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博士的脑洞|重点在降低制度性成本,亮点在资本市场改革

万喆(特约评论员)
2019-01-22 09:55
来源:澎湃新闻

2018年经济整体来看,呈现三个特点:基点在于,中国经济韧性较强;重点在于,未来将进一步推进降低制度性成本;亮点在于,资本市场改革值得看好。

基点在于中国经济韧性较强

2018年对全球都是不平静、不平凡、不平稳的一年。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全球经济又一次遭遇巨大挑战,而这一次挑战,来自政治经济形势的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也许更难以界定,但一定会有更为深远的影响。

在这种巨大的外部压力下,中国结构性改革正在进入“深水区”。新旧动能的转换难免带来经济下行压力。加上去杠杆、强监管、清理影子银行、清理地方债等行动,主要是为过去若干年中,盲目追求GDP增速等带来的经济隐患进行“出清”,却肯定会在相对收缩的政策中挤压泡沫,给经济更多压力。

在这种内外部形势下,中国经济可谓“负重前行”。因此,全年经济完成预期目标,不但GDP增长保持了6.6%的较高增速,而且首次使用城镇调查失业率作为全年经济指标,也实现了4.9%的目标。进出口全年总额在巨大贸易摩擦的压力下,创出新高。结构性调整也有优化趋势,新兴产业发展较快,服务业持续处于景气区间,城镇化率持续提高。均显示出中国经济整体韧性较强。

中国经济韧性除了表现在整体基本面上,也表现在政策、手段的灵活度上。从2018年年中开始,经济由“稳中向好”转向“稳中有变”,宏观政策的应对立即进行了相应调整。货币政策从“稳健中性”转向“稳健”,“去杠杆”工作初步完成、告一段落,转向“稳杠杆”,“逆周期”调节成为主调,并且强调要“保持市场流动性的充裕程度”;财政政策则同样转向宽松,减税降费政策不断出台,投资拉动、扩大基建等相继出炉,预计2019年将迎来更大一波财政扩张带来的利好;营商环境改善是重中之重。从中央到地方,都不断鼓励、支持民营企业,呼吁进一步改善营商环境;对外开放的力度和深度则一再加大。面对全球保护主义抬头的风潮,我国一直坚持降低壁垒,加大对外开放,积极拥抱全球化。

也可以说,正是因为这些“灵活”的“手段”,中国经济才得以保持较好的韧性,没有在许多“看空”的声音中发生“失速”,保持了稳健的发展态势。

未来不能乐观,全球调整仍将继续

与此同时,必须看到,对于未来,不能全然保持乐观。

从全球形势的变化看,不能乐观。2018年,中美贸易是热点话题。但是,如果从更长的时间轴、更深的社会背景、更广的国别形势看,这种保护主义、单边主义的风潮,绝对不是空穴来风,也不是一时之风。无论是美国的两党对立、法国“黄马甲”的“持久战”、英国脱欧造成的内外部困境、德国政坛常青树默克尔大势已去等,都根源于一段时间以来,这些发达国家内部收入分化加剧,造成“极少数人掌握了绝大多数财富”,导致中下层获得感降低,因而出现的对现有精英政治和社会框架的不满意。当前出现的所谓“保护主义”“单边主义”,无非是现有政客对解决深层次结构问题无能为力,因此将国内问题诉诸国外问题,以期转移矛盾的暂时性做法。但长期来看,“逆全球化”不但不会有助于解决既有问题,反而只会加深经济问题,从而扩大社会矛盾。

由此可见,全球形势在短时间内不可能发生转向,不会因一两位政客就发生重大转折。目前趋势需要更长时间来进行摩擦、博弈,直到新的结构性改革出现、完成,社会再次达成共识。在此之前,国际环境的“不确定性”都将继续。我们需要做好相应的心理准备,看清当前国际纠纷的本质,不要期望过高,更不能亦步亦趋、患得患失。

当然,“打铁还需自身硬”。面对复杂多变的外部形势,我们更应当保持定力,从内部找动力、要活力。

一方面,我国的结构性改革还没有完成,而且已经进入“深水区”,经济未来仍然会面临较大压力,这是必然的。

另一方面,结构性改革仍然在进行,中国经济的“红利”仍然有待挖掘。而且,中国经济较好的韧性给了继续改革更大的空间,我们不能因外部环境的压力而忽视改革,甚至像有些人提出的,又走回“大水漫灌”“只重视速度”等的老路上去。

重点在于降低制度性成本

从“三去一补一降”的完成情况看,“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已经完成较好,“补短板”方面,我们也已经深深意识到在全球产业链中转型升级的重要性,意识到关键技术是买不来的,大力发展、扶持科技创新是当务之急。而当下最重要的,莫过于“降成本”。

其实,在2015年,中央就提出过“降制度性成本”。

当下,“降制度性成本”是经济发展的关键,其应当包括多个方面。

一是减税降费。2018年开始,中央一再强调减税降费,但坊间感觉并不十分明显。其中缘由,主要是随着技术进步带来税收效率提高,企业的实际缴税在增加而非减少。鉴于2018年国家税收增速较快,减税空间应较大,建议进一步加大减税力度。此外,地方政府由于地方债清理、房地产限购等政策,有些地方财政状况不甚良好,“降费”的意愿不高,甚至想着法子、换着名目继续收取一些额外费用,造成企业实际负担。也需要加大整顿力度,改变财政收入思路,切实做到为企业减税降费。

二是提高政务水平。过去几年里,“简政放权”“减少审批”等都是在提高政务水平上做文章,并且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但必须看到,政务水平不仅要表现在“放权”,而且要表现在“服务”的治理水平上。一些审批取消后,企业反而变得“求告无门”,体现的是政务水平的落后,除了“审批”,就不会与市场对接了。不真正了解市场的需求、事务、项目,机械性审批或者取消审批,却没有在政务程序设计、流程管理等方面下功夫、做工作,导致企业、个人获得感不强,甚至觉得“更难办”了。要减少企业办事的制度性成本,必须提高各部门、各级政府的政务水平,做到政务公开、程序合理、管理到位、接受监督。

三是法治保障,打通市场。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法治化、市场化”的要求。在2018年,中国“缺芯”等事件让大家发现,我们有不少好的科研人才、技术,但是产学研一体化的路径没有打通,导致科技成果转化率较低,不利于我国当前的技术转型升级。事实上,这其中就包含着知识产权的保护、分割、交易,以及相应融资平台、渠道、方式等的法律保障问题。在大众关心的税收问题上,也有类似疑虑,一些地方政府制定了税收优惠政策,但招商引资到位后,发现有些优惠不受法律保障,或者政府换届后,“新官不理旧账”,企业权益不能得到保障。市场化必须以法治化为保障,否则,企业和个人就不会愿意长期投入,市场也就无法良性运转,经济动力和活力就不可能真正被释放。市场化、法治化,是降低制度性成本的关键。

亮点在于,资本市场改革值得看好

这一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提出,“资本市场在金融运行中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要通过深化改革,打造一个规范、透明、开放、有活力、有韧性的资本市场,提高上市公司质量,完善交易制度,引导更多中长期资金进入。”

“大力发展资本市场”等一直是重点工作,但是提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则是首次,再次显示了资本市场在国家经济发展和转型升级中的重要作用。

事实上,资本市场作为公开市场,完全可以作为中国经济改革的一面镜子,也可以作为中国经济改革的一扇窗口。

近年来,中国资本市场的改革正是在稳步向“国际化、法治化、市场化”迈进。

从国际化看,A股平稳纳入MSCI指数,原油期货等退出,进一步放开外国人A股证券账户开立,加快推动证券期货行业对外开放政策落地,不断完善QFII、RQFII制度,鼓励长期机构投资者投资中国市场等,都是稳步在扩大资本市场的双向开放。

从法治化看,坚持依法全面从严监管,查处了一大批大案要案,对过去市场中根深蒂固的“老鼠仓”“内幕交易”“操纵市场”“虚假披露”等问题进行了深层次清理,对重大行为过失的企业予以“退市”,以“零容忍”态度惩治市场乱象,并且不断完善发行、上市、退市等基础性制度,健全相关法规、机构,打击违法违规行为的同时,更加有效保护中小投资者合法权益。

从市场化看,保持了新股常态化发行,规范上市公司再融资、抑制过度融资,支持以产业整合为重点的并购重组,简化审批程序,提高审批效率,切实发挥资本市场服务实体经济的功能。

但是,在资本市场改革过程中,遇到的阻力和压力也相当大。尽管“股民”们一向对“市场乱象”深恶痛绝,甚至有“股市不如赌场”的说法。但真正对市场秩序进行清理的时候,不适应的反对声也不绝于耳,而改革带来了“阵痛期”,前期一些盲目扩张、无序融资等的企业遇到了不少泡沫破灭产生的问题,一些人便把这种市场压力的“账”算到了“改革”头上。

这与中国经济整体改革的遭遇何其相似。

必须指出,资本市场的改革在顶住巨大压力后,市场化改革取得了初步成效。虽然暂时因内外部环境变化,处于估值低位,但未来会更加值得价值投资和长期投资。

中国经济改革也会一样。

后记

当全球经济发展和改革进入了新困境,中国经济发展和改革进入了新阶段,谁能够先争取到下一次结构性改革的胜利,谁就能够在接下来的全球新结构中占据主动和优势。

中国经济没有失速,因为中国改革没有失序,没有失措。只有更加主动地改革,才能迎来更好的明天。

(作者万喆为经济学家,澎湃新闻特约评论员)

    责任编辑:蔡军剑
    校对:施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