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国2019年新书,步履不停(下)

2019-01-26 19:53
北京

封面:Marcus Stone–The Book

昨天我们和大家分享了2019年理想国人文历史、社科纪实类的出版书目,今天给喜爱文学艺术书籍的朋友带来新的预告。2019,有经典,有新声,文、艺步履不停。诸位可以拿出铅笔,做好笔记,书单这就奉上。

文学类

“华语名家”系列

1.阿城作品典藏系列

(《棋王》《闲话闲说》《常识与通识》《威尼斯日记》)
棋王
闲话闲说
威尼斯日记
常识与通识

阿城,本名钟阿城,一九四九年生于北京。杂家,文字手艺人。理想国推出阿城先生的作品典藏系列——

《棋王》收录“三王”小说经典,书中呈现珍贵手稿与插画。《闲话闲说》是关于“中国世俗与中国小说”的讲谈集,增订万字长文,作家二十年后重谈这本小册子,为了将中国文化与文明做更多的联系。《常识与通识》为出版二十周年纪念版。讲常识,常常煞风景。《威尼斯日记》是阿城先生一九九二年在意大利威尼斯游历的日记,摄影作品和手绘插画首次呈现。

2.白先勇作品系列

《一个人的文艺复兴》
《一个人的“文艺复兴”》是中国新文化运动一百周年之际的一部白先勇散文集,主要收录关于文学、艺术活动的文章。《白先勇与青年朋友谈小说》,谈小说的创作经验;《十年辛苦不寻常》,谈昆曲的美学价值;《抢救尤三姐的贞操》,谈《红楼梦》的版本优劣;《现在是文化复兴的好时光》,谈文化经典的保存与流传,以及如何复兴中国传统文化。这些文章的时间跨度,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直至如今,实现我们的“文艺复兴”,是白先勇多年来心中悲愿。

《我的寻根记》

《我的寻根记》编选了白先勇各个创作时期的代表作,包括短篇小说和散文、评论。其中短篇小说包括《玉卿嫂》、《寂寞的十七岁》与《谪仙记》等,以及最新作品《Silent Night》,共八篇;散文追念故人往事,包括《明星咖啡馆》、《第六只手指》 与《父亲与民国》等,共八篇 ; 评论探讨经典文学、艺术,收入《社会意识与小说艺术》、《世纪末的文化观察》与《我想文学最后还是一个“人”字》等,共八篇,展示了白先勇创作生命的主要过程。

《正本清源说红楼》

近百年来,红学界最大的一个争论题目就是《红楼梦》后四十回到底是曹雪芹的原稿,还是高鹗或其他人的续书。这场争论牵涉甚广,不仅对后四十回的作者身分起了质疑,而且对《红楼梦》这部小说的前后情节、人物的结局、主题的一贯性,甚至文字风格,文采高下,最后牵涉到小说艺术评价,通通受到严格检验,严厉批评。于此,白先勇策划《正本清源说红楼》论文集,聚焦程乙本及后四十回,收录两岸历年重要红学专家学者,包括胡适、周策纵、高阳等人,针对《红楼梦》此一议题的文章,让红学研究者、一般读者更能全面掌握此争论的核心。

3.《秋水堂论金瓶梅》

田晓菲 著

(封面敬请期待)

词话本,绣像本,《金瓶梅》流传的两大版本,哈佛学者“秋水堂”从文本本身入手,逐回比对两大版本,细解小说中人物塑造、语言风格、叙事结构、象征隐喻、千里伏笔等创作手法,两个版本的意识形态和美学原则极为不同,高下立见——词话本偏重儒家“文以载道”的教化思想,绣像本则蕴含宗教精神,是一部文人小说。可以说,不是有一部《金瓶梅》,而是有两部《金瓶梅》。一个读者必须有健壮的脾胃,健全的精神,成熟的头脑,才能够真正欣赏与理解《金瓶梅》,能够直面其中因为极端写实而格外惊心动魄的暴力。

4.唐诺作品

《我关于声誉、权势和财富的简单思索》

 
(封面敬请期待)

声誉、财富、权势,命盘上熠熠发亮的三个点(科、禄、权),到底是怎么运作的?读书人唐诺关于声誉的简单思索——声誉只是一根绳子。我真正关怀的只是“声誉”如今的模样和处境而已——由财富统治的世界、和由权势统治的世界,哪一个是声誉比较困难的当下处境?

5.《见字如来》

张大春 著,已出版

张大春的字里人生,见字,如见故人来——“酒”字从酉,老而变化,却是青春里的落花一盅;“冰”字冷冽,却让他见识冰心有不与世争的温度;“春”字常在,写春联的往事,勾起怀念父亲的深情。张大春的说文解字,见自我、见故人、见平生,看见每个字的来历,也看见与字相逢的生命记忆。接续林语堂、梁实秋,重拾当代没落的汉字课,继《认得几个字》《文章自在》之后,张大春续写字词起源故事,以认字的流程想象文化教养的浸润历程,为两岸的语文教育尽绵薄之力。

6.《速求共眠》

阎连科 著,已出版

阎连科数年沉默后的最新声。大家熟知的真实作家“阎连科”,真实生活中的导演顾长卫和青年作家蒋方舟等人,都成了小说故事的实在。纪实?虚构?荒诞?冷幽默?各种声音的清晰与嘈杂、多路交叉结构和张驰叙述,“从来都没有如此好读过”。

“华语新声”系列

1.《六里庄遗事》

东东枪 著

六里庄是唐时国都长安以东六里许的普通村庄,但关于此地,前人史书及著作中均并无记载。其中杂居的各种怪异人物,被遗忘在历史缝隙处已有千年,这个隔绝在伟大城墙外的小小村落,像是我们早已断了音讯的故乡。

《六里庄遗事》包括近600则片断文字,大多是对六里庄内人物及相关人等事迹的钩沉杂忆。作者仿照笔记小说体裁,以野史笔调白描浮生万象,述异志怪,记事怀人。杨温柔、王坏水、刘美丽、石胖子……六里庄村民你方唱罢我登场。这是一本芜杂的书,说的是一些芜杂的人。他们活在一个芜杂的时代,过着芜杂的生活,于是就活出了一些芜杂的故事。这些故事与这些人一样,本该被忘记,也终将被忘记。

2.《玉森画廊的客人》

郑辰 著

《罗摩桥》作者郑辰旅居日本,就地取材,用浸透油彩味道的文字,刻写霓虹社会的荒诞与真实。

全书围绕一尊“求而不得”的武士塑像,中国藏家日本画廊主小跟班秘书……皆卷入其中。对书中人物来说,“生活在别处”不是什么浪漫的幻想;有的赚辛苦钱入籍,有的汲汲于房产艺术品、和日本人明里暗里较劲……

这不仅是一场以艺术之名的较量,更是赌上尊严赌上一切的“肉搏”。

3.《鲤·写作课》

张悦然 主编

唐诺、张定浩、双雪涛、颜歌、陈卫、盛韵、陈浩基、飞氘:我们时代的文学探索者们,写给青年人的信念之书。

黄昱宁 × 麦克尤恩:「无论如何,如果要我对自己讲一讲麦克尤恩的故事,我就会这么讲。」

匿名作家计划最终辑,参赛人员名单大揭秘。

4.《单读19:到未来去》

吴琦 主编

未来并不遥远,明天就是未来——本辑《单读》从内部进入讨论未来,包括赵松、陈楸帆、蒯乐昊的小说,柏琳、王梆、贾行家的随笔,于威等五位女性在第四届单向街· 书店文学节上的演讲,图像工作者彭可的摄影、孙文波的诗歌和萧轶的文学评论。许知远对话尤瓦尔·赫拉利,希望能让更多人清楚地了解世界上正在发生的事情,使人们有能力加入关于人类未来的讨论。世界的结构似乎已经闭合,未来不是一个来自外太空的预言,也不是神秘化的讨论,在想象未来之前,我们需要首先打破对未来的想象。

5.《正午7:我们的生活》

正午故事 主编

(封面未定,敬请期待)

正午创办以来,将近五年,采访了一千余个故事,发掘“名人”不被知晓的另一面,寻找乡野间被忽视的角落,捕捉时代中执拗的低音。这一次,我们打破传统的文体分类,潜入社会现实与自我的心灵,以故事重新理解“我们的生活”——表面看似波澜不惊,内里却激烈动荡。

从“自我”出发,回忆“尼曼项目和我的记者生涯”;于“春秋”中,听“乞丐的歌单”、看“东北农民彼得洛夫的幸福生活”,捕捉普通人日常生活中的戏剧一刻,感受时光流逝的力量;于“传奇”与“悲剧”中,重温“冀中星的夏天、走近“巫山童养媳姐妹”,体会生活的动荡与悲哀;最后,从“自我”回到“我们”,以一幅“社会主义女子图鉴”记录我们所处的时代。这就是我们,一个一个“不彻底的人物”。个人的悲歌,大时代中微小的努力,集聚于此,就是我们共同的生活。

6.《海边的房间》

黄丽群 著

(封面敬请期待)

《海边的房间》是台湾新生代作家黄丽群在大陆出版的第一本小说集。她熬制密实发光的汉语,精巧布阵,把人间悲欢斩落得整整齐齐。语言间的俏皮与一个个令人意想不到被冻结住的结尾,以及对平凡人事细致入微的观察,构成了黄丽群小说特有的文字张力,里面有一句很动人:“无常往往最平常”。

7.《舒兰河上:台北水路踏查》

谢海盟 著

(封面敬请期待)

《舒兰河上》是一本台北水路踏查日志,作者以每日五小时的步行,穿越新旧交迭三百年的台北地图,找寻消失的河道与埤塘、遭加盖掩埋的水圳、已成遗迹的桥墩、待废的老宅、驻足过的人、来了又走了的猫族、护守地灵的老树……凭借地图与记忆所展开的“找河之旅”,不仅记录下掩埋在现代都市底下的“水城台北”,也复活了河神曾经见证、如今已被人们遗忘的城市历史。《舒兰河上》既是一部冷峻详尽的城市河流志,思考人与土地、人与建筑的关系,探寻何为理想城市及实现路径,也是一本探索城市人文记忆的思想随笔,这是本书在自然与人文书写上面的双重意义。

8.《赵桥村》(暂定名)

顾湘 著

(封面敬请期待)

2014年6月初,我住到了赵桥村。

那时茶翅蝽相当活跃,在夏夜的风中飞来飞去,又停在我的纱窗上,就像人游了一会儿泳趴在泳池边上一样。它们扁扁的盾形身躯从窗框间的缝隙挤进注满日光灯白光的大立方体,在灯管上啪啪乱撞。我就像操纵船闸那样,打开外间的灯,关上里间的灯,关上里间的门,打开阳台的门,光流诱导它,又将它抛回自由的黑暗的旷野。我没有对它们使用过暴力,所以它们也没有让我见识它们著名的臭气。——顾湘,《赵桥村》

9.《在世界末日兜风》

沈大成 著

(封面敬请期待)

汽油耗尽前,小行星巨大的阴影投射到了地面,阴影的边界看似极为缓慢地移动,但是,不管汽车如何加速,它渐渐赶上来了,恐怖的黑暗高悬在他们头顶。下一刻,杀死他们的真空低压风暴就要来临。紧跟着的将是令洋面掀起巨浪的超音速风暴,然后才是击穿地壳的实打实的星球撞击,之后一切都与他们无关了,撞击中产生的光辐射、等离子体冲击波、岩石蒸汽等离子火球将会继续摧毁剩余的生命。直到未来有一天,地球冷却下来,第一场雨落到地面,雨水流到低处形成新的海洋。到那个时候,他们想,假如愿意的话,自己可以回来,先当微生物,再当藻类、鱼、昆虫、蜥蜴、哺乳动物,最后,假如愿意的话,就再当一次人类,把这游戏重玩一遍。——沈大成,《在世界末日兜风》

10.颜歌作品

(封面敬请期待) 

《五月女王》(新版)

这是一部八十年代人的小镇记忆。四条线索穿梭了故事的全部。一切源于一场秘密的谋杀,和一次从产房开始的私奔,一个沉默高大的女孩袁青山,她用一生进行的那场隐忍的暗恋。她的妹妹袁清江,和她一起长大的英俊少年张沛,恶名远扬的混混岑仲伯,以及其他你在平乐镇的大街上看见的每一个人,所有的人都有自己的故事。

《我们家》(新版)

在这部小说中,颜歌找到了独属于她的语感,整部作品一气呵成,饱满、丰盈。虽以晚辈视角切入爸爸、妈妈、姑姑、大伯、奶奶的生活,但小说家也把他们视为普通人,叙述父辈、祖辈的性与情感时,她荤腥不讳,坦然自在。金钱是这部小说的潜在推动力,但小说家无意表现它的“罪大恶极”,在颜歌那里,金钱并不是恶的,重要的是人如何理解、使用和对待金钱。有俏皮、幽默,也有从容、豁达及泼辣,颜歌冲破了某种道德趣味和写作成规,她的自我突破令人称道和赞赏。它的发表使颜歌一跃成为80后最值得期待的小说家。——《我们家》2012华语文学传媒奖提名词

《平乐镇伤心故事集》(新版)

在《平乐镇伤心故事集》中,作者描绘了一幅幅融合了日常与奇幻的川西小镇的市民生活场景,但无论是故事人物对于金钱和欲望的妥协,还是对于精神生活与自由的追求,全部都被作者压缩在一个沙盘般的微观小镇图景中,而这,就是她所虚构的川西小镇“平乐镇”的故事,也是我们所有人关于社会剧烈变迁的90年代末到21世纪初的中国,一份亲密的、集体式的青春童年记忆。

11.《激烈的展览后我们占领了城市:一种观看意见》

btr 著

(封面敬请期待)

很多目击者以为那是血。它暗红色,带着些许荧光,像液体般在路面迅速铺展开,以超越常人想象的速度蔓延,顷刻间便消失在远方透视法的灭点里。正在等红灯的好奇路人从上街沿迈下一步,试探性地在柏油路面上踩一脚:没有任何液体溅起,没有水纹,脚底也没有沾染任何暗红色的物质;然而这带着荧光的暗红色本身是确凿的,它平滑、半透明、均匀地刷满整条柏油路面,而上街沿却精确地丝毫不沾。一些反应迅速的人掏出手机,试图拍下这奇异的场景,但一切只发生在一两秒钟内。眨眼之间,路面上的暗红色物质就极迅速地向马路中央聚拢,变成一条荧光红的粗线,而这条线在另一次眨眼间便湮没在了喧嚣的都市黄昏之中。——btr,《夜迷宫》

12.《网内人》

 陈浩基 著

(封面未定,敬请期待)

「岛田庄司推理小说奖」、「书展大奖」、「诚品书店阅读职人大赏」三大奖得主,耗费两年心血,登峰造极的最高杰作!超过20位各界名家毫无保留推荐!

「复仇」是什么?是弥补遗憾的救赎,还是人性陷落的深渊?「网络」又是什么?它带来更多的便利,还是更危险的纷争?陈浩基继《13‧67》后,倾尽两年心血,以更臻纯熟的叙事技艺,融合精湛细密的布局和深入骨髓的描写,带给我们一部有如钻石般璀璨的极致杰作,也让我们人在网中,身不由己,欲罢不能!

13.《九故事》

大头马 著

(封面敬请期待)

“到了。”司机说。

“什么?”李问。

司机看了一眼窗外,“到机场了。”

于是李收拾好东西,也就是把那本诗集放进包里。

李说:“谢谢。”

司机说:“客气。”

李从车上下来。他看了看表,距离晚班飞机还有挺久。

司机已经发动了汽车。

李想了想,又俯下身敲了敲车窗。

司机摇下车窗,问:“怎么?”

“我想在车上再待一会儿。您能让我把之前那首歌听完吗?”李说,“假如您没有别的活儿的话。”

司机笑了。

“上来吧。你想听多久都可以。”

——大头马,《了不起的盖茨比》

“外国文学”系列

1.毛姆系列

《英国特工阿申登:毛姆短篇小说全集3》

[英]毛姆,陈以侃 译,已出版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已是知名作家的毛姆受英国军情六处派遣,赴欧陆从事秘密情报工作,后以这段亲身经历和见闻为素材创作了一系列独立的短篇小说,结集成册,即《英国特工阿申登》。这部作品被誉为最伟大的英国间谍小说之一,为全新一代的间谍文学定下基调,影响了包括“007”之父伊恩•弗莱明、格雷厄姆·格林、约翰•勒卡雷等在内的众多作家。本书为理想国“毛姆短篇小说全集”系列第三卷,译自2002年企鹅定版。青年译者、文学评论人陈以侃以精妙译文在中文世界首次呈现毛姆短篇创作的全貌,并带领读者“进入正视毛姆短篇小说的机锋与魅力的通道”。 “好在我们有能够懂得文学语言之微妙和喜剧之微妙的新锐译者,某种程度上,毛姆也得以在汉语中焕然一新。”(张定浩 语)

2.保罗奥斯特经典系列四种

《纽约三部曲》《末世之城》《冬日笔记》《密室中的旅行》

[美] 保罗·奥斯特,翻译分别为文敏;李鹏程;文敏;btr

已出版《纽约三部曲》和《末世之城》

纽约三部曲
末世之城
密室中的旅行
冬日笔记

《纽约三部曲》

《纽约三部曲》由《玻璃城》《幽灵》和《锁闭的屋子》三部相互关联的非典型性侦探小说构成。推理小说家奎因,冒充一位名为保罗·奥斯特的侦探,接受了跟踪刚刚出狱的老斯蒂尔曼的委托,却在无形中继承了老人的遗志——发明一种与这个破碎的世界相应的全新语言;侦探布卢,受雇于怀特,监视住在马路对面的作家布莱克,在日复一日的观察中,逐渐把自己变成了布莱克的镜像,并在无意中为布莱克写下了最后的自传;而“我”则意外继承了童年好友范肖的遗稿,以及他的遗孀和儿子,范肖作品的热销使“我”名利双收,但幸福生活的幻影很快就被一张来自“范肖”的纸条打破……作家与人物、真实与虚构、语言与实存,都在不断地互相置换,堪称解锁奥斯特内核的终极密码。

《末世之城》

当一切坚固的都烟消云散,困守孤城的人们将如何存在?

反乌托邦的末日图景,保罗·奥斯特的当代寓言;像《1984》一样真实残酷,又像《安妮日记》一样真挚动人——“它可能就是我们的国家,也许就是我们自己的城市”。

为了寻找失踪的哥哥,安娜来到了一座孤城。这里的一切事物甚至记忆都在慢慢损毁、分解、消失。随着事物的消失,用以指认它们的语言也会随之消失。有人发明了种种新奇的自杀方式,也有人竭尽全力地寻找着一线生机。从直觉惊人的伊莎贝拉、哥哥的同事塞缪尔到沃本之家的维多利亚,安娜经历了一段段不同寻常的流浪与爱情,也承受着种种的失去与别离。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崩溃,她试图从中生产出更多的话语——给远在过去世界的“你”写信——从一无所有中,从仅存的废墟里。像哥伦布一样,她带回的不是梦寐以求的东西,而是用以确证并展现它们的一切。

《密室中的旅行》

布兰克先生坐在单人床边,一点也没意识到正对着自己的天花板上装有一台摄像机,有一面墙上还秘置了一个麦克风。这房间里的每一样东西上都贴有一张白色字条,用大写字母写着它的名字;墙上有一扇窗子,被两枚建筑用钉封死了;门上有一个白瓷把手,但不知道有没有上锁;桃花心木桌子上,整整齐齐地放着三十几张黑白照片,还有二十多页残缺的囚犯自述。照片上的人物轮番登场,告知布兰克先生他面临的多项指控。危机之下,他却开始不由自主地讲述文稿上未完成的故事……

“如果你要讲一个好故事,那就不可能抱有任何怜悯之心。”但布兰克先生不知道的是,他今天面临的困境,恰恰源于过去编造故事时的残忍;把他囚禁于此的,正是曾被他粗暴对待的人物;而这些人物,作为另一种意识的造物,将比创造他们的意识有着更久远的生命力,因为他们一旦被抛进这个世界,就将永远存在下去。

《冬日笔记》

保罗·奥斯特对自己一生的剖白,处女作回忆录《孤独及其所创造的》姊妹篇,以第二人称的方式、从局外人的角度来审视自己与他人的关系,进而审视自我、解剖自我;他以一种近乎随意而散乱的逻辑,组织起六十多年的人生碎片,描述了从童年到晚年之间的身体意识、感受到的快乐和痛苦、他与父母的牵绊以及对父母的探索与迷思,记录下从少年时代的性觉醒到中年深沉的婚姻之爱,以及他对食物、睡眠的思索和1987年他以作家身份开启的人生新旅程,而读者总能从字里行间找到他小说创作时的灵感来源以及原型。

“一扇门关上了。另一扇门打开。你已经进入了生命的冬天。”

3.约翰·伯格作品系列

《到婚礼去》《猪猡的土地》

《到婚礼去》 郑远涛 译

伯格晚期写作的代表作,一曲爱与死的舞蹈。一对已经疏远了许多年的父母,一同走上一场穿越欧洲的旅行,为的是参加他们女儿的婚礼。美丽而充满活力的妮农爱上了一个年轻的意大利人吉诺。她23岁了,很快就会因艾滋病去世。随着他们婚礼的临近,妮农和吉诺的故事也徐徐展开。在婚礼那天,妮农会脱下鞋与吉诺共舞:他们会一直共舞,仿佛他们永远不会疲惫,仿佛他们的幸福是永恒的,仿佛死亡永远不会触碰到他们。本书关于令人痛彻心扉的悲剧,关于振翅高飞的希望,而且最重要的,关于对于死亡的胜利。

《猪猡的土地》 周成林 译

约翰·伯格中期代表作,伯格小说创作的经典之作,关于一类人和一种逝去了的生活方式。

如同狄更斯和巴尔扎克曾经为他们的时代所做的那样,约翰·伯格为我们的时代做了同样的事情。将一类人和一个逝去了的生活方式,写进了他的杰作之中。

故事集的背景设定在法国阿尔卑斯山脚下的一座小村庄里,讲述了一群辛勤劳作的农民的故事,男人总是无神论者,女性总是非常独立。有关于小牛出生的故事,也有屠猪的故事,有割晒牧草的夏天场景,也有漫长漆黑的休耕的冬天。有关于垂死的父亲写给他铺张浪费的儿子的原谅信件,也有关于非凡的露西·卡布罗尔的故事,她独自住在高山上的一个小木屋里,改变了所有认识她的男人的一部分生命。这部杰作的叙述赋予美感,其中深刻的道德回响,仿佛是在为一个逐渐失落的世界开列清单,精确估算其中的财富与重量。

4.《水妖》

[美] 内森·希尔,姚向辉 译,已出版

失踪多年的母亲突然以犯罪嫌疑人的身份重新出现,灵思枯竭、沉迷网游的大学助教萨缪尔决定以母亲为原型写一部小说,以履行十年前签订的新书合约,他决心在公众面前塑造一个最卑劣的形象,以报复她在自己儿时的抛弃行为。但在寻访的过程中,他逐渐发现了一个完全不同于自己认知中的母亲,也开始反思婴儿潮一代的失败和被抛弃的理想主义。最终母子二人实现了和解,萨缪尔也完成了这部十个部分、七百余页的巨著。

5.《我的瓦格纳人生》

[德]克里斯蒂安·蒂勒曼,克里斯蒂·莱姆克-马特维,彭茜 译

作为当今最负盛名的德国指挥家,克里斯蒂安·蒂勒曼以严肃、低调、内敛、谨守德奥传统著称。在三十年的歌剧指挥生涯之后,蒂勒曼首次以文字方式呈现他的瓦格纳人生——瓦格纳如何成为他命运的指引,如何造就了他的音乐思想和情感,他又如何运用这种思想与情感去阐释瓦格纳。对于“我们的时代为何需要瓦格纳,以及需要什么样的瓦格纳”这一关键问题,蒂勒曼在破除掉种种禁忌、神话和误读之后,以真实、朴素的笔调,做出了自己的回答。

6.《渺小一生》

[美]柳原汉雅,尤传莉 译

二十一世纪关于爱情和友谊的史诗,触及了小说所能到达的最黑暗的地方,却又以某种不可思议的方式突破黑暗,走入光明。

生动地刻画并记录了四个朋友几十年间的友谊,善良、英俊的威廉是充满抱负的演员;机智、甚至有些无情的杰比是试图融入艺术圈的画家;失意的马尔科姆是建筑师;还有他们友谊的重心——才华横溢却内向、难以捉摸的裘德,一个极有才华的诉讼律师。随着岁月的流逝,每个人都意识到,裘德变得越来越支离破碎:他的身体和心灵都被无法言说的童年经历摧残,伤痕累累,他遭遇的创伤严重到让他永远无法摆脱。

兄弟般的友谊是否足以推翻记忆的暴政?哪里才是人类忍耐的极限?求生的决心到底是一种选择,还是一种演化出来的本能?《渺小一生》向我们抛出了这样的问题,并要求我们在阅读中寻找各自的答案。

7.

《游戏与消遣》

[美]詹姆斯·索特

杨向荣 译

(封面敬请期待)

“巴黎评论终身成就奖”得主,《光年》作者索特最负盛名的经典之作。“《游戏与消遣》为文学的主要工具——即想象力——确立了新的标准。最初看上去只是一个关于法国恋情的小说,实际上却颇具雄心而地曲折探究了故事讲述本身的性质和意义,以及我们需要创造浪漫故事的深层原因。”(莎拉•霍尔)

8.

《旅行之道》

保罗·索鲁

张芸 译

(封面敬请期待)

当代著名旅行文学家索鲁的总结之作:在全球各地游历五十多年之后,他将自己读过、写过的有关旅行的最好文字搜集到一起,形成了这本“文学旅行者指南”,里面散落着哲学沉思、笔记摘录和格言拼贴,其中有索鲁本人关于旅行的精彩散记,也有对前辈文学家作品中与旅行相关的文字精选。

“这本书是基于我几十年来对旅行书的阅读和在地球上的旅行。它可以被用来当做一本旅行指南,一部杂言集锦,随身携带的袖珍手册,一个书单,一本回忆录。因为旅行往往被用来作为生活的隐喻,许多旅行者在表达关于旅行的观点时,便随手写下了一些哲思的,乃至形而上的东西。本着佛陀那句箴言的精神:‘在你成为道路本身之前,你不能走上那条路。’我希望我辑录的这本书,通过旅行这个话题,也触及了人们生活与思考的方式。”(保罗·索鲁)

9.

《我爱迪克》

克丽丝·克劳斯

李同洲 译

(封面敬请期待)

女艺术家克丽丝,39岁、已婚、事业失败,有一天疯狂地爱上了她的丈夫、后现代理论家西尔维尔的同事迪克,并在丈夫的帮助下,开始给迪克写长信。

“我爱迪克”——这是一句炽热而坦荡的单恋声明,也是一场革新书信体的文学实验,更是一份英勇的女性主义宣言——关于如何使用第一人称来言说,以及女性如何重新生成她自己。

10.

《魔鬼与福尔摩斯》

戴维·格兰

姜昊骞 译

(封面敬请期待)

《魔鬼与福尔摩斯》是《纽约客》王牌记者戴维·格兰的短篇非虚构合集,内容丰富,情节跌宕:从英国福尔摩斯研究专家的神秘离奇死亡,到有家暴倾向的父亲被控告纵火谋杀自己的亲生儿女;从变色龙般擅长易容伪装的奇异罪犯,到数十年如一日追击海底怪兽的热血之旅……“融合了传记、侦探、游记,充满悬疑和不可思议,读来既有惊悚电影般的节奏与快感,又有第一手实地报道的真实与震撼”(《纽约时报》)。

与夏洛克·福尔摩斯探案不同,本书的所有故事都是真实的。主角都是凡人,真相往往到最后也没有大白。“福尔摩斯”的魅力在于,他将秩序带回了混沌的宇宙。而在一个后真相的“魔鬼”时代,格兰试图揭露隐藏的叙事,却经常迷失在纷繁的线索与缺位的证据之间。然而,这些故事至少能让我们与比小说更荒诞离奇的现实短兵相接,从而重新理解人类普遍的生存境况。

11.

科马克·麦卡锡 系列

《上帝之子》

杨逸 译

(封面敬请期待)

《上帝之子》是科马克·麦卡锡的第三部小说,讲述的是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美国田纳西州一个名为莱斯特·巴拉德的青年孤绝的生存境况。他是“一个上帝的孩子,多半和你一样”。麦卡锡以粗粝原始的笔触,为我们讲述了一卷真实而残酷的荒野史诗。

巴拉德是阿巴拉契亚山区的本地土著,一场大火之后,他过上了穴居生活,同时也越来越多地呈现出暴力、模仿、窥探等前现代的行为。这是文明的异化,也是个体的巨大受难。麦卡锡试图回答:一个生命可以在何种程度上被剥夺殆尽?作为一个被现代文明排异的青年,一个被剥离了社会关系及其象征物的“赤裸生命”,一个像野人一样饮雪水、打松鼠、住山洞的原始人,他又将如何继续存在?

12.

《不对称》

莉萨·哈利迪

陈晓菲 译

(封面敬请期待)

《不对称》是哈利迪的长篇处女作,内容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以第三人称讲述了一位二十出头的美国助理编辑爱丽丝,与比她年长45岁的著名作家埃兹拉·布雷泽之间不对称的权力关系与爱情生活;第二部分,以第一人称讲述了伊拉克裔美国经济学家阿玛尔的生平故事;第三部分,则是埃兹拉·布雷泽的《荒岛唱片》访谈实录,他不经意地揭示了前两部分之间的隐秘关联——“这本小说从表面上看似乎与作者无关,但实际上却恰恰是一种决心超越自己的出身、特权和浅薄经验的写作者的隐秘自传。”

 

本书横扫了2018年各大媒体的年度推荐,多少与metoo的热度及自传色彩有关,但纵观全书,作者其实是反身份政治的。一个年轻的美国白人女作家,是否有可能“理解”伊拉克裔男性经济学家?通过这三部分的拼贴,作者真正试图追问的是人与人能否互相理解,个体之间的联结何以可能。

13.

《堂吉诃德》

塞万提斯

唐民权 译

(敬请期待封面)

西班牙拉曼查地方有一位乡绅,酷爱骑士小说,最后读昏了头脑,竟异想天开,想要做一名游侠骑士,锄强扶弱,行侠仗义,便自称堂吉诃德。他满脑子都是骑士书中的人和事,所以,在他的眼中,妓女是贵妇,客栈为城堡;他同风车厮杀,将羊群视为军队;闹了许多笑话,出尽了洋相。堂吉诃德和侍从桑丘·潘沙主仆二人,一高一矮,一瘦一胖,一个追求理想,一个非常现实,两者形成强烈对比,产生强烈的喜剧效果,又象征人的两重性: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因而,使作品具有普遍和永恒的意义。

艺术类

1.“日本设计·时代的激流”书系

01《川久保玲的设计》

【日】南谷绘里子,匡匡 译

(封面敬请期待)

黑色,破坏,贫穷主义,衣杉褴褛……1982年,其时名不见经传的川久保玲,与山本耀司一道,在权威时尚媒体云集的巴黎时装周秀场上,为西方时尚设计界投下一枚炸弹。褒贬之声纷至沓来,有多少惊叹的字眼赞美她,就有更多尖刻的话语讽刺她。日本的服装设计,就在这一片争议声中,登上世界的舞台。

1942年,川久保玲生于东京。在庆应义塾大学求学期间,她对美术产生了浓厚兴趣,虽从未受过正式的服装设计训练,但川久保玲对设计有着异常深度而前卫的思考。1969年,川久保玲与两位同好开创了公寓品牌“COMME des GARÇONS”,并于1973年成立公司。一直以来,川久保玲坚持身兼设计师与总经理两职,为的是让自己的设计在能保证商业运转的前提下,却能最少程度地受外界干扰。本书记录了川久保玲的设计崛起之路,并深入解读她极具个性的美学思考与经营之道。

“穿着COMME des GARÇONS的服装,是‘乐于接受崭新事物’‘拥有自由价值观’的象征,这已经成为消费者的共同认知。然而,在川久保玲创作的现场,身体的零度却贯穿始终。这是川久保玲独特的设计美学,它否定了‘衣服定义了穿着它的人’这种设计理念,制止了设计对人的僭越。” 

02《海海人生》

【日】横尾忠则,郑衍伟 译

(封面敬请期待)

横尾忠则,日本战后最具代表性的平面设计师之一,被三岛由纪夫称为“圣俗一体”,被日本国民视作“日本的安迪·沃霍尔”。他把日本人最不想面对的东西暴露出来,让人愤怒,让人畏惧。横尾忠则以设计为原点,广泛涉猎电影、音乐、摄影、艺术,无所不能,无处不在。他的作品绚烂的色彩和炸裂的风格,在平和的日本设计场域中,独辟出属于自己的神秘世界。

1936年生于日本关西小城的横尾忠则,在二十四岁时上东京,加入“日本设计中心”,自此开启了激荡的青春年代。在本书中,横尾忠则记录了1960年至1984年期间,自己从一无所有,到逐渐拥有自己的风格,再到最终站上美术馆之殿堂的跌宕经历。他细数与细江英公、寺山修司、赤濑川原平、细野晴臣等人的交往趣事,重现了一颗年轻的心,是如何在时代的前卫之海中,投下自己的船锚。

03“花森安治的世界”

《花森安治传》

【日】津野海太郎,毛叶枫 译

一本杂志改变了“平民”的生活,开拓了新的时代,这背后隐藏着总编辑花森安治的决心。本书完整记录了花森安治六十六年的人生轨迹,在不同的阶段,他都积极回应了当时的出版生态和文化事件。“花森安治在同一家杂志社工作三十年,将同一种风格做到极致,甚至像个独裁者一样,凭借着自己的权威和权力君临城邦之顶。他是那种达·芬奇般的全才。”

《花森安治的编辑室》

【日】唐泽平吉,张逸雯 译

自1948年9月《生活手帖》创刊伊始,至1978年1月因心肌梗塞离开人世,花森安治在这三十年里,未曾有一天离开过总编辑的岗位。从一万册起步,带领这本杂创下九十万册以上的发行量,缔造了一个传奇。作者唐泽平吉作为编辑和下属,在花森安治生命最后的六年里,与他共处一室。本书聚焦于花森安治的工作,细致记录了他在编辑杂志过程中的苦与乐。

《花森安治的设计》

生活手帖编辑部,张逸雯 译

花森安治自《生活手帖》创刊起,除编辑工作外,还兼任杂志的封面设计,作品形式不限于插画,也有混合摄影及拼贴作品等。本书收录花森安治摄影、插画原稿、文案、排版草图等,全面展示花森安治在制作《生活手帖》的每个细节。

04 《我想骑着驴去卖内衣》

【日】鸭居羊子,匡匡 译

(封面敬请期待)

20世纪50年代,在全面拥抱现代化的日本,女性内衣设计师鸭居羊子突然进入人们的视野,凭借其前卫的设计成为时代的宠儿。鸭居羊子颠覆传统的纯棉白色内衣,大胆采用半透明的新型化纤面料。她推出“scanty”系列内裤,用最少的布料和丰富的颜色,让彩色时尚内衣被大众所接受。她在大型百货商场公开举办内衣展,在影院举办内衣真人秀,掀起巨大的社会争议。她启蒙了众多日本女性,刷新了人们的“内衣观”:内衣是女性自我展现的窗口,它并非洋装的附庸,而是拥有独立的美。

本书是日本时尚内衣设计先锋鸭居羊子的自传,带领读者了解这位充满才华的新时代女性,以及她所引领的内衣革命。

2.BBC艺术经典三部曲

(《文明》《新艺术的震撼》《艺术的力量》),已出版

 
 

《文明》

[英]肯尼斯·克拉克(KennethClark);易英 译

在《文明》一书中,肯尼斯·克拉克广泛地叙述、检视了西欧自罗马帝国灭亡的发展,涵盖了组成西欧文明的观念、书籍、建筑和艺术作品。作者带领我们从九世纪的爱奥纳岛到十二世纪的法国,从佛罗伦萨到乌尔比诺,从德国到罗马、英格兰、荷兰和美国。与这些历史背景相对的是,他描绘了一个人物的非凡阵容——给予文明以新的能量,拓宽我们对世界和我们自己的认知的男人和女人们。他也强调了由他们创造出的天才作品——在建筑、雕塑、绘画、哲学、诗歌、音乐、科学和工程的领域,从拉斐尔所绘的雅典学园到布律内尔设计的桥梁。

《文明》是克拉克对欧洲文明永远的乡愁,在他的娓娓道来中,我们将会看到:艺术家在怎样的时刻,如何摆脱时代的束缚?艺术又是历经怎样的时期,如何穿越时空的羁绊?

新艺术的震撼

[澳]罗伯特·休斯 著;[澳]欧阳昱 译

由BBC制作的电视纪录片《新艺术的震撼》首播于1980年,全球观看人数超过2500万,被誉为“纪录片拍摄技艺与主持人叙事魅力的完美结合”。同名图书甫一出版,即成为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院校师生和文艺爱好者理解西方现代艺术的入门读本。书中以八个理解现代艺术的重要主题为框架,多维角度勾画出西方艺术的百年流变——1780年的异域情调,如何成为1880年的新鲜论调,又何以沦为1980年的陈词滥调。作者以犀利精妙的笔触,探求艺术更为完整的真实——艺术与社会时代的关系。

艺术的力量

[英]西蒙·沙玛(Simon Schama)著;陈玮 黄新萍 王炯奕 译

“艺术有什么用?”这是纪录片的开场白,也是图书的逻辑起点。西蒙·沙玛,这位熟稔西方艺术的历史学家以“匠心”将视线集中在八位艺术巨匠与八件无与伦比的杰作之上——从卡拉瓦乔《手提歌利亚头的大卫》到毕加索的《格尔尼卡》。本书不但为读者描述了艺术家所处的创作情境,还为我们揭示了那种情境下艺术家所能做出的选择,并最终为自己提出的问题找到答案——艺术,安抚那些热爱艺术又时常感到困惑的心灵。

3.《游艺黑白:世界钢琴家访问录》(新版)

焦元溥 著

(封面敬请期待 )

《游艺黑白:世界钢琴家访问录》于2007年8月初次出版,主要收录我自2002至2007年之间的钢琴家访问,共53篇,55位钢琴家,52万字。现在的2019年新版,舍弃法国与俄国学派两篇导论,更新与浓缩原访问内容至44万字,之后再行增补。原来55位钢琴家中,有29位增加新内容。新版又添53位钢琴家访问,加上与吴菡一同受访的大提琴家芬科,成为收录106篇访问、107万字、108位钢琴家、109位音乐家的访问录。

规模之大,实非计画开始时所料。访问之累、写作之苦与校稿之烦,更令我常生悔不当初之叹。不过无论多累多苦多烦,还冒着出版社被写垮的风险,新版《游艺黑白》总算出现在大家面前。一群人的执拗憨傻,最终还是有了成果。——焦元溥

4.《霍克尼论摄影》

[英] 大卫·霍克尼  保罗·乔伊斯 著,栾志超 译

(封面敬请期待)

以霍克尼创作的拼贴照片(Joiners)为线索,保罗·乔伊斯与霍克尼展开了一场时间跨度长达十七年的对谈,从1982年到1999年。霍克尼回顾了自己开始对摄影产生兴趣原因,以及当初的摄影试验是如何演变成一种引人瞩目的崭新艺术形式的。

对谈中,霍克尼讲述了他如何受立体派绘画、东方卷轴画、文艺复兴时期绘画中透视法的影响,以及怎样利用现代摄影的创作手法和冲印工艺,实现其艺术创作。对谈中,霍克尼旁征博引,纵论摄影的历史和未来,表明了他的创作主旨,“拼贴画的创作思想”无论应用于摄影还是绘画,都是“摆脱传统观察方法的关键所在”。本书首版于1988 年,2008 年增订后再版,新加入7 篇访谈。

5.《造境记》

鱼山 著

怀抱着一份对山水园林的热情,一个“将身体舒服地安置在自然中”的理想愿景,鱼山以建筑师的匠心经营出一个幻境世界。他笔下的先生童子,逍遥自在,“怀拥山石花木,听虫鸟幽鸣,与天地万物为师友”,恬淡如晚明小品,每一幅画都是我们向往的生活。怪不得有读者呼:鱼山先生,我想住进你的画里!

《造境记》是鱼山自选代表作,共有四辑: “幻园”、“山间”、“草间”、“字间”。四个系列首度结集亮相。他也将首度在这本书中谈创作时的思考,谈多年来游历山水园林的见闻,谈画画的苦乐,谈造园的理想。画中那些无边的想象,或可从他的文字里寻找到一点着落。

6.《形之素》

[日] 赤木明登、内田钢一、长谷川竹次郎,逸雯 译

本书展示了漆艺师赤木明登、陶艺家内田钢一、锻金师长谷川竹次郎三人的古董收藏,并从中延伸出创作的思考。三位工艺作家既是鉴赏者又是创作者,创作生活活跃于各自领域的第一线,收藏则横跨古今中外。因为所从事的工艺差别,瞩目的器物属性也有区别。我们得以从严选的80 余件作品中窥视到古今中外的美丽造型。本书通过对每一件古董的品鉴试图探索一个贯彻始终的问题:“在人类的工艺史中,那个既多变又不变的准则是什么呢?”

7.《二十一世纪民艺》

[日] 赤木明登,张逸雯 译

本书是日本当代漆涂名家赤木明登,对自己在杂志专栏上连载八年之久的文章,进行增补、修改后的整理之作。面对地方工艺越来越庸俗化,民艺品也与生活渐行渐远的现状,赤木明登重拾《工艺之道》,潜入民艺世界的源头,并在自己的日常生活中体悟“何谓美物”,写下了这部与他的漆艺生活融为一体的民艺新论。

8.《我爱器皿》

[日] 祥见知生,匡匡 译

“喜欢器皿,就是喜欢每一天。”作为器皿制造家、画廊家活跃在国际上的祥见知生介绍日本具有代表性的器皿作家的同时,传授与器皿的相遇方法和交往方法等作者独特的在日常生活中熟练使用器皿的技巧。结合了25 位器皿家和使用人,“与一生物品器皿心情舒畅地生活的喜悦”的器皿随笔。
    特别声明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s://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