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进吉林省委:农村彩礼多数超10万,建议移风易俗制度化

澎湃新闻记者 赵实 实习生 周普
2019-01-27 19:29
来源:澎湃新闻

政协吉林省第十二届委员会第二次会议正在进行,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记者1月27日从民进吉林省委了解到,移风易俗、树立文明乡风是他们关注的议题之一,他们在围绕这项工作进行调研时发现,在吉林省部分地区的农村,人情消费增多、彩礼攀比、坟头占用耕地等风气依然存在。

民进吉林省委建议,应加强村民自治组织建设,推动移风易俗常态化、制度化,同时通过广泛发动,转变生活方式,将文明理念融入到农村的日常生活中。

彩礼多数超10万元,父母举债为子女办婚事

随着国家一系列惠农政策的出台,农民负担减轻,收入有了大幅提高,但农村人情消费也大幅增长。民进吉林省委随机调查了东部、西部、南部各一个县,每县180户农户。调研发现,东部2014年平均每户人情礼支出为2510元,2018年为5660元;西部2014年平均每户人情礼支出为2280元,2018年为3330元;南部2014年平均每户人情礼支出为4150元,2018年为8200元。

“过去农村人情消费主要为婚丧嫁娶,现在孩子满月、生日寿诞、子女升学、就业、乔迁、接风、升迁、谢师、参军、开业等等都成为请客理由。”提案称,有的村民觉得自己不办酒席就吃亏,就制造各种名目操办,出现相互攀比、人情消费愈演愈烈的现象。而且,礼金也从以前的几十元到现在的百元起步,密集的宴请和繁重的人情开支使一些农村家庭不堪重负。

民进吉林省委还发现,现在农村结婚购房、购车、要彩礼,大办婚宴攀比严重。农村彩礼越来越高,多数在10万元以上。很多农户操办婚事超出家庭承载能力,一些父母举债为子女办婚事,一些经济条件好、爱讲排场的农民大肆操办,影响当地社会风气。

提案指出,经过多年殡葬改革,农村火化已经比较普遍,但一些农民旧的殡葬风俗观念难以完全转变,火化后骨灰装棺再土葬现象仍然存在,一些坟头占用耕地规模也在逐渐增大。由于农村没有集中治丧场所,搭设灵棚现象比较普遍。部分农民道德观念有所弱化,存在薄养厚葬现象。

应加强村民自治组织建设,推动移风易俗制度化

为推进文明乡风的切实树立,民进吉林省委建议,首先,应建立健全的乡风文明建设齐抓共管长效机制,把移风易俗作为县、乡和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精神文明创建等方面重要内容和考评依据,推动移风易俗活动向常态化、制度化发展,将其纳入政府重点工作和年度考核目标。

建议称,应在乡镇党委直接领导下、在村党支部组织下,根据本地乡风民俗,广泛征求村民意见,修订完善“一约四会”(村规民约、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村民议事会、禁毒禁赌会)等工作制度,明确规定红白事办理程序和费用标准,让每个村民亲身参与制定以达到共同遵守。

同时依靠“一约四会”,充分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参与民间事务的调解、监督、服务,推动村民自我管理,遏制陈规陋习,增强群众开展乡风文明建设的自觉性。

党员干部也应起到带头引领和农村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做移风易俗、勤俭节约、文明办事的表率,此外,也要发挥好驻村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和扶贫工作包户干部的作用,推进移风易俗。

将文明理念融入农村日常生活,建立激励约束机制

民进吉林省委还建议,要广泛发动,提高群众认识,树立文明观念,转变生活方式,将文明理念融入到农村的日常生活中。

一是运用广播、电视、微信等多种方式宣扬健康向上的文明风尚,倡导文明、简约、健康的生活方式,曝光陈规陋习不良现象;二是积极组织、精心设计广大农民喜闻乐见、便于参与的移风易俗群众性主题活动,让“农村文化广场”“农村新型社区”等成为传播文明、引领新风的活动阵地,利用节日纪念日组织宣讲团和群众巡演团,在内容上紧扣人情礼、婚丧陋习、天价彩礼、厚葬薄养等问题,有针对性地教育引导;三是乡风文明从学生抓起,对学生进行移风易俗宣传教育,由学生传播家长,带动乡村文明建设。

建议还指出,应常态化开展“星级文明户”和“五好文明家庭”等表彰活动,树立先进典型,发挥模范带动作用。通过教育引导和开展道德模范选树活动,宣传农民身边的道德模范,好人好事,充分发挥榜样的示范引领作用。建立激励约束机制,对孝敬老人的子女进行表彰鼓励,对不赡养老人的子女进行曝光,同时大力倡导厚养薄葬才是真孝道,摒弃殡葬陋习。

    责任编辑:蒋子文
    校对:徐亦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