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记忆丨“蜡库”旧事

2019-01-30 11:53
北京

地处地安门内大街路东黄花门(旧称黄瓦门)内的“蜡库”胡同,不少老北京人都以为这里是清代内廷存放“贡蜡”的库房。其实并不完全正确。

中华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夏天,我在什刹海结识一位满族老人,他姓锡,很多人称呼他“锡二爷”据说他是五爷府道光第五子惇王奕淙的后裔。这位老人对有关“蜡库”的一些掌故如数家珍,现就我所记忆介绍如下:

“蜡库”这个地方,原是清政府内务府所辖的“蜡库衙门”的所在地,而储存“贡蜡”的库房和制做“宫蜡”的作坊,则在西安门内西什库教堂后身,即现在北京市第四中学校址及其左右一带。当时内务府人简称黄花门内之“蜡库衙门”为“东库”或“内库”,称西什库教堂后之库房及做坊为“蜡库”或“作坊”。

“蜡库衙门”的组织:除设“总管”1人,司书2人、“接蜡兵役”若干人外,其余则为杂役。

西什库后身的“蜡库”及“作坊”的组织:设“库掌”1人,司书2人,其余有正式工人16名,共分五级:

大头目、二头目、三头目各1人,为一级。大了事、二了事、三了事各1人,为一级匠役6名,为一级大伙计、二伙计各2名,为一级。临时雇用的车夫、杂役若干名为一级。

宫廷所点“宫蜡”使用的原料,与一般市面香蜡铺所售的“蜡烛”不同。它们是,用“蜡树子”(即乌桕树子)轧成的蜡油所制。而贡蜡则是用四川省特产的“生蜡”(俗称“自蜡”)炼制而成的。“虫蜡”内务府称之为“贡蜡”。早在明朝已有向朝廷进贡“贡蜡”的制度,清朝是沿袭明代旧制执行。“贡蜡”来自广东、四川两省当时称之为“蜡贡”。广东进贡的叫“粤蜡”(俗称黄蜡),四川进贡的叫“川蜡”从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庚子事变后,“粤蜡”停止生产,全部由四川进贡。

所谓“虫蜡”是四川特产。它既不是天然产物,也不是人工制作的,而是一种昆虫,名叫“蜡虫”的分泌物,故取名“虫蜡”。这种“蜡虫”生长于四川建昌,把它放在四川嘉定特产的“蜡树”上,去吃树叶,然后才能分泌出液体,即为“虫蜡”。类似蚕吐丝。由于“建昌”、“嘉定”两地相距较远,因此,有专门从事贩运“蜡虫”的“虫贩子”。他们多是四川当地商贩,每年清明节后,运载一批食盐、纸张、布匹、烟草等建昌地区缺少的物资,去换取“蜡虫卵”,然后运回嘉定,卖给种植“蜡树”的蜡户。在运途中,不能让“虫卵”受到日光照晒,否则“蜡虫”便破卵而生,如无蜡树叶可吃,便当即死亡。所以“虫贩子”换得“虫卵”后,必须连夜运至嘉定。蜡户买到“虫卵”后,先置于阴暗处,待阳光正足时,将“虫卵”撒放在蜡树叶上,有一天的时间,“蜡虫”便可破卵而出,出生后两3个月,即能吐蜡。蜡户将这种蜡再加工提炼成纯净的“白蜡”,做成“蜡坨”,每坨十余斤,装在特制的木桶内。木桶为圆形上宽下窄,高二尺五寸,直径三尺,不加油饰,装好后上加木盖。也有的只把蜡坨五六个摞在一起,用稻草包裹,外用木板夹好,再加草绳捆扎,这种包装叫“蜡鞘”。“蜡桶”、“蜡鞘”运到码头装船启运,省署衙门派押解“贡差”的委员,随船押运,也有少数用手推车,经旱路运送。这种车子叫“蜡车子”。

运送“贡蜡”的船只尚未到达前,押解委员,先行赶赴内务府报到,并呈交“贡单”。内务府立即通知“蜡库衙门”,准备派兵役“接蜡”。船到码头后,“贡蜡”即装车辆运进城内,运蜡车辆不敢单独进城,须有人押解护送,因当时城内有一伙叫“蜡匪”的地痞流泯,他们得知消息,便派匪徒暗中尾随蜡车,这叫“缀车子”,又叫“跟盘子”。他们不在郊区抢劫,偏要在蜡车进城走到僻静小巷时才包围哄抢。哄抢“贡蜡”的目的,也不为将蜡出售换取钱财,主要是故意和蜡库官兵、匠役们作对。蜡库的头目、匠役们是子孙世袭的差使,俗称“窝子差使”,这些人把差使看成自已的产业,他们经常将库存“蜡坨”打碎,藏在身上带出库外卖给药铺、颜料店、香蜡铺、油漆店,得钱以饱私囊。库存蜡坨,向无准确数字,况且入库时按对折秤入帐,即100斤入帐50斤,因此给这些人造成盗卖的可乘之机。这些人可以说每天偷蜡,每人不下十余斤。因之“蜡匪”们专门和他们为敌,一旦将“贡蜡”劫走,既不出售,也不毁掉,而是向这些盗窃“贡蜡”的官兵、匠役、头目们借机勒索,让他们拿钱赎蜡”,这些官兵、头目、匠役们,为了向“蜡库衙门”交差,便找出双方都认识的头面人物说和调解,“进行说票”活动,双方互提条件,谈妥后,由蜡库官兵、头目们,将赎蜡银两交给“说票”人,“说票”人交付“蜡匪”,再将“贡蜡”拉回,交还蜡库官兵们。蜡库头目们,为了不使“贡蜡”被抢,便出巨资邀请“镖局”的镖师或精通武术的人,协助接蜡。“蜡匪”们也不示弱,同样邀请会武艺的人帮助抢劫,双方经常发生械斗。当时广东的贡蜡,是经运河运至大通桥,进东便门,经前门、西长安街、府右街、进西安门到西什库。四川贡蜡是进广安门、经宣武门、西单、西四、进西安门到西什库,因之西安门的黄城根和西四丁字街一带,往往是蜡库官兵和“蜡匪”械斗的战场。双方混战时,在附近衙门站岗的官兵,便都闭门不出,路上行人则站在一旁看热闹,等战斗结束,那些衙门站岗的官兵们,才出来看看有无伤亡,倘有死亡,则报告有关衙门,依照例行公事遮盖敷衍。这种事在光绪20年前(1904年),经常发生,自光绪31年(1905年)九月,清政府设立了“巡警部”以后,这种事件才逐渐减少发生。

“宫蜡”的制做。共分四道工序:第一为“熬炼”。用直径七八尺锅口的大锅,将蜡坨放入溶化,把蜡中杂质提出。

第二为“摆盘”,用二三尺见方的木盘,盘上竖立若干筒形蜡模子,模子中央为空洞,是安装蜡芯的地方,芯有棉花芯及灯草芯两种。

第三为“上模子”。将溶化之蜡油,倒在模子内,放在木盘上,待蜡油疑结后,撤去模子,即成“蜡烛”。

第四为“罩红”,用配制好的红颜色,将蜡烛染成红色、黄色、五彩色三色。

“宫蜡”的颜色分红、黄、白、五彩四种。除白色宫蜡,在帝后大丧时方可点用外,其余各色均在日常点用。

“宫蜡”除有色彩之分外,尚有花纹之分。计分“花蜡”、“光蜡”、“喜蜡”三种。

“花蜡”有“龙抱柱”、“吉庆有余”、“富贵满堂”等凸形花纹。“光蜡”即不刻花纹的蜡烛。“喜蜡”是洞房中所用的花烛,刻或涂上五彩花纹。

若以大小分之,则有十余种:如“小双包”、“大双”、“三烛”、“四烛”、“通宵大蜡”……等等,其形状与市面所售之民用“蜡烛”大致相同。至于真正的“宫蜡”,早已罕见,有些收藏者则当成古董搜集了。

本文首发于公众号“北京脉搏”,如需转载请至公众号后台联系。欢迎关注官微:beijingmaibo

    特别声明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s://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