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画和皮影里的匠人匠心:用一生做好一件事

2019-01-29 13:51
北京

制作精良的皮影头茬否在物的狂欢中消弭了传统的记忆?沉浸在手工艺的世界里,慢慢打磨自己的技艺,淬炼心性,用“美”回报时光与岁月。这是一份幸运,更是一种选择。

年画,散发着古韵的历史遗迹

每逢春节,大家都试图寻找一种最富有年味的东西来做一个漂亮的收尾,年画成为了首当之选。四川绵竹年画、天津杨柳青、山东潍坊、江苏桃花坞的木板年画,被誉为中国“年画四大家”。

据考证,地处关中平原西部的陕西凤翔县,做年画的历史“始于唐宋,兴于明清”。位于县城东边的南肖里村是凤翔年画的中心,根据流传下来的祖案记载,世代耕居于此的邰氏家族早在明初洪武年间,就在从事木版年画的生产。这门手艺传到邰立平这里,已经是第20 代。

邰立平正在为一幅大门神手工填色

9 岁的时候,邰立平跟着爷爷邰世勤学画样,给印好的年画上撒金粉。在他的印象里,爷爷是个很有能力的人,年画、皮影、砖雕、石雕、画社火脸,无所不精,是当时西府岐(山)宝(鸡)凤(翔)三县有名的“全把式”。那时,邰世勤光皮影就画了 1 000 多件,足够三个戏班同时演戏。过去村子之间盛行“斗社火”,邰世勤只要给哪家画社火脸,哪家就一定能赢。

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凤翔木版年画代表传承人邰立平

民国初年,邰世勤继承世兴老局的祖业,同时创立世兴画局和西凤世兴画局的字号。“最盛时期大概在(20 世纪)40 年代,我爷爷把当时年画品种做到上千种。”尽管在新中国成立前,由于担心被定为地主成分,爷爷烧了不少画样和书籍,然而邰立平至今还记得,在“文革”前的“破四旧”运动中,1966~1968三年期间被抄家 17 次,家里被抄走的画版、皮影以及线装图书、名人字画足有两卡车之多。

凤翔年画之《骑马秦琼》

如何将年画做得既能适应新的政治环境,又能被老百姓接受?邰怡设计了很多新样子,牡丹花、兰花等各种花卉配上一些流行口号,诸如“捷报频传”、“斗私批修”、“迎来春风”、“祝毛主席万寿无疆”等,反响不错。这也让他成为“文革”期间整个凤翔县唯一敢做年画的人。

与爷爷和父亲相比,祖辈的技法虽然都继承下来了,但邰立平感觉,由于缺少那种时代氛围,在有些方面再也达不到他们的高度了,比如爷爷的设计,父亲的染色。

木版年画的画版以梨木为主,梨木被砍伐后,需要阴干三年方可使用。从大的方面来看,制作工艺主要分为画样、刻版、印刷、填色。画样与工笔画类似,就是设计年画的题材与内容。在宝鸡市大庆路 41 号的工作室,邰立平指着墙上挂的年画,一一介绍凤翔年画的代表作——八大门神、六神、风俗画,还有一系列取材戏剧的戏出画。

年画创作

用墨线定好画样后,将其用糨糊反贴在修得平平整整的梨木板上,等糨糊干后,再用湿毛巾将背面浸湿,用手一点点抠掉纸屑,画样便显现在木板上。再经过“站版”、“浸版”、“刻版”、“修版”、“洗版”等环节,一块雕刻精细的年画墨线版便宣告完成。

这样一块版用来印刷黑白线条的年画已经够用,但要把凤翔年画中经常用到的水红、黄、大红、绿和金黄等多种颜色印到画上,则必须根据墨线版印出的画完成“号色”环节,一块版印一种颜色,名曰套色版。因此,一幅颜色鲜艳的年画往往需要五六块版,在印刷的时候也需要印五六遍。

在明代之前,年画的颜色均采用手工填色,元末明初,由于需求量增加,套色印刷的技术渐渐流行开来。事实上,直到今天,全国有名的 13 家年画产地依然据此分为手工填色和套色印刷两大流派,比如天津杨柳青、四川绵竹、湖南滩头、广东佛山采用手工填色,山东潍坊、河北武强、陕西凤翔、山西临汾、河南朱仙镇则采用套色印刷。

恢复传统年画并不容易,在老画版丢失的情况下,邰立平只有沿着父亲当年走过的路,设法搜寻散落各地的画样。

“我的责任是抢救和恢复,先把前人的成果复制出来。至于创新,我创不了,还有后来人。”邰立平说。

木版年画的画版及刻制工具

1999 年的“巴黎·中国文化周”活动,邰立平找到团里的艺术总监,申请允许他的年画展在场馆里摆个地摊,因为“中国人过去卖年画都是摆在地上,买年画的人都很虔诚,他们是跪在年画摊前请门神,是在请,不是在买”。

年画的生命力始终在地摊,但悲哀的是,邰立平无奈地看到,就像传统的年味一样,在剧烈转型的中国,一切传统的东西都在变淡、消散。“年画面向收藏领域的需求很大,面其实不窄,但是现在我做不过来了,就和逼命一样。”邰立平渴望得到支持,让他有精力去培养新的传承人。

年画“富贵有余”

关中“三剑客”每一件皮影都凝结着匠人的灵气和才华 

在大众媒体和工业制造的冲击下,江国庆、汪天稳和李世杰成为最后的关中皮影“三剑客”。

“碗碗腔之王”李世杰

“皮影这个艺术太深了”

江国庆和他的师傅汪天稳,亲眼见证了陕西皮影戏20 世纪以来的溃败,至少在他们看来是这样。作为一种古老的傀儡戏,直至20 世纪90 年代之前,皮影戏仍是关中平原上广大农村红白喜事、逢年过节不可缺少的活动,而现在,是皮影而非皮影戏成为故事的主角。

从11 岁开始,汪天稳已经整整刻了55 年皮影。过去,皮影制作艺人又称“影子匠”,往往受聘于有钱的财东,专门为皮影戏班制作演出道具。

陕西皮影以西安为界,分为东南西北四路,最有代表性的是东路和西路,前者集中于华县、大荔、渭南、华阴等地,后者则主要在宝鸡。东路皮影的制作最为讲究,其雕刻技艺之所以至今领先全国,缘于其不同于其他皮影雕刻所采用的“侧刀法”,采用“推皮走刀”的特殊技法——刀扎下去不动,靠食指、中指、无名指三个手指的功夫,推动牛皮雕刻,如此则可以清楚地看到每个下刀的位置,皮影因此可以刻得和头发丝一样细。这样一来,对雕刻者的手上功夫要求就很高,练不好便钻不透牛皮。制作陕西东路皮影的刻刀与染色颜料

传统的皮影刻制有许多公式与模板,通过画谱一代代流传下来。“小生有小生的模板, 小旦有小旦的模板,你需要啥人物,我给你套啥人物。过去不管啥剧, 脸谱都是固定的, 比如武松的形象,眉毛是皱的,戴着皂角帽。”皮影又分为头茬(头)、桩桩( 身子)、杂件( 桌椅板凳)、布景几大类,刻好后分门别类放在箱子里, 演出时再根据需要临时组装。皮影制作的第一道工序是选皮,以3~5 年的黑毛牛皮色度最好。下来是泡皮和绷皮,绷皮很讲求技术,一张长十五六尺的皮子被四根椽绑成四方,在阴干的过程中要放三次绳,以防止牛皮在收缩中由于过紧而崩断了纤维。下料与选皮则要充分考虑皮影的演出效果,皮影各部分用的牛皮厚薄不同,需要找到平衡点。经过推皮和过稿,下来才是雕刻与染色。汪天稳闭着眼都清楚这些环节,“总共24道工序,缺一不可”。

由于地域不同,皮影戏演出的剧种纷繁复杂,汪天稳仅以陕西皮影举例,“用皮影表演的,就有碗碗腔、老腔、眉户、同州梆子、道情、弦板腔、秦腔等”。全国又有多少种戏、多少个品种?“皮影这个艺术,说句实在话,你说我现在会了没有?有些东西真的不知道,干到老学到老,这太深了。”汪天稳说。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陕西皮影传承人汪天稳

机器皮影的冲击

皮影大师江国庆

江国庆与师傅汪天稳合作创作了《文成公主进藏》、高达1.8 米的《门神》等大型作品。2007 年,江国庆联合几位艺术家,创作了中国首部皮影动画片连续剧《小藏羚的荣耀》,获得青海省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

大约八九年前,采用激光雕刻技艺的机器皮影兴起,原来一个人几天时间才能做出一件皮影,现在一个人操控两台机器,一天就可以做150 件皮影。机器皮影给传统皮影生产带来了毁灭性的打击,很快占据了90%的市场份额。

为了解情况,江国庆专门买了一台机器,花了几个月时间研究,最终发现即使以他的技艺,用机器做出的皮影与传统手工皮影仍有天壤之别。更重要的是,在江国庆看来,“机器皮影成千上万一模一样,做出的东西没有魂,不像手工皮影每件都不一样,凝结着匠人的灵气和才华”。

昙花一现的演出改革

皮影的演出改革首先从灯开始,从最初的煤油灯到菜油灯,再到日光灯,映在亮子(幕布)上的皮影更加清晰。为了更好的演出效果,他们做了许多有趣的尝试:把帆布放在纺线车上面,搅动纺车,带动帆布,造成刮风的效果;用细竹篾配合灯光效果,做出下雨的特效;在《猪八戒学本领》戏中,通过水平移动事先画好的幕布,造成猪八戒巡山时不断前行的画面;利用烟雾制造筋斗云的效果;用灯泡、红玻璃纸和硬纸片上画好的火焰形状,来营造孙猴盗扇中的火焰山。“扇子一扇,火烧了半个亮子,美得很。”

制作精良的皮影头茬

肚子里的戏太多,李世杰往往能即兴演唱,丝丝入扣。直到现在,他仍能记住150 本皮影戏的台词。让他痛苦的是,现在唱皮影的人越来越少,而且渐渐没人会唱了。“他们发声位置不对。铜器(锣鼓)是戏的骨头,音乐是戏里的肉,演员才是调味。谁唱戏有味没味,就看后面那一点声,能不能钻到弦里头。”

在传统手艺如烛闪烁的时代里,从设计、雕刻到演唱,江国庆、汪天稳和李世杰成为最后的关中皮影“三剑客”。

本文摘编自中信出版集团《匠人匠心:用一生做好一件事》(《三联生活周刊》文丛系列;匠人精神:淬炼心性,养成自己;中国民间手工艺人的坚持与传承)

    特别声明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s://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