。“文革”前,老舍的《茶馆》、柳青的《创业史》、金敬迈的《欧阳海之歌》也都是在《收获》上发表的,那也是整整影响了一代人的作品。

1979年之后的一批作家,像张抗抗的作品、谌容的《人到中年》、张洁的《方舟》、邓友梅的《烟壶》、陆文夫的《美食家》、叶辛的《磋砣岁月》、德兰的《求》等,还有余华、苏童、王安忆的重要的作品都在《收获》上发表。

几代人的精神意识几乎都与《收获》有关,上海作协的作家陈村就曾说过“它是中国当代文学”的简写本。

《上海文学》则被誉为“海派文学的主板基地”,它以前卫性的文学理念,凸显当代都市生活的品质,以小说及文学、文化研究方面的名牌栏目在中国文坛享有盛誉,代表了当代中国文学及都市文化的发展潮流。从《上海文学》走出的一代代作家,如王蒙、王安忆、阿城、韩少功、贾平凹、王朔、张炜、苏童、陈村、池莉等,也成为了当今文坛的中坚力量。
1956年就创刊的《萌芽》,是中国第一本青年原创文学刊物,至今已走过了63年的辉煌历程。正如 “萌芽”两字的本义,《萌芽》唤醒了无数青少年心中的那颗叫“文学”的种子,使之破土而出,萌发新芽。在广大青年作者及青年读者中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1999年初,《萌芽》杂志社联合北京大学、复旦大学等7所高校,共同主办了第一届“新概念”作文大赛,大赛以“新思维”、“新表达”、“真体验”为评比标准,向陈旧的语文教学模式下的应试作文发起一次冲击。迄今为止,“新概念”作文大赛都是中国最具有影响力的青少年文学大赛。

《萌芽》创刊号和第二期

“团结和促进上海作家进行创造性劳动,繁荣和发展文学事业,努力发现扶植文学新人,鼓励作家深入生活,努力创作,开展国际文学交流,维护和保障会员的一切合法权利,”这是上海市作家协会的宗旨。目前上海作协会员有1441人,分布在全市各行各业,分设小说、散文、诗歌、理论、儿童文学、戏剧影视文学、外国文学和古典文学等八个专业委员会。这些作家们都在为中国的文学事业书写下华丽的篇章。

    责任编辑:梁佳
    校对:栾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