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城市发展年度论坛召开 专家热议都市圈与未...

2019-01-21 16:00
北京

本文原标题:《2018城市发展年度论坛召开 专家热议都市圈与未来城市发展趋势》

1月18日,2018城市发展年度论坛在北京举行。本届论坛由清华大学中国新型城镇化研究院、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麦肯锡“城市中国计划”、中国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以及华夏幸福产业研究院联合举办。

论坛聚焦“培育城市发展新动能,推动新型城镇化发展”的主题,吸引了众多业内大咖参与探讨。

2018城市中国计划年度论坛现场

论坛上,来自主办方,以及国家发改委、中科院、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中美绿色基金、中国区域经济学会、国开金融等机构的城镇化专家和领军人物们,围绕“培育形成中国的大都市圈”和“未来城市”两大热点展开讨论——

01

中国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主任史育龙

应该说,5000年悠久历史的中国,正在从一个传统的乡村社会快步迈入现代城市社会。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中国的城镇化与城市发展也面临不少困难、挑战和问题:城镇化质量还不够高,土地城镇化快于人口城镇化。要解决今天中国城镇化发展面临的突出运问题,既要靠体制机制改革,也要充分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城市群和都市圈的建设,迫切需要在体制机制上取得突破,挖掘培育城市发展新动能。

02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副院长何桂立

新型智慧城市是新时代统筹推进新型城镇化工作,加快建设数字中国、智慧社会的重要抓手和综合载体,因此,本次会议以培育城市发展新动能、推动新型城镇化发展为主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建议要根据实际的需求设立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分级评价的指标体系,逐步提升新型智慧城市的成熟度层级,分级分类推进新型智慧城市建设。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愿与各界人士深入开展交流合作,为智慧城市建设作出更大贡献。

03

城市中国计划联席主席、麦肯锡全球资深董事合伙人、麦肯锡全球研究院院长华强森(JonathanWoetzel)

中国已进入城市化的重要阶段。我们从1985年就开始做城镇化,到目前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以前,城镇化的重点是农村人口转为城市人口。现在我们进入新的阶段,不只考虑总量,更是提高城镇化的质量,提高我们的生活质量。所以今天我们从两个方面来看城镇化的发展,一个是城市的规模,我们不仅要看规模,要看我们的质量;二是未来城市,要考虑未来城市,这和我们老百姓的习惯有关,他们未来城市生活情况,他们居住模式、医药健康、教育等,这都是未来城市核心的内涵,也是我们的关注重点。

04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黄奇帆

加强长江经济带三大城市群的发展,首要前提是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制造业和服务业,包括在战略新兴制造业和战略新兴服务业方面形成上中下游一体化的产业链集群、发挥枢纽功能打造新型国际贸易中心和物流中心、打造全球化资本市场和离岸金融服务中心以及区域金融中心、建设数字贸易中心、形成良好的创新驱动体系。第二个前提是要以超级大城市为中心发展好大都市圈,做到交通枢纽功能一体化、基础设施一体化、内陆开放要件一体化、产业政策和布局一体化、公共服务和设施一体化五个一体化。第三个前

05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地理所研究员、中国地理学会理事长 陆大道

“国家级的新城新区要从国家大范围分析得出科学定位,要看相关区域经济支撑潜力,包括工业、财力、经济对外辐射能力,深圳、浦东新区得到全国的支撑,成为国内外沟通的枢纽与门户,可以说是非常成功的。不少新区新城做产业规划时主观臆断,普遍的缺乏必要的产业支撑,相应的地区经济增长潜力也没有实现规划目标。所以,进行产业论证时要重点考虑:全国经济增长的大背景、大趋势,能否形成新的产业集聚。大家都在讲发展,经济增长的空间以及资源、环境硬约束越来越突出,地区能否在竞争中合作中找准自己的优势和产业分工?如何把各自的发展潜力发挥到最大呢?毫无疑问,谁找准了自己的优势,谁就找到了区域经济科学发展的金钥匙。”

06

中美绿色基金董事长 徐林

“城市化是一个社会的上层制度如何适应人口从低劳动生产率部门向高劳动生产率部门,从分散居住向空间聚集居住转变的过程。在中国过去四十年的城市化过程中,中国的土地制度、财税、金融、城市规划制度等都在试图解决城市化进程中产生的一系列问题。从这个角度来看,我觉得我们过去有很多成功的经验,但城市化可持续发展也面临三个主要挑战:一是城市产业结构升级需要创新制度的跟进和适应。二是从城市适应性来看,社会结构失衡需要有更加开放和包容城市社会治理。三是城市环境面临可持续发展的挑战,需要花更多的力气推行节能建筑等等有效措施的落地。”

07

国家发改委规划司副司长周南

都市圈发展是解决城市群规划尺度过大问题的良策,应以超大、特大城市,或者辐射带动功能强的大城市为中心,以一小时通行圈为基本范围,打造轨道上的都市圈。从拆除城市建设壁垒、拆除行政壁垒、减少公共服务落差、城市建设生态环境共保共治、城乡融合发展五方面落实都市圈发展,避免城市间的资源竞争和体制惯性。

08

清华大学中国新型城镇化研究院执行副院长尹稚

我国高质量城镇化逐步形成“城市群—都市圈—中心城市—大中小城市协同发展—特色小镇—乡村振兴”统筹发展的总体战略格局和全尺度空间组合链条。都市圈将成为新型城镇化总体格局中承上启下的重要一环。数据分析表明,全国37个主要都市圈的人口规模约占总人口的58%,经济规模约占经济总量的77%。但是都市圈发展不均衡,上海、杭州、南京等都市圈发育程度高,发展动力强劲;西部地区的都市圈范围普遍较小,发育程度低,发展动力较弱。同时,中心城市对外围城市的带动作用不强。因此,需要对都市圈进行分类,按照成熟型、发展型、培育型三大类制定差异化的引导办法。

09

中国城市和小城镇中心学术委员会秘书长、研究员冯奎

都市圈发展是中国未来30-50年的大势,对于中国经济稳中求进作用重大。需从战略愿景意识、共同体意识、柔性边界意识、市场化改革意识四个方面加紧形成都市圈意识。培育和渗透都市圈意识、在都市圈内进行改革比规划更加重要。当前正在兴起的轨道交通投资热潮,将引领都市圈新一轮的发展,有可能奠定未来都市圈大格局。特色小镇乡村振兴等都应围绕都市圈展开。

10

华夏幸福产业研究院院长顾强

极限通勤是全球范围内大城市普遍存在的现实问题,数据显示,在北京、广州等地,跨城市的极限通勤人数均已达到数十万人。极限通勤的存在反映了城市发展存在这交通衔接不畅、多级城镇体系不健全、跨域协调机制缺失,没有将都市圈纳入整体规划等问题;建议通过加强空间规划、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产业发展等4方面的一体化来缓解极限通勤窘境。措施包括统筹都市圈规划,以微中心和产业新城为重要抓手,加快完善城镇体系;打造一体高效的都市圈综合交通体系;完善基本公共服务共享机制;强化产业协作,推动资本市场一体化等。

11

中国区域经济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 陈耀

未来,中国区域发展是实行以中心城市来引领城市群发展,城市群带动区域发展,这样一个新模式推进的。国家中心城市应承担六个方面的核心功能,包括全面践行新发展理念、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支撑国家“一带一路”的建设、率先成为区域经济的增长极、引领城市群内部一体化发展、彰显国家文化软实力。在国家中心城市的塑造方面,应重视功能建设,提升城市品质、做好顶层设计合理布局、严控土地供应、制定国家中心城市建设标准及指导意见,严格考评制度,建立退出机制。

12

麦肯锡全球副董事合伙人 张帆

麦肯锡全球副董事合伙人张帆总结了四个未来城市趋势和14个要素构成的未来城市愿景。基于麦肯锡过去两年的城市研分析,发现了四个趋势会重塑城市形态。首先是持续进行的抢人大战。全球的城市都会对人才进行争抢。其次是城市的界限在逐渐地模糊。在二三十年前就诞生了世界城市的概念。未来很多大型城市会进一步脱开或者超越主权的概念,成为世界公民的聚集地。第三个方面是城市面临更多的挑战,包括自然灾害的挑战,政治的挑战等。最后一个趋势就是科技。科技对于城市生活,包括市民、城市管理者的重塑力量是不可低估的。而未来城市的愿景将具体从出行、绿化、公共空间营造、食品供应、数字化与革命设施的紧密结合等14个方面呈现出来。

13

国开金融新型城镇化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 曲景东

国开金融新型城镇化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曲景东分别结合三个项目,从建筑、园区、城市三个维度阐释了如何通过智慧城市的营造实现绿色感知,来平衡人、环境、资源之间的关系。他认为未来城市发展方向有三。首先是要感知人的需求。二是满足人的需求。最后,要构建安全的城市环境,促进人的身心健康发展和安全。基于这几个方面塑造充满关爱的城市,提高人的归属感。

14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和城市中国计划数字经济专家 张伟东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和城市中国计划数字经济专家张伟东从内涵和案例分析两个方面剖析了城市数字化,并提出了两大宏观政策建议:第一,目前中国城市数字化的过程面临新的挑战。在当今这一新时代新引领的阶段,在做政策制定和综合方案解决时,要具有前瞻性。第二是要分类、分阶段、差异化地推进城市数字化,要能够针对中国数百个城市的特殊情况制定相应的推动战略,找准定位,因城施策,因地制宜。

15

在中国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智慧低碳发展部主任、智慧城市发展联盟秘书长郑明媚女士主持的讨论环节上,来自国家智慧城市标准化总体组的万碧玉博士、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规划所的高艳丽总工、山东省科学院新一代技术标准化研究院智慧城市中心方可主任、中规院-阿里巴巴未来城市实验室项目负责人曾辉、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数字中心徐振强、华为中国区智慧城市区域拓展总监章玲女士一起从未来城市意向、实施路径、各个机构、企业近期在构建未来城市方面的思考与举措这三个层面对未来城市进行了畅想与讨论。

郑明媚秘书长强调,作为智库的代表之一,在未来城市发展方面,中国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将立足城市发展实际的同时,放眼未来,充分结合中国数字经济发展,发挥ICT产业生态优势,更好地从本质上解决城市问题。这是一个长期课题,需要智库、企业、政府和公众的通力合作,将城市规划,技术解决方案,体制机制方面的改革问题向前推进。

十九大报告提出,从现在到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步伐是重要突破口之一。专家们一致认为,从中国城市发展的形态来看,中国的一些大都市圈正处于形成和发展的重要阶段,如何培育、促进、形成中国的大都市圈,将对中国的城市发展、区域经济和中国的新型城镇化进程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

供稿:智慧城市低碳部

注:本公众号转载文章仅用于分享,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如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后台联络授权或议定合作,我们会按照版权法规定第一时间为您妥善处理。

————————————

微信编辑:今朝

    特别声明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s://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