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老舍与齐白石的一段交往

2019-01-29 13:51
北京

编者按:老舍与齐白石,一位是作家,一位是画家;一位是当代语言大师,一位是当代艺术巨匠。二位互相倾慕已久。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老舍自从与白石老人在1950 年5 月召开的北京市第一次文代会上相遇后,他就经常去看望老人,日子一长,二位也就成了契友。老舍先生对白石老人的画可说是爱之入迷,而在白石老人眼中,“知我者,老舍先生也”。今天,木刻家、画家刃锋先生为我们讲述他所见所闻的、老舍与齐白石两位大师之间的深情厚谊。

文 | 刃锋

老舍在写作

齐白石

文代会上一见如故

著名文学家老舍是一位具有深厚的民族文化基础而又兴趣广泛、知识渊博的作家,他与齐白石二人互相倾慕已久。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老舍从美国回国后主持北京市文联工作,自从与白石老人在1950年5月召开的北京市第一次文代会上相遇后,他就经常去看望老人,日子一长,二位也就成了契友。老舍爱好戏曲、音乐、绘画,对中国画更特别欣赏,而对白石老人80岁以后所作的画简直可说是爱之入迷。

1951年春,有一天,老舍来到北京市文联(霞公府15号)。他在东跨院楼下主席办公室写字台前坐下便和我聊起,北京有些国画家在新中国成立以后生活很困难,看看想点什么办法帮助他们解决目前的生活问题。我便提出自己的设想说:“可不可以把他们组织起来,发挥他们的一技之长,以求‘自救’?当然,市文联从团结他们出发,四时八节给他们送点礼,发点救济金,是应该的,但也只能解决他们暂时的问题,从长远看还是组织起来,按照他们自己的能力就业‘自救’,是否比较可行?”

老舍沉吟了一会儿,“噢”了一声,说:“现在我们正在搞社会主义宣传教育。有些国画家的画路很窄,有的一辈子只会画梅花,有的只会画老虎,有的专攻山水,有的只能画仕女。要他们画现代人物,那可就不行了。因之,这类画家的出路十分困难,而他们却三天两头来求我。他们听说我喜爱白石老人的画,便源源不断地把白石老人的画送到我家里来求我收藏。开始盛情难却,我也就收买了一些。日子长了,人来多了,真的假的都拿来了,而我也就应酬不暇了,有些画我也分辨不出真假来。我只好去请白石老人过目,由老人自己鉴定。其中有一幅紫藤蜜蜂,老人看了又看,说这是他80岁以后的作品,并且又重新在画上题了字,并署上‘白石重见旧作’的款识。”老舍又说:“将来可以成立一个国画研究会,吸收这些国画家参加,也可以组织他们搞点工艺美术产品,像画书签、灯片等。”

这以后,老舍去西城跨车胡同看望白石老人,时常约我同行。

“知我者,老舍先生也”

我第一次随同老舍去拜访白石老人,是1951年初夏的一天上午。齐府上看门的那个黄面皮的老头以及服侍老人的中年女看护,看到老舍是熟客,便把我们一直领到白石老人的客厅。白石老人见我是一位生客,便问:“老舍,这位先生是谁?”老舍即刻介绍说:“这是我们市文联的一位木刻家、画家刃锋同志,他多年从事木刻和绘画。”老人接着问道:“是不是雕花细木活?”老舍解释道:“不是。他是把画稿画在木板上,雕刻出来,然后再把它拓印出来,叫做木刻版画。他与您老年轻时候所从事的细木雕花活可不一样。这是一门新兴的艺术。”老人听了,注意地看着我,微微地点点头,“啊、啊”几声。

白石老人很高兴,他把挂在裤带上的那一大串钥匙拿出来,打开橱柜,取出一只匣子,把点心从中拿出来,然后放在一只瓷盘里招待我们。这时老舍低声示意我说:“老人拿出来请你吃的东西,你要吃,不吃他会不高兴的。”于是我顺手拿了一块饼干放进口中,大概时间久了,饼干已经变硬了,“咯嘣”一下才咬动。

老舍带来几幅画,有残荷蜻蜓、牵牛、墨蟹等,请老人鉴定是不是他70岁以后的作品。老人一一仔细看了,有几幅,老人说是他画的,也有一两幅老人指出是别人代画的。

鉴定完作品之后,老舍对白石老人说:“老人,您的画不但咱们中国人喜欢,外国朋友也十分喜欢,他们对您也非常仰慕。新中国成立了,您的画也受到了国家的尊重,再也用不着到处奔波了。将来国家还要把您的杰作收藏到国家博物馆里,好好保存起来,流传后世哩。”老人听了高兴地说:“知我者,老舍先生也。你是我的知音,我非常感谢你对我的友情。”

老舍哈哈一笑,接着对老人说:“找一个天气好的时候,我约老人去中山公园的来今雨轩喝茶、吃点小吃。改天我用车子来接您,您可以去吗?”老人笑道:“好好,我从命。”

“老舍先生,你非常有眼力”

1951年初秋的一天上午,我去看望老舍,一进客厅,一阵花的幽香扑鼻而来,真可谓沁人心脾。我问了一声:“舒先生在家吗?”老舍便从西边的书房兼卧室里走了出来,手上还捏着几张稿纸。

我在老舍对面的沙发上坐下,他指着手里的稿纸对我说:“我正在给白石老人寻找画题,刚巧我在阅读苏曼殊的诗词,顺便摘录了几段,你看看选得如何?”

我接过手来一看,原来那上面是节录下来的一些诗句,如“凄迷灯火更宜秋”“芭蕉叶卷抱秋花”“手摘红樱拜美人”“几度寒梅带雪红”“蛙声十里出山泉”……我读了之后,觉得这几句诗选得很有意思,不一般化。我诙谐地说:“你这几道题,也是对白石老人的一场考试哩!”老舍哈哈一笑道:“这个难不倒白石老人,老人不仅是个画家,还是一位诗翁哩!”

几天后的一天上午,我和老舍一同乘车去看望白石老人。不一会儿,汽车开到了胡同口,我们下了车,沿着胡同来到白石老人的家门前,叫开了铁门,便向后进正厅走去。这是坐北朝南的一敞三间房,东面是老人的卧室,中间和西边的通间是老人的客厅兼画室。

只见白石老人正站立在画案一边悬肘作画,周围是他的女弟子们,当时有胡絜青、郭秀仪、张容玲、郭肖清等。此外还有一位中年男子,正在给白石老人理纸,他是李可染。

老人戴上眼镜,正聚精会神地画一幅写意樱桃。樱桃画得既水灵又透亮,托放樱桃的圆盘似粗笔蘸墨一挥而就,显得雄浑有力。李可染看出这是一幅佳作,便对老人说:“老师,这幅画给我了。”老人透过镜片抬头望了一眼未说话,便着手画第二幅梨花春意图。刚画完,郭秀仪接着便说:“老师,这幅画我要了。”不大会儿工夫,老人画了四五幅画,都被在场的弟子们收藏去了。

这时老人开始休息,坐在躺椅上和老舍说话。老舍坐在靠近老人的一边,从口袋里掏出那张摘录的诗笺,并从西服里兜取出一叠人民币送到老人面前,乐呵呵地说:“老人,这是我刚收到的一笔稿费40万(折合币改后的40元),请老人喝茶买点心吃。另外我还摘录了几段诗句,求老人画几幅诗意画哩!”白石老人接过诗来,通篇看了之后连声说:“好!好!老舍先生,你非常有眼力,选的几句妙极了,诗中都寓意着很生动的画境。我一定好好地琢磨。”

老人一面看,一面低吟道:“‘凄迷灯火更宜秋’,这个‘秋’字是诗眼,我要把这个‘秋’字托出来。‘蛙声十里出山泉’,这幅画可不好落,首先要把这蛙声十里画出来全盘才活。画是无声的诗,但要表达出画本无声胜有声,才有意思,这是个绝活。”再往下看,老人说道:“‘芭蕉叶卷抱秋花’,这句诗巧,诗的本身就是一幅画。‘几度寒梅带雪红’……”

看到这里,老人已有几分倦意,也渐渐迷糊了。老人靠在躺椅上闭目养神,不一会儿,便鼾声如雷地入睡了。这时已近中午,为了让老人好好休息,我们便悄悄告别了白石老人的画室,登车返回了。

“老舍先生,我要向你磕头”

北京的秋天瑰丽宜人,一天上午,我正在群众艺术馆的三楼(文联宿舍)里关着门作画,忽而仿佛听到手杖有节奏地撞击楼梯的“咚咚”声,而这声音已渐渐地接近我的房间。我立刻搁下笔开门迎出去,原来是老舍先生,拄着手杖一步步地朝我这边来了。

我笑着说:“舒先生今天怎么得闲出来走走?”老舍说:“在书斋里待腻了,便想出来走走,看看老朋友嘛!”我说:“请您坐下歇歇。”老舍坐在我的转椅上,转过身来,正对着墙上晾着的那几幅马。老舍端详了一会儿,指着画对我说:“刃锋,你何必画悲鸿的马,悲鸿自己画的马四条腿也未安排得当;诚如郑振铎所说的,‘悲鸿的马总是三条腿,总是有一条腿画不好’。”

我听了老舍的批评,便为自己辩解说:“我是在练工笔,也不是专学徐先生的马。我不是也在学习白石老人的用笔用墨吗?”我便从桌上翻出几幅画,一幅是葡萄,一幅是棕榈小鸡,一幅是残荷。这是我照着不久前从荣宝斋经理侯恺那里借来的几幅齐白石原作临的。老舍看着画说:“你这几张临得要比那马画得好。还是多向白石老人求教,老人功力深,差不多画了六七十年,向这样一位老画家借鉴求教是非常难得的,这比你闭门画马要有意义得多了。”老舍停了一会儿又问道:“端木在家吗?”我说:“在,他未出去,就在我的隔壁。”于是我们便走进端木蕻良的房间里。

端木正在书案前写京剧剧本,桌上堆放着许多参考资料。老舍对端木说:“我今天特意来看看你和刃锋这两位老朋友,大家碰碰面聊聊天。”

老舍告诉我们,今天早晨白石老人的女看护给他打了个电话,说是老人在家发脾气,这几天吃得不好,又没有人来看他,他在家里生气。老舍接到电话之后,便给文联挂了个电话,叫秘书在萃华楼订了一个房间一桌菜,约白石老人来萃华楼用便餐。老舍对我们说:“一会儿咱们一起到东安市场萃华楼去吃饭,人不多,就咱们几个人。主要是请白石老人,请你们二位也去作陪。”

于是我和端木、老舍三人一路走,一路聊天,不知不觉地已经到了东安市场,来到萃华楼后院预订的那个包间。老舍是主人,作陪的除我们两人外,还有文联副秘书长王松声、胡絜青大姐以及老舍的小女儿舒立。不大一会儿,文联的汽车便把白石老人接来了,陪同老人来的还有那位中年女看护。

大家围坐在一张大圆桌的周围,白石老人坐在首席上,着一件中式玄色长袍,手持朱漆拐杖,鹤发银须,颇有点儿仙风道骨之感。

老舍首先说:“今天我们特地约几位朋友来请老人小聚,在座的有作家、画家、戏剧家,他们都景仰老人的艺术。还有一层意思,作为我对老人为我作画的感谢,让我们大家一起为老人健康长寿而干杯!”老舍举起酒杯,大家一同起身举杯向老人敬酒。老人站起身来举起酒杯呷了一口,说:“老舍先生,我要特别感谢你,我要向你磕头。”逗得大家哈哈大笑。

老舍十分尊重白石老人,老人也非常尊重老舍先生,他把老舍看成是知音。老人常说的一句话就是:“老舍先生,我要向你磕头。”这表示老人的感激之情。

那时老人已92岁高龄了,然而他的视力、听觉都很好,对于常去看他的人大多都能认识。老人牙口也很好,在这次的筵席上,老人特别爱吃松鼠鱼。松鼠鱼做得外焦里嫩,老人吃得很香,连胡须都沾上了油汁。老人是湖南人,很爱吃点辣味,对萃华楼的名菜芙蓉里脊也很感兴趣。饭后喝了点茶,端木和松声有点事先走了,最后由老舍用汽车送白石老人回跨车胡同。

我们尾随着老人一同走进客厅,白石老人很高兴地从画案下的抽屉里取出一卷画来,展卷一览,则别有一番风味。

先是“芭蕉叶卷抱秋花”。画面上是一株硕大的芭蕉,层层叶片有规律地卷抱着一枝尚未开放的黄色花蕾,章法简洁有韵致。老人指着画说:“老舍先生出的这个题在‘卷’字上,使我感到为难了,但不知芭蕉是向左卷还是向右卷。后来经过我仔细地观察,原来芭蕉是向着日光的方向卷,于是我得到了启发,终于把‘卷’字和‘抱’字画出来了。”

再是“手摘红樱拜美人”。老人画了一只长颈花瓶,白底黑花,瓶的正面画着一条昂首挺胸张牙舞爪的墨龙;瓶口插上一束盛开的折枝樱桃花,右下方是一只圆盘,盛着满满的樱桃;盘托是用粗笔蘸墨画的,真可谓诗传画意、画解诗神了。老舍看了满意地连连叫:“好!好!”一般的画家作画多半求熟,而老人却求意。白石老人琢磨出来的画,使你越看越觉得有味儿。

接下来一幅是“几度寒梅带雪红”,是四尺整纸的,白石老人善于在大的尺幅上发挥他的气势,并且处理得浓淡疏密相宜。这是一幅雪梅,在老干和交叉枝上落着厚厚的积雪,在积雪和枝干的下面,突出一枝怒放的红梅,不由得使你联想到梅雪争春的诗句来,诚可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最后拿出来的是一张四尺对开的条幅“蛙声十里出山泉”。白石老人略带几分得意地说:“老舍先生,你选的这句诗, 我思索了好几天,不但要画出蛙还得画出声音来。画, 古人说是无声的诗。我怎样从画面上画出声音来?还得有十里之遥,这可难倒我了。最后我悟出道理来了,我用蘸墨湿笔,画出两山之间的一道流泉,倾泻而下,势如奔马,何止十里!一群蝌蚪顺流而下,在泉中嬉戏,这样你不是也可以听到青蛙妈妈在召唤它的子女的呱呱声么!”

老人兴致勃勃地谈论他的创作思想,老舍聚精会神地听。听到精彩处,老舍情不自禁地伸出大拇指称赞道:“高!老人的见解高!这句诗给您画活了!”

责编 | 于洋

选自“百年中国记忆 文化大家”丛书之《不因畏难而搁笔:回忆老舍》,中国文史出版社2018 年7 月出版

原刊于《纵横》2019年第2期

中国文史出版社旗下《纵横》杂志出品

更多资讯,请洽询本刊热线:010-81136601 010-81136698 010-81136697 

感谢关注我社官微:中国文史出版社(微信号:wspress1980)

    特别声明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s://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