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翻书党|用J.K.罗琳十年前的演讲做成的书,了解下?

方晓燕
2019-02-04 10:33
来源:澎湃新闻

J.K.罗琳  东方IC 资料图

这本《美好的生活:失败与想象力不可或缺》是用J.K.罗琳2008年在哈佛大学毕业典礼上的致辞做成的书,一篇演讲做成一本书,当然是要用上各种教科书式的把书做厚、撑起来的方式的,小开本(这本不算太小)、绘制插图、中英文对照、一页一段、再拉开行距——我猜如果不是考虑书中双色插图的显示质量,还可以换更轻质、更松的纸来印,这样书会显得更厚一点。作为曾经的从业者,以上说的没有一点吐槽的意思,把书做厚对于出版方来说,是个业务问题,而其动机也不总是大家以为的那个,就这本书来说,也可以理解为是为了把书做出来。

《美好的生活:失败与想象力不可或缺》,[英]J.K.罗琳著,[美]乔尔·霍兰绘,任战译,人民文学出版社2019年1月。

虽然哈罗德·布鲁姆对《哈利·波特》系列的走红痛心疾首,认为读了像这样的三流作品,就没有时间读一流作品了,但我想那些不读一流作品的人应该也不是被三流作品耽误了时间。更何况,个人以为,《哈利·波特》系列是杰作,而且不仅仅是就儿童文学的意义上来说。反过来讲,一部儿童文学题材的作品,能够在诞生以来的二十年间持续维持全球小说中的“顶级流量”地位,这本身也是耐人寻味的。

《哈利·波特》系列的七部作品由J·K·罗琳于1997到2007年间创作,后面几部是在《哈利·波特》已经爆红大热的情况下写出来的,没有在盛名与压力之下崩坏、烂尾,反而一部一部地往上攀,作者的创作力和定力实在是令人感佩的。有人说,《哈利·波特》系列到后面几部越来越不适给孩子看,这个说法有待商榷,但究其原因,也是与罗琳不仅仅在情节层面上越写越深、越写越复杂有关。

说这么多,其实是想说,2008年,已经完成了《哈利·波特》系列全部创作的四十二岁的罗琳可能正处在一个很不错的谈人生的节点上。

面对哈佛的毕业生,罗琳说“我问自己,有哪些事情是我希望当年毕业时就该知道的,还有哪些重要的事情,是我从毕业那天到现在的二十一年间学到的”,答案如副标题所示,罗琳主要谈了两点:失败的益处和想象力的至关重要。

这看起来是很适合作家的话题,但又似乎很难讲得言之有物,不敢说罗琳讲得就有多好,但确实有不少入耳之处,像她那样一个人,处在那样的人生阶段,跟天之骄子们谈人生,既有自信诚实,也有自信务实,尤其是在第一个话题上。

罗琳说:“最终,我们都会建立自己对于失败的定义,但如果你愿意,这个世界早已迫不及待地向你提供一套标准。所以我想,或许我可以说,按照任何传统标准,毕业仅仅七年的我,那是史诗级的失败了。我刚刚结束了一场异常短暂的婚姻,没有工作,独自抚养一个孩子,过着现代英国人所能想象的最贫穷的生活,只差流落街头了。……那是我人生中的黯淡时光,绝想不到它日后会变成媒体所描述的那种童话般奇妙的绝地反击。”

失败就是失败,它不是生活的欲扬先抑,贫穷就是贫穷,“贫穷绝不是什么让人高贵的经历。贫穷带来忧虑、压力,有的时候还有抑郁;贫穷意味着无数次琐碎的窘迫和艰难。靠自身的奋斗摆脱贫穷是值得骄傲的,但只有愚蠢的人才会赋予贫穷浪漫的诗意。”

那所以,失败的益处到底何在呢?“失败意味着剥离任何无关紧要的东西。我不再自欺欺人,假装成别人的样子,而是开始将所有的精力都投入到对我来说唯一重要的工作上。……就这样,人生的谷底变成了坚实的根基,我在上面重建生活。……失败教我认识自己,这种认识是通过其他方式无法获得的。我发现我比自己想象中更意志坚定、克己自律。”

剥离无关紧要的东西、让我们得以看清自己,然后,才谈得上“然后”。虽说不光成功的经验不可复制,失败的价值同样不可复制,能不能把谷底变成坚实的根基,在上面重建生活还得看每个人自己,但这种剥离首先是有意义的。

有趣的是,罗琳还提到“毕业于哈佛大学这个事实就暗示了你们对于失败并不是很熟悉。这一路驱使你们的对失败的恐惧或许跟对成功的渴望一样多。甚至,你们眼中的失败可能跟普通人眼中的成功相差不远。”

某种程度上来说,这种对于“失败的不熟悉”可能可以针对更普遍的群体,这种失败的缺失或者说对于失败的回避、躲闪、不认真面对,会使得真实人生缺乏摩擦力。罗琳说:“如果有时间转换器,我会告诉二十一岁的自己,只有明白人生不是一张知识清单或事业成就清单,人才能够幸福。你们的学位、履历,并不是你们的人生,尽管你们以后会碰到很多将二者混淆的人,他们和我同龄甚至比我年长。生活是艰难的、复杂的,而且不受任何人完全掌控。谦卑地承认这一点,我们才能笑对世事无常。”
就像《饮食男女》里说的,人生不能像做菜,把所有的料都准备好了才下锅。况且,人生经验这种事哪怕是最诚恳的讲述能提供的也只是冰山的尖尖,是蒸发了甘苦、得失、意气、感慨之后的言简意赅,但处在罗琳所谓的“真实人生的门槛上”,能多储备些扎实的人生道理多半还是件好事。
    责任编辑:黄晓峰
    校对:张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