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德水:34年前,20多位摄影师的“走黄河”

2019-03-01 19:37
福建

 
1985年,河南孟津,送葬的人们,©于德水
这是极光photo【江河影像】系列第36篇推送。

1966年,13岁的于德水被迫中断了学业,开始拿起相机拍摄。第一次伫立在黄河边的他,便惊讶于黄河的沉稳与静谧,于是在1985年,他与20多位摄影人朋友开始了“走黄河”,这些朋友中有侯登科与李媚等人。这次“走黄河”带给于德水对生活和社会浸入式的体验,难怪他说:“相机于我而言是一部认知世界的大书。”

流逝的黄河

摄影并文 / 于德水

大河万岁,陕西壶口,1985年

13岁中断学业,一台相机成了我生活的幸运

1966年,13岁的我中断学业,被漂逐在波涛的边沿,后来,一台照相机成为了我生活的幸运。

在教育缺失年代迈出的步履,蹒蹒跚跚地在身后划了一条长长的弧线。相机于我无疑是一部认知世界、认知生活、认知河流的大书。我第一次伫立在黄河岸边,那是1985年。久久凝望着滞重 、沉浑、 缓慢扭动的河水平静地流淌……

黄河上即将靠岸的渡船,河南,1996年
黄河边卸船的人,河南,2008年
黄河边的麦收人家,河南,2003年
行驶在宋陵神道上的拖拉机,河南,2004年

我惊异于她的安详、静谧。这就是那条孕育了数千年历史文明民族的古老大河。千年流变,亘古黄河。这条大河,用它飞腾、翻滚的浊浆、湍急、涌动的暗流,把一个族群的生命力和它的农业文明在这个世界上独一无二地延绵了数千年……快门声令我感到谁也无法透彻这河水的浑浊,从殷红的图解到凝重的苦涩,一路走来。理想与精神逐渐复归于质朴的认同,影像也开始脱卸着一层一层的茧缚,还原着河水的本来,还原着土地的本来,还原着生活的本来,还有人。

清晨拾粪的老汉,河南,1993年
在路上骑独轮车的孩子,河南,1996年
过河滩的行人,河南,1994年

黄河边放生的人们,河南,2009年

河南兰考,1991年

河南兰考,1999年

1985年开始“走黄河”

1985年的“走黄河”,是从北京学习回来之后的一个计划。实施前人已经到了报社,当时实际上是等于跟《河南画报》争取来的时间,将近两个月。

那时社会上流行着“寻根”的文化思潮。我就想着,我们的摄影,也应该寻找我们生活的这片土地的来由嘛,所以我就以周口文化馆组织创作的名义,设计、组织起了一支队伍,就是走黄河。一说起来大家都感兴趣,说走就走了。

河南灵宝,1992年
河滩里的戏台,河南,1997年

看飞机的人们,河南,1996年

荡秋千的孩子,河南巩义,2003年

周口在豫东,我生活的那个地方就是黄泛区的腹地,最中心的地方。所以那一片土地是黄河水含的泥沙沉积下来的,那里的很多村庄,像西华、扶沟这些地方,过去的那个村子实际上是在地下的数米之下的,下面才是他们过去生活过的土地,是后来的黄河水淤积抬高形成了新的地面。

二战期间蒋介石为了挡日本人,炸开了黄河花园口大堤,一夜之间豫东大地一片汪洋,河南、安徽、江苏被淹了44个县、1200多万人受灾,死亡80多万人。老百姓苦不堪言。为阻挡日本人进攻武汉,争得了大概有半年的时间,代价巨大。现在的豫东大平原,平的一望无际,平的让人恐怖,是一片被苦难浸透的土地。

山塬上的小女孩,陕西,1988年
荡秋千的人,河南巩义,1998年
河南鲁山,2009年
玩社火的男孩,河南,1992年
黄土塬上运水的毛驴,陕西,1995年
山西碛口,1997年

20多位摄影人,沿着黄河逆流而上

1985年5月初,我们从花园口开始,逆流而上,顺着黄河一直往上游走,走着拍着,多数时间步行,有时候也坐一段乡间的公共汽车。走到壶口的时候,6月初的麦收已经开始了,到6月中旬才回来的。

这二十多个年轻人,大多还是前几年我们一起搞摄影的那些朋友。侯登科从陕西赶来参加,但他在这只呆了几天就走了,李媚当时已经到深圳办《现代摄影》了,听说我们的这个活动,她专门从深圳赶来参加。我们走到洛阳时李媚就到了,后来一直陪我们走到底。

对我来说,这趟走黄河带给我了对社会现实的一种深度的体验、对历史文化的一种感知、对百姓生活的一种深入的了解,这是过去从来没有过的。

庙会上的宴席,河南,2009年
河南原阳,2017年
河南太康,2006年
陕西佳县,1996年

走黄河是一种浸入式体验

过去在周口,无论它再小也还是个城市,和真正的农村还是不一样的。那时候我拍照片的状态完全是概念化的,是概念、主题先行,然后拿生活去套,把画画学到的节奏、对比、构图法则这些东西运用到拍照片上。在那种狂热阶段,所谓的小成就都是靠着这点小伎俩,仅此而已。但是走黄河的过程它是一种浸入,就是深入体验型的那种。它让我开始思考摄影和对象的关系,思考镜头前这些东西它是什么,怎么去认识它,到底应该怎么去做。

中央工艺美院的学习,主要还是让我对文化祖源有了一个基本认知,让我认知了什么是艺术,但是这趟走黄河,我才知道了什么是生活。在走黄河的这样一个过程中,解决了我一个最大的问题,就是拍什么的问题,从此我认定这就是我镜头里要面对的对象,给自己找到了,今天我仍然在三十年前所选择的方向上一直在走。Δ

山西凤陵渡,1997年
河南陕县,1997年
冬天里赶会的人们,河南,2001年

黄河上的渡船,河南,2009年

文字来源于大众摄影(原采编 / 尤文虎)

编辑 / 章文

极光photo近期推出“江河影像”系列,精选国内外优秀摄影师们关于江河的作品。此系列正合极光视觉将要推出的“江河影像•个人记忆”影像征集与资助计划,激发和资助年轻摄影师关注身边的“江河”。如果你也有关于江河的影像作品,欢迎投稿!(请把作品图和文字发送到邮箱:914127901@qq.com,并附上联系方式。)

摄影师简介

于德水

1953年出生于河南周口,1978年从事摄影,1983年在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现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进修摄影专业,1985年起历任《河南画报》摄影记者、主编,1994年起连续两年获中国新闻摄影奖(非突发新闻类)金奖,2001年任河南省摄影家协会主席,获中国摄影家协会“德艺双馨”荣誉称号,2002年任中国摄影家协会理事,2008年任河南理工大学兼职教授,2012年获第九届中国摄影金像奖创作奖,2015年任河南省摄影家协会名誉主席。

出版著作《中原土》(1994)、《黄河流年》(2003)、《流逝的黄河》(2010)等;作品被广东美术馆、河南省博物院、厦门摄影博物馆、中国摄影博物馆(丽水)、西班牙当代艺术博物馆等收藏。

    特别声明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s://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