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世襄先生“解说”《髹[xiū]饰录》

2019-01-24 11:40
上海

一般研究文物,都是实物和记载相结合。不同于瓷器相关记载之多,关于漆器工艺的文献是如此之少,少到只有一本。根据宋史艺文志的记载应该还有一本是五代朱遵度的《漆经》,惜早已失传。现仅存的一部关于漆器的文字专著就是明代黄成的《髹[xiū]饰录》,即使是这一本,三四百年来只有一部钞本保存在日本,直到1927年才由朱启钤[qián]先生刊刻行世,后王世襄先生为其著解说一本,从初稿开始的1949年到成稿的1958,再反复修订,用时前后共30年,可见其不易。而我知道有这本书也是因为王老的《髹饰录解说》。

作者黄成,号大成,安徽新安平沙人,是明隆庆(1567-1572)前后的一名漆工,明高濂《燕闲清赏笺》:穆宗时,新安黄平沙造剔红,可比园厂,花果人物之妙,刀法圆活清朗。清吴骞[qiān]《尖阳丛笔》:元时攻漆器者有张成、杨茂二家擅名一时。明隆庆时,新安黄平沙造剔红,一合三千文。

园厂,就是果园厂,明代为宫廷制造漆器的地方,据专家考证应该是在今天西什库东边的灵境胡同一带,果园厂的制作目前还是个迷,也是有争议的地方,因为北京的气候条件不适合制作漆器,所以有推断说可能是交纳漆器的储藏库,但是我也有看到北方在地下室里做漆器的情况,所以先存个疑,我们可以一起探讨。

三千文在明代是什么概念呢?当时的一两银子可兑一千文,也就是1000个铜板,那三千文就是三两银子,在明朝中期的时候,一两银子的购买力相当于人民币600-800,那么三两就是1800-2400元,你也许会想,好像也不是很贵嘛,要知道当时普通家庭月收入也就在2两到3两银子之间,也就是说,您得花一个月的薪水才能买到一个黄成制作的剔红的盒子,还是不便宜的。

剔彩暗八仙纹桃形盖盒  清乾隆 
观复博物馆藏
此书在天启五年(1625年)又由嘉兴西塘的杨明为它加注。这里涉及到两个地名,一个是徽州,一个是嘉兴西塘,这两个地方非常重要。先说说徽州,徽州漆器主要产地在歙县、岩寺、屯溪等地,其中一提到歙县,我们最先想到的可能是文房四宝里的歙砚,砚台,但徽州的螺钿漆器也曾享誉全国,在宋代有大发展,有“宋嵌“之称。先不说黄成是徽州的一名漆工,还有赵千里,俞德愧以及现代著名的工艺美术大师甘而可,人才辈出。再者那砚台、墨块里可都是有漆的身影在的。

再说嘉兴西塘,又名斜塘,是元、明两朝制漆名家彭君宝、张成、杨茂、张德刚的家乡。稍微了解漆器的朋友都知道,以上几位的名字可是经常出现在器物上。我们上面说到的果园厂,当时永乐皇帝得到日本进献的剔红漆器,非常喜欢,知道张成、杨茂会做,召他们进京,但两人已经过世了,知道张成的儿子张德刚也会做,就把他召到京城来制作漆器,管理果园厂。

“张成造”剔红栀子花纹圆盘  元代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髹饰录》分乾、坤两集,共十八章,一百八十六条,这本书的价值非常高,特别是坤篇里,把漆器的分类和各类中的不同品种讲述的非常详细,也给今人的研究提供了很多参考资料。王世襄先生就是按照上述分类再结合古代器物存留的实际情况重新整理了分类,我们看到分类就会发现,这也是现在我们去博物馆或者看各种资料里比较常用到的名词。

犀皮漆圆捧盒  明晚期

观复博物馆藏 

正如王世襄先生所说:《髹饰录》是一本很好的书,我们一般去博物馆参观漆器,品种纷呈,已经令人目不暇接,如果进而再读一读这本书,会发现一般博物馆所陈列的,还只不过是传统品种的一小部分,这就更加让我们认识到我国传统漆器丰富多彩到何等程度。

我们来看一看《髹饰录》里对基本工序是怎样的描写。

棬榡[quān  sù],一名胚胎,一名器骨。方器有旋题者,合题者。圆器有屈木者,车旋者。皆要平正、轻薄,否则布灰不厚。布灰不厚,则其器易败,且有露脉之病。

我们来细细看一下,这个不要怕枯燥,很有用。棬榡,棬,简单理解,木字边加个卷字,就是把木头卷起来。榡,《类篇》榡,器未饰也,通作素。棬榡就是漆器的胎骨,做胎骨是制造漆器的第一道工序,漆器的胎有很多,木、篾、铜、锡、藤、布、窑胎等等,这段里专讲木胎,在漆器中出现最早、使用最广的胎骨就是木胎,河姆渡的木碗,就是已知最早的木胎漆器。其开始在商代以前,战国、西汉时期的漆器,大多数是木胎。为了防止木料破裂,又发展为木胎糊布的做法。直到今天,木胎仍然是最常用的胎骨之一。

朱漆木碗  河姆渡文化

浙江省博物馆藏 

题,物之端曰题,所以合题就是用一块一块的木板,在它的一端合起来,成为一件方形的器物,这是做木匣、木箱的做法。那圆形器物就是用木性易于弯曲的材料,切成薄而长的片,将它拗成圆形的器物,并加粘合。车旋又是另外一种做法,要用到旋床。这是近代的旋床图,用到旋床的胎骨往往是用一块木头做成的,但如果器物太大,一块木头的尺寸不够,也可以把几块木头粘牢在一起,再放到旋床上去旋。这里我们可以看一下这张图,上博把一些器物做了X-CT扫描,这次扫描有了一个新发现,就是用钉,什么钉呢,漆灰钉,这是一个新名词,就是在两层重叠的木片上打孔,用漆灰填进去,漆灰一般是用旧瓦片烧过后磨成粉加漆调成的,有时候还会加猪血,以增加其粘稠度,起到一个粘合的作用,漆灰钉这个技术以往没有发现过,这是一个新发现,很有意思。

剔红春字捧盒  清乾隆

观复博物馆藏

选自《千文万华-中国历代漆器艺术》上海博物馆
后面理解起来就简单了,漆器木胎,不问方、圆,有一个共同的要求,要平正、轻薄。如此这般,成器后才能规矩匀整。露脉,就是漆灰太薄,会将木胎的年轮筋透到漆面上来。

 这里解释了下第一步,后面的步骤大概就是拼合、填缝、上漆、打磨,简单来说,第一步+第二步=做胎,第三、四、五、六步=上底漆+打磨+推光,其中上漆,打磨,上漆,打磨,上漆,反复着来。如要进一步了解可以参看《髹饰录解说》。王世襄先生的《髹饰录解说》对于大部分的朋友可能是比较枯燥的,但是对于喜欢漆器的朋友就是如获至宝了。

 作者:观复魔宝

观复文物摄影:观复胡胡

观复博物馆(北京馆)参观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大山子张万坟金南路18号

上海观复博物馆参观地址:上海市浦东新区陆家嘴银城中路501号上海中心大厦37层

更多观复博物馆的故事请关注微信公众号:观复博物馆

    特别声明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s://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