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平关:对黄河的一次虔诚的祈愿与恭敬的膜拜

2019-02-06 08:16
福建

 
在河滩找东西的男子 2015.10.5 青海贵德县

黄河,作为母亲河,既有着她的温婉秀丽,亦有着她的放诞不羁。摄影师吴平关三十多年来,都致力于西北地区纪实影像的拍摄,《大河流过》作品通过整理二十余年来所摄照片,生动地展现了黄河沿岸人们的生活景象,通过这些照片,摄影师表达着自己对母亲河虔诚的祈愿和恭敬的祭拜。

《大河流过》

图/文  吴平关

2018.12.12 《大河流过》西双版纳展出实景
中国黄河流域地图

大河流过, 你挟带着特合土,过了阿万仓,遇到欧拉秀玛,看见龙羊,穿透积石,带上白银,漫过沙坡,背上青铜,伴着月牙,出了磴口,上了五原,翻过包头,进了偏关,取上神木,先入吴堡,再进韩城,拐过潼关,跨上灵宝,迎着洛阳,取道开封,喜逢惠济,捡了祥符,遇兰考,见斑鸠,摘玫瑰,逢长青,过天桥,穿码头,出东营,见到了大海……

清晨出牧的藏族牧民 2004.10.7 青海玛多县
雪后出行的藏族妇女 2004.10.3 青海达日县
转山的藏族妇女 2004.10.3 青海达日县
织牦牛褐子的藏族妇女 1997.8 甘南碌曲县

大河流过,你的大名叫黄河,你的DNA里有白河、黑河、大夏河、洮河、大通河、湟水、大黑河、乌兰木伦河、窟野河、无定河、汾河、葫芦河、泾河、北洛河、渭河、洛河、沁河、金堤河、瀛汶河、牟汶河、柴汶河、大汶河……

选羊的藏族牧民 1997.8.6 甘肃夏河县
搬炕桌的保安族少年 2009.2.8 甘肃积石山县
从窑洞里取土豆的东乡族妇女 2005.4 甘肃东乡县
在乡间小路上修摩托车的东乡族男子 2011.8.2 甘肃东乡县

大河流过,你是生命之源,每天世界上大约有五分之一的人要从你这里取水,那个人也许叫扎西、卓玛、桑吉、顿珠、阿卜都、阿绮莎、艾优布、阿米娜、尤素福、法蒂玛、尕娃、黑蛋、铁蛋、猴蛋、兰芳子、秀兰子、毛娃、官娃、巧巧、彩彩、红红、翠翠、蛋蛋、大虎、牛娃、狗娃、二狗、狗剩、有福、来福、满仓、顺溜、长栓、二蛋、丫蛋儿、霞子、盼子、惠子、莲子…… 

准备过庙会的老人 2009.2.25 甘肃永靖县
雪后赶羊的男子 2011.3.20 甘肃榆中县
在水车前朝河对岸张望的老人 1993.4.13 甘肃皋兰县

整修滩地的农民 1999.7.20 甘肃靖远县

扛羊皮筏子的个体经营者 2011.10.15 甘肃景泰县

收集滑沙板的个体经营户 1997.8.25 宁夏中卫县

大风中出行的回族男子 2015.4 宁夏中卫县

大河流过,你温婉清秀、浪漫美丽,也放荡不羁、厚此薄彼,但更多的时候则是默默无语、随遇而安,而所有的溢美之词,其实都是苦难的人们对你的企望。当身旁的这片土地被自然和人类一次次再造改变之后,你将隐忍和危机深藏于身,但裹不住的时候又会将苦难还给人们。在我看来,你犹如一个变幻莫测的隐喻,华彩绚丽只是你偶然的流露,坚韧不屈和苦难深重才是你不朽的碑志。所以,作为上述诸多生命中的一员,我从你的发源地一直追到入海口,面对沿途的矛盾与困惑,希望从中找寻你的根脉。

骑马等游客的妇女 2011.10.15 甘肃景泰县
在民国碉堡前整理菜地的明代兵户后裔 2011.10.17 景泰县芦阳镇

在明长城遗址石头缝里掏蝎子的男子 2011.10.17 甘肃景泰县

看守文物的工作人员 2011.10.17 甘肃景泰县

大河流过,我意识到所有靠想象力介入的视觉都是暴力而脆弱的,在丧失真实的语境里,还蕴藏着多少不为人知的诡秘?在那些人为或不受外力干扰的角落,还有那些隐匿于内核的精神?当不祈求获得虚妄的梦想而面对这个隐秘的流域时,我便和苦难一次次在现实里重逢。当我意识到这个国家以巨人的速度突变的时候,也在不断毁坏着自己的精神象征和基石。于是,我发愿留下这些照片,希望人们能够冷静客观地看待这片土地,而你看到的不只是悲悯和无助,还有强大残酷的、冰冷无情的环境和现实之下人们顽强的生存本能。而这些,一定不只是“他们”,而是不知将要得到或失去什么,且又不知要往何处去的“我们”。

黄河上的渔户 1999.8.11 内蒙乌拉特前旗

耍拳的回族老人 1999.8.12 内蒙包头市

在枣林里查看墒情的农民 2014.2.27 山西永和县

在枣林里查看墒情的农民 2014.2.27 山西永和县

捡玉米秸的妇女 2017.10.29 河南兰考县

在黄河里撒网的年轻人 2017.5.10 济南天桥区

在河边捡柴火的妇女 2017.5.8 山东滨州市

一只从观音像头顶飞过的水鸟 2017.5.7 山东滨州市

因此,就权当我的这些图像是一次虔诚的祈愿和恭敬的祭拜吧!

与吴平关的对谈

采访/曾子珂

1

跨越20多年的连续性影像项目

玩“链车车”的孩子 2005.4 甘肃东乡县

曾:《大河流过》这一作品大概花费了多少时间呢?作品现在完成了吗?作品的拍摄地点是怎么选定的呢?

吴:这是一个连续性的摄影项目,时间跨越了二十多年。最初,在我经历了一段是追逐世俗诱惑还是让内心稳静下来的心理较量之后,我终于明白,回归内心表达的影像才是最有力量的影像。客观冷静加时间沉淀,会使影像沉稳厚重,那些无病呻吟的影像并不是我为之追求的。而作为一个摄影师,面对充满变数的时代,能够为未来留存一些大众所经历的艰辛与不易,便成了我的影像宿命。于是,义无返顾!

《大河流过》是我“国之北”三部曲中的最后一部,前面的《西北偏西》和《向西》都已完成,《大河流过》到现在算是一个小结。这三个板块的表达构思,上个世纪末我就已经梳理清楚了,而且一直是并行交叉着进行了有计划的拍摄,其中的《西北偏西》是一个片状的叙述性影像结构,《向西》和《大河流过》则是一个线性的叙述性影像结构,都是用同样或相似的摄影语言进行着自我观看与表达。

《大河流过》其实是在去年底才最终完成的,这主要是基于对黄河流域全程的考虑,希望它的涵盖面能尽量大一点,试图用60幅作品表达出一个完整的叙事。这些拍摄点在前期,是一种有意或无意的涉猎,后期则是有选择、有意图、有目的的拍摄,直到去年底才完成了对河南境内黄河沿岸的补拍。

挂经幡的喇嘛·2010.8.6·甘肃玛曲县.

曾:您当时为什么会想到以黄河沿岸人们的生活状态作为拍摄题材形成《大河流过》这一作品的?

吴:我生活的地方,是中国唯一一个黄河穿城而过的省会城市。我出生在黄河岸边,从小就在黄河边玩耍,许多难以忘怀的事情都与黄河有关。少年学习乐器演奏,怕父母烦,影响邻居休息,常常就去河边练习。后来痴迷文学,还曾写过一篇题名为“我家门前有条河”的散文。开始摄影创作后,也经常到与黄河有关的地区去拍照,逐渐对黄河的认识就不那么简单了:母亲河在上游清澈通透,犹如少女;在中游稳静安然,宛若少妇;至下游肆无忌惮,不宜形容。纵观黄河流程的沧桑历程和流变泛滥史,历代人们对她所有的溢美之词,恐怕都是基于一种对美好的高度提炼和放大,更多的时候她既是温顺的,又是不羁的。当一切归于平静后,她就一直在那里默默地流淌,而与她息息相关的那些普通生命,随她一起斗转星移、日月穿梭、生老病死、春绿秋黄。

河岸边的那些生灵,都是以怎样的生活态度坦然接受了命运给予他们的一切呢?从上个世纪末开始,我就有计划地游历了中上游的许多地方,其中用一个多月时间以羊皮筏子从兰州漂流到包头、用两个多月时间探访了黄河上游地区,还分别赴河套地区、陕山大峡谷、黄河泛区、黄河入海口等,逐步形成了这一主题的叙事脉络。

在果酱原料收购点洗苹果的男人2017.9.30河南三门峡市

曾:作为摄影师,您想通过《大河流过》这一系列作品给观看者带来什么样的感受或者启示呢? 

吴:《大河流过》从摄影上来说,是对当今社会广大民众生存环境和状态的选择性框取,希望能比较全面地辐射整个地区,形成一个完整的叙事概念;从行为上来说,是一次有计划的、涵盖黄河流域全程的视觉供养行为;从展览形式来说,是一次企图引导观者把关注点从墙面移到桌面或书籍里的预谋,希望人们安静下来并拒绝浮躁,暗喻观看应该朝静观发展;从展览的具体实施来说,象征黄河流程图形的线条是用西北传统的芨芨草绳子实现的,丝网印刷成红色的照片更希望是一条祈福的布条,临时设立的祭坛是铁盒子里装满黄河上游的砂子,里面插上三根采自兰州黄河边上的芦苇杆象征香火……总之,我更希望自己就像一个虔诚的视觉供养人,为生活留影,为历史存相,为民众祈福。

至于感受和启示,观者则可以在墙面上订着的一册图录里观看、思考。

2

大众是社会影像的主体

秋田机械化收割 2017.9.30 河南三门峡市

曾:“这个国家以巨人的速度突变的时候,也在不断毁坏着自己的精神象征和基石。”这句话是您在《大河流过》作品阐释里说的,在您的作品中是怎么体现的呢?

吴:有人形容艺术家在创作前,心灵里总会涌动一条充满苦难的河流,它时时要求艺术家极力冲破它继续掘进。而艺术家所承载的文化使命,以及坚守的精神高度和所感悟的灵魂海拔,则决定了他的艺术行为的高度和海拔。我以为,摄影作品不应该只是具有赞美性,还应该兼备较明显的批判性,这点在《大河流过》的作品里都有体现。粗读《大河流过》,观者看到的好像是一首平静的歌谣,感觉仿佛有一些苦涩的水流在涌动,其实它更多的意味却在“复调”里,让人们有一种从远处审视的冷峻与远离纷繁现实的宁静,这个就在于机缘和观者的思考维度是否与我共谋,那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事情了。

我更愿意相信,立于中国北方的苍穹之下,在母亲河无言的流淌中,当古老的夕阳、孤烟、驼队、流放和习俗悄悄地消逝在黄河中上游时,这里的现代文明也同样失去了舟楫、船帆以及青铜般的时光和多彩绚丽的色彩,惟有记忆的闸门将岁月的沧桑和历史的细节紧锁,而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摄影艺术家们那神圣的信仰,则犹如一股清流,蜿蜒在黄河两岸,奔涌向前,日夜不息。

观察汛情的临时值守点 1999.8.8 内蒙磴口市

值班守泵房的老人 2017.5.8 山东滨州市

曾:在您拍摄《大河流过》这一系列作品,或者说在拍摄黄河这条大河沿线普通人的生活状态的时候,有没有令您印象深刻的拍摄经历呢?

吴:我总以为,自己认真严肃地拍摄包括《大河流过》在内的“国之北”三部曲,是一次对艺术的美好回顾与关照,是一次对文化的神圣继承与发扬,是一次对传统的无畏求证与延伸,是一次对创作的不懈探索与反叛,但拍摄对象则不会这么认为,他们也许不需要这样的影像,他们更需要的是社会对他们的关注和爱意,而我固执地坚信,历史需要这样的影像。

记得1999年7月我们划羊皮筏子漂流到甘肃靖远县大庙村,由于头天黄河上发大水,村里一户农民的滩地和所种的玉米被一并冲毁了,这户的男主人默不出声地去背石头继续筑坝,希望将他赖以生存的希望重新升起。

2008年5月汶川大地震后,我从青海拍摄黄河回到兰州,国务院决定5月19日14时28分起全国人民默哀3分钟,自由人的我没有地方去参加默哀,就到兰州一个闹市区的过街天桥上参加默哀。当防空警报鸣响后,桥上的人们哭声一片,再看桥下的出租车司机和行人,以及前方不远的步行街上,仿佛没有发生任何事情,人们一切照旧。为这件事情我想了很久,百思不得其解。几年后我才想明白了——因为那些人的生命,从来都没有受到过尊重,所以就不明白还要去尊重别人的生命。

2017年5月上午,在济南附近的黄河边,我见到了一个睡在渠边值守泵房的老人,虽然这一地区的经济发展比较好,但普通老百姓的生活状态与我20年前在上游见到的情景一样,依然没有多少改变。

所以,忘不了我影像里曾经出现过的那些渺小而伟大的人们。尽管,他们有的去了,有的已不像以前那样生活了,但历史不应该忘记他们。时至今日,当他们的泪水被风拂去,而我的泪水则被时间凝固,惟有封存在记忆里的是拍摄时的“热泪盈眶”,以及凝固了的这些令人感动的“大众影像”。他们也许不需要这些影像,“面包和牛奶”又一定是他们所急需的,但我认为历史一定需要这些“热泪盈眶”的影像。因为,大众是社会的主体,“大众影像”也应该是“社会影像”的主体。

抱孩子沐浴的回族妇女 1999.7 宁夏吴忠市

曾:从《西北偏西》到《向西》,再到现在的《大河流过》,您一直把自己的镜头对准了中国北方的这片大地,对准了在这片广袤土地上生活的人们。回顾自己多年的拍摄历程,自己的心境有没有什么改变呢?

吴:拍摄此类题材数十年,我从来就没敢怠慢过,也没有停止过思考。因为地区差异、地域的局限性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对于普通民众来说:信仰在黄河上游是人们生活的一部分,中下游则是一种对生活的点缀与装扮;活着在黄河上游需要付出一生的努力,中下游则可以轻松许多;希望在黄河上游是不宜实现的梦想,中下游则是只要努力就可以实现的现实;美好在黄河上游是可以随意梦想和扼杀篡改的痴念,中下游则是可以演绎、追逐或现实的生活。

在物质匮乏的甘肃永靖县黄河边,我见到一只蜘蛛在两树间织了一张稀疏的网,好几天没有网到一点食物,但它却牢固的可以在风中承载一根小树枝;在经济发达的山东东营的黄河入海口,我同样见到另外一只蜘蛛在船舶上织了一张密细的网,上面网到了无数的萤虫,可它却无法在风和日丽的清晨承载一小片薄纸。

摄影师也许都不愿意重复拍摄相似的画面,更不愿意总讲述一个故事。今天,当我依然以当年的思考维度和观看态度,再次举起相机对准生活的时候,仿佛我20年前拍摄过的情景又一次浮现眼前,只不过生存环境或人们的着装不同了,那种让人热泪盈眶的生活状态依旧。每每如此这般,我内心升腾的不是对生活的希望,而是绝望。说实在话,我拍摄这些作品的历程,心理所承受的感受一般人是难以想象的,甚至可以说许多作品都是瞬间与泪水交织在一起的,那是一种声泪惧下的生命感知。所以说,我的“国之北”三部曲不仅与区域生灵有关,也与我的心灵有关,更与我的生存状态有关。

2012年以来,为了进行一些影像实验,与陈小波、王征、藏策等人交往甚密,他们比较深刻地了解我的拍摄状态,建议我“放下再放下”。于是,经过几年的适应性调整,我已逐步从叙事状态转向视觉状态,试图进行一些纯视觉或观念性的表达。

3

在纪实中融入纯视觉或观念表达

骑摩托的藏族青年 2010.8.6 甘肃夏河县

曾:您长时间致力于拍摄我国西北地区的纪实影像项目,那么您认为,纪实摄影,最重要的是什么? 

吴:在中国,人们对纪实摄影的理解比较混乱,要么给过时新闻照片起个响亮的标题弄在一起,要么把一些有现场感的照片归拢到一杆旗帜下罢了。特别是一些大的摄影机构,对此类照片再给个大奖,就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这往往把一些有思想、有深度的作品打压下去,产生了非常不好的后果。从学术的角度来看,考虑到中国文化的特点,人们又众说纷纭,各抒己见,各有各的理由,自有自的道理。

以我理解,纪实摄影应该是一个连续关注、递进发展的项目,它应该是一种对现实存在进行的理性梳理和客观纪录,其特点是思考连贯、语言统一、叙述完整、跨度够长,还必须建立自己的逻辑关系,有适度的批判性和思想性,最好有自己的看法和结论。纵观中国摄影,这样的作品太少了。

不过艺术原本就没有对错之分,有的只是不同。我想,在拍摄中,有灵性的摄影家身临亘古久远的大地和千年不变的空间,时空仿佛会倏然浓缩,他们看到的会是这里原本的真实与自然,触摸到的则是人性的脉搏与体温。在生活的急风暴雨中,在老屋的昏暗灯影下,历史在浮想、情节在回放、人性在闪烁、影像在沉淀,在不可复制的瞬间里透过光与影的变换,让人们有更多的遐想与期望。由此,摄影表达增加了底气和力量,影像的构筑平添了智慧与趣味,就像大树的根系又得到了滋养,就像干渴的田野引入了细流,从此内心踏实而丰盈,精神舒展而畅快。

骑摩托车下地的农民 2007.4.27 陕西韩城县

曾:目前,有正在进行的影像项目吗,可以告知最近的拍摄打算吗? 

吴:从事摄影几十年,许多项目都是并行展开的,现在这些东西都在逐步梳理或推出中。至于拍摄,我现在的想法是不再进行叙事表达了,要适时地跨入纯视觉或观念表达。我还希望在接下来的摄影实践中能轻松快乐,并在稳静平和中释放出才性,成为一个既进行了长时间纪录摄影,又试图进入当代艺术视觉概念下的摄影师。

极光photo近期推出“江河影像”系列,精选国内外优秀摄影师们关于江河的作品。此系列正合极光视觉将要推出的“江河影像•个人记忆”影像征集与资助计划,激发和资助年轻摄影师关注身边的“江河”,如果你也有关于江河的作品,欢迎联系我们投稿!

编辑 / 曾子珂

关于摄影师

吴平关

吴平关,字关平,生于1956年,常居兰州、上海。1983年开始摄影,多年从事摄影组织工作,2012年起作为活动策划、策展人、编辑总监、特邀编辑、执行主编等,参与中国重要的影像实验活动及视觉学术文本《显影》《隐没地》《影子的影子》《乾坤湾》《华山论》《伊人伊像》《非常像》《薇薇安密码》《当年》和第四、第五届、第六届、第七届济南国际摄影双年展、第五届世界摄影大会学术著作的策划、策展、编辑工作,为第五届、第六届、第七届济南国际摄影双年展艺委会委员。

著作

1990年 《拓荒者》(合著、报告文学集)

2003年 《陇上老房子》(学术文本)

2003年 《黄河漂流探险考察记》(考察笔记)

2004年 《西北偏西》(画册)

2012年 《百年铁桥》(画册)

2013年 《视觉兰州》(合著、学术文本)

2014年 《乾坤湾》(执行主编)

2014年 《华山论》(执行主编)

2016年 《西北偏西》(学术文本)

2016年 《向西》(画册)

2018年 《火星街100号》(学术文本)

展览

2010年10月西安  《陇原旧影》

2012年07月西安  《异同》

2012年10月济南  《西北偏西》

2012年12月凤凰  《颓废煤镇》

2013年04月北京  《隐没地》

2013年09月沈阳  《火星街100号》

2013年12月版纳  《此岸》

2014年01月北京  《世者》

2014年08月兰州  《墟里》

2014年09月平遥  《墟里》

2014年11月济南  《陕北红枣》《花境》《偶然》《隐现》

2015年01月重庆  《遥念家乡·吴平关摄影展》

2015年10月纽约  《中国河西走廊》

2016年01月兰州  《流体生命》

2016年05月天水  《西北偏西》

2016年12月版纳  《向西》

2017年10月北京  《边地》

2017年11月兰州  《手机视觉链》

2018年04月西安  《边地》

2018年05月西安  《冷藏的种子》

2018年06月天水  《冷藏的种子》

2018年12月版纳  《大河流过》

收藏

2005年广东美术馆  《在黄河铁桥前拍合影的老夫妻》

2008年广东美术馆  《藏族赛牦牛》等五幅

2014年中国摄影画廊  《在黄河铁桥前拍合影的老夫妻》

2017年私人收藏《西北偏西》10余幅

    特别声明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s://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