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时不看病,一来就是大病”,上海该如何促进高质量养老?

澎湃新闻记者 陈斯斯
2019-01-28 20:35
来源:澎湃新闻

上海市政协委员、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副院长沈柏用 新民晚报 图

对于深度老龄化的上海来说,如何促进养老高质量发展?

1月28日上午,在上海市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着力解决‘老、小、旧、远’突出问题,持续保障和改善民生”专题会议上,上海市政协委员、瑞金医院副院长沈柏用指出,在疾病的发病人群当中,上海60岁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的33%,老年病、慢性病以及肿瘤的发病率非常高,他认为高质量的养老就是医养结合。

沈柏用表示,在今年发布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2018年上海新增7103张养老床位,2019年还将增加7000张,上海整个医疗养老床位占比3%-4%,远高于全国1.59%。“1000家左右养老机构中,1/3是自设医生,2/3是和医院结合起来。”

然而目前,老人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没有做得很好,“很多人的观念不是无病防病、有病早治,而是平时不看病,一来就是大病。”如何促进高质量养老,沈柏用认为,建设良好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很重要,“上海有一万名规范化培训的住院医生,这些医生都是在三级甲等医院里面接受过培训的,这些人的培养目标,除了专业知识、专业能力,还有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具备一定的科普能力。”

对此,沈柏用建议,可以将规范化医生的培养与医养结合工作结合起来,“一万个规范化培训的住院医生,一千家养老院,在三年规培期间,一年当中有一个月或三个月可以在养老院里,给老人做科普,告诉老人一些疾病如何早发现、早治疗,告诉他们可以去哪里看病。”

而上海市政协委员、市卫健委党组副书记郑锦则建议,应该让社区的全科医生在医养结合方面发挥更多的作用,将来可以服务于社会办的养老机构。

上海市政协委员王成同时指出,医养结合,除了要让老人或者失能者老有所依、老有所养之外,更为重要的是要让他们享受高品质的生活,“通俗地说,就是让躺着人能够坐起来,坐着的人能够站起来,站着的人要能够走起来,走着的人要能够跑起来。”

对此,王成建议,在医养结合的基础上要大力发展康养结合,在慢性病、残疾等得到治疗管控的基础上,大力推动康复训练,推动功能维持和改进,提高高品质的生活。而发展康养结合,最核心的是要培养更多高水平康复人才,目前这块仍然存在缺口,这也导致原本属于康复医生职业范围的很多工作实际上都是由中医背景的医生在承担。

王成进一步建议,首先,在有条件的情况下能够借鉴口腔医学的人才培养模式,鼓励高等医学院校将康复医学作为独立的招生专业,把康复医生的培养从临床医学当中剥离出来;其次,提高康复治疗师的培养层次,通过学历教育的提升,加强康复治疗师临床的治疗能力,加快推进康复人才培养的体制改革,建立康复治疗师的职业资格认证体系,设立毕业后的康复治疗师的规范化培训体系,实现与国际接轨的分专业的职业和职称考试,允许中医背景的临床医生通过专门化的培训后向康复学转化,形成中医结合的特点。

另外,上海市政协委员李栋樑还指出,在新时代环境下,要加快推进技术应用促进养老产业发展,依托人工智能、大数据、机器人等先进技术,推进积极的老龄化模式。

    责任编辑:李敏
    校对:徐亦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