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西北牛市 | 湃客年度视觉大赛

2019-02-20 08:05
江西

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的定期市场,华北称“集”,华南称“墟”。因牛不同于一般商品,可以随便价购,于是设置了牛的市集,固定几个日子开市。

“当牛墟”在赣西北究竟有多少年的历史,无从考证。但目前仍保留着过去的交易形态。每逢墟日,村民、牛贩、牙人、相牛师各色人等,说话带着调子与板眼。“必、目、宗、调、察......”尤如“宫、商、角、徵、羽”的调式,加上煞有介事的肢体语言,赋于牛只交易浓郁的乡土气息。“十日三墟”早先都有牛只交易,如今市场迅速萎缩,只有在一年一度的物资交流墟上才能看到牛的踪影,有的乡村已经不再有牛只交易。

农业社会耕牛是家庭劳动力的重要组织部分,是农民的劳动伙伴也是农村收入的一道保障。随着工业化的进程耕牛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牛只交易从过去的耕牛为主转变为以菜牛为主。人与牛的关系悄悄的在改变。相牛师这一职业在交易中充当的角色也慢慢淡化,经过长期实践总结的“相牛要诀”濒临失传。

未来牛墟将会如何发展?牛墟文化能否得以传承?谁知道答案呢?

牛只交易一般选择在城区附近有阔叶树的草坪或是带草坪的溪河草滩。阔叶树既可遮荫又可拴牛,耕牛在树荫下,可卧可立。在河溪草滩,耕牛可到河溪饮水沐浴。如今的菜牛交易市则常常选择在马路两旁方便运输。(地点:石枫山)
牛墟延续着天一亮就交易的传统。村民常常是天未亮就顶着头灯赶着耕牛来当墟,缺少耕牛的村民前往选购,更多的是经营牛只的商贩们从各地赶来。牛只进入市场都要由当地人进行登记并收取一定的费用。(地点:前头村)
牛墟除了牛只交易之外,还有牵牛绳等配件以及一些农具。(地点:石脑村)
这些乡村生活物资也常常伴随牛墟出现。(地点:潭下村)
每逢墟日,墟上人群熙熙攘攘、喧声鼎沸。(地点:石脑村)
墟市里的男女、村民、牛贩、牙人各色人等,说话都带着调子与板眼。买卖之间,有着人生大事般的或得意或不舍……牙人在市场上穿梭不息,他们不仅要了解的市场行情,同时还要懂得些许心理学,凭借嘴上功夫,打动买卖双方,促成交易。(地点:茶头村)
一头牛被看中后,免不了一番讨价还价,一番拉拉扯扯。若是卖方收下了牙人手上的定金,就算成交,不许反悔。整个过程高潮迭起。(地点:樟陂村)
商定价格时,他们会使用暗语。不同地域有不同的暗语,“必、目、宗、调、察......”带上当地的调调,加上一些肢体语言,赋于牛只交易一种浓浓的乡土气息。相传使用暗语是为了不让牛知道它的身份而伤了自尊心。事实是让外行人听得云里雾里,这也是识别买卖双方是否内行,新手与老手的方法。(地点:黄沙岗村)
“鉴敖”(8100元)是这头牛卖方的出价,买家却用手势直接比划(8000元)。墟市里以流动的牛贩为主,加上很多市场的消失,暗语如同方言,使用范围逐渐萎缩,失去了其传承的土壤。(地点:高家村)
议价到激烈处,双方还会拉扯牛绳,谁也不肯松手。出现难以成交的情况时,便可求助牙人,他们心里都装着一个“数据库”。会根据当年牛价行情作出较合理的参考价格。(地点:石脑村)
牵着牛满墟市走动就是要卖的,栓在树上或者站在车旁是已完成交易的。买卖多了,为了区分牛只,通常会在牛背上喷上名字或编号。(地点:前头村)
墟市里的人群大多数是庄稼人出身。他们衣着简朴,很多人穿着购买农资等商品时免费赠送的,印有各式广告的工作服。(地点:敖山村)
当我们穿梭于这些人群中,是否能看出哪些是从事“相牛”职业的牛伯乐?他们凭着“望、闻、问、切”,以及“相牛要诀”来评定牛只贵贱优劣。牛不同于猪羊,一头大水牛喝的水、吃的食物,可能有100斤,称重并不靠谱。牛市一直都是靠相牛师目测评估牛的重量。(地点:石脑村)
菜牛直接估肉重,耕牛就复杂多啦!食口(唇口)要平整、嘴巴要大,才能吃到短草,吃得快能长膘。“胸深能放斗,腹圆肋骨拱;摸索不招头,必定是好牛。”意思是胸部宽深丰满的耕牛,心肺发达,利于正常呼吸和血液循环,力气就充足。四蹄要圆大,大小一致,色黑有光,蹄趾对称,蹄壳整齐,质地坚韧,蹄缝紧密,不易嵌入石块等异物。母牛两后腿距要宽,方便牛仔吃乳。(地点:墨山村)
“远看一张皮,近看四只蹄;前看髻甲高,后看屁股齐......”,大水牛还要相“四膀四圈”。这些相牛技艺通常是靠口口相授、代代相传。
牛交易从耕牛向菜牛转变后,相牛技艺在交易中不再举足轻重,相牛师这一职业在交易中充当的角色也慢慢淡化。经过长期实践总结的“相牛要诀”濒临失传。(地点:石脑村)
传统的交易方式产生较大的现金流。内裤里特制的小兜是为藏钱准备的。是否有一天,微信支付将取代现金支付?(地点:华阳村)
农业社会,耕牛一直扮演着关键的角色,五谷丰登粮满仓无不体现出牛的辛苦!如今它们只是一件商品。等待它的是屠宰场。人与牛的关系悄悄的在改变。(地点:枧溪村)
或许知道自己将成为刀下鬼、盘中餐?牛只除了流泪也会有抗争!(地点:黄沙岗村)
未来牛墟将会如何发展?牛墟文化能否得以传承?谁知道答案呢?
    特别声明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s://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