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会址”日记|上外学生到新青年杂志打卡,还想当小叶子

澎湃新闻驻中共一大会址报道组记者 俞凯
2019-01-23 18:37
来源:澎湃新闻

【编者按】

2017年10月31日,党的十九大闭幕仅一周,习近平总书记带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集体瞻仰上海中共一大会址和浙江嘉兴南湖红船,在广大党员干部群众中引起热烈反响。

连日来,全国各地前往一大会址纪念馆参观的党员群众络绎不绝,在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他们回顾建党历史,重温入党誓词,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澎湃新闻推出“一大会址”日记,派出记者常驻中共一大会址,近距离观察、感受、记录会址每天的新闻,讲述一大的红色故事,传承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

上海外国语大学学生蒋之玮(右)与中学好友韩铮(左)利用寒假前来参观一大会址纪念馆。本文图片 澎湃新闻记者 俞凯

1月23日,星期三,晴。

因为临近春节,今天上午的上海兴业路一大会址纪念馆门前显得安静了许多,参观者只需排队等候几分钟时间,就可取票入内。这一点,让今早前来的蒋之玮及其中学同学韩铮觉得很棒。

“去年上半年,我参加学校团支部建设活动来这里参观过一次,记得那天人特别多,除了我们学校,还有很多其他学校的学生团组,举着团旗过来。”今年念大二的上海外国语大学葡萄牙语专业学生蒋之玮告诉记者,如今正值寒假,学生们差不多都回家乡过年去了,他趁着过年前这段时间,与中学好友、南京审计学院学生韩铮一起去了杭州、嘉兴,前天特地参观了南湖红船,今天再来看一大会址,然后转转周边的新天地、外滩、豫园,顺道回老家江苏常州过年。

一大会址纪念馆一楼展厅展出的外国语学社招牌、社会主义青年团书记俞秀松的照片和《新青年》杂志,给蒋之玮和韩铮留下了深刻印象。

在一大会址纪念馆一楼展厅,墙上玻璃橱窗内的一本《新青年》杂志引起了两人的兴趣。

1920年9月,上海共产党早期组织将《新青年》改为组织的理论刊物。为扩大马克思主义的宣传,《新青年》第8卷第1号开辟了“俄罗斯研究”专栏。而在旁边的一个橱窗内,则展示了外国语学社招牌和社会主义青年团书记俞秀松的照片。图文显示,1920年8月,上海共产党早期组织领导建立了社会主义青年团,同时创办外国语学社,培养青年干部。

蒋之玮说,他是从中学历史课本中知道了《新青年》这本杂志的创刊经过,但今天在一大会址纪念馆第一次亲眼看到了实物。在他看来,新青年杂志和新思想的出现,为中国解放事业作出了极大的贡献,而且他自己也是外国语大学的学生,所以看到外国语学社的招牌觉得“很亲切”。

蒋之玮说,他是从历史课本中知道《新青年》杂志的,今天在一大会址纪念馆看到了实物。

“我从小就对小语种特别感兴趣,高考填志愿时每所学校可以填6个专业,我就把西班牙语、葡萄牙语、法语、德语等小语种都填上了,最后按照分数被录取到葡萄牙语专业。”蒋之玮说。

蒋之玮表示,他们这届葡萄牙语专业一共招了20人,因为专业的特殊性,在去年11月举办的进博会上,他们班有一半以上的同学都成为进博会志愿者,承担起为大会服务和提供小语种翻译的任务,而且收获很大。他个人因为部分学习时间与志愿服务周期相冲突,没法全程参与,被迫放弃了报名。

按照学习计划,今年8月至明年6月,蒋之玮班的同学都要去葡萄牙或者巴西进行一学年的葡萄牙语交换生学习,他已确定去葡萄牙语人口最多的巴西学习,因此今年的第二届进博会很遗憾又要错过了,“不过没关系,进博会每年都举办。等我学成归来,大四期间一定会当一名志愿者,圆自己的进博梦。” 蒋之玮说。

    责任编辑:郑浩
    校对:刘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