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以杜绝的婚闹,只能用贫穷和愚昧来解释吗?

2019-01-22 17:57
上海

撰文:李勤余

婚闹这一现象,想来读者们并不陌生:黑龙江一新郎遭遇众友人婚闹。数人手持灭火器狂喷,粉尘瞬间铺天盖地将新郎“淹没”。因吸入粉尘过多,这位倒霉的新郎窒息晕倒在地。

2016年3月4日,山东滨州,一位新郎被众亲友堵在家门口闹婚。只见被绑在公交站牌杆上的该男子只剩一条红色短裤,如此画面让人不忍直视。

精神上受到损失也就罢了,但要是把握不住分寸,婚闹还会让人性命难保。2017年7月,一名22岁伴娘在婚礼过程中,被伴郎们追逐到四楼阳台,因为遭推搡而从四楼坠落到一楼地面,伤重死亡。

如果我们愿意,就能轻而易举地在网络上搜索到更多相关新闻。婚闹,简直是当今的“人生喜剧”。令人困惑的是,各大媒体与舆论始终致力于谴责婚闹,然而收效甚微。实际情况是,婚闹的出镜率仍然极高,而且花样还在翻新。

一般认为,婚闹作为一种陋习,和贫穷脱不开干系。梳理近年来的新闻,闹婚事件确实呈两极化分布:小城市和乡镇更多,大城市更少。这倒也符合人们的一贯印象——越落后的地方越闹婚。

不过问题似乎并没有那么简单。比方说,明星包贝尔和他的伴郎团同样热衷于闹婚,将魔爪伸向了伴娘柳岩。按说,这哥几位无论如何与贫穷扯不上关系,可是,他们在戏弄伴娘时的丑态,还是透露出内心里的那股子兴奋劲儿。可见,婚闹中所潜藏的心理,颇值得玩味。

《喜宴》剧照

李安在《喜宴》中,花费大量篇幅展现了中国式婚礼的场景。电影里,一位老外面对中国人的婚闹,一脸茫然、不知所措。此时,李大导演亲自现身说法:你所目睹的婚礼上的一切,都是五千年性压抑的结果。中华文明拥有五千年的悠久历史,也有一千年“存天理,灭人欲”的理学高耸。这种压抑,让中国人,尤其是生理欲望较强的男性处于一种无法缓解的焦躁和不满足中。

婚礼,在无意间给了某些人一个宣泄的出口。怀抱畸形欲望的他们,以火山爆发般的强度,做尽平日里想做而不敢做的龌龊之事,让自己得到满足。可见,这种病态心理,与当事人财富的多寡并无直接联系。纵然能在社会阶层上实现飞跃,某些人仍然无法摆脱企图婚闹的欲望。

但有不轨之心是一回事,付诸行动又是另一回事。婚闹者何以在大庭广众之下,明目张胆地表现自身猥琐的一面?中国人所身处的人情社会,是一个无法被回避的重要因素。2017年6月,“猥亵伴娘”视频曾在网络上掀起波澜,引发网友齐声谴责,西安警方也表示请知情人快报警。然而,由于和两名男子认识,视频惨遭猥亵的伴娘并不打算追究两名男子的责任。这位伴娘的“宽宏大量”看似匪夷所思,其实也不难理解。既然是熟人,抬头不见低头见,又怎么能不讲些情面呢?在人情面前,某些社会规则似乎也不再重要。

其实,莫说这位可怜的伴娘,贵为一线女星的柳岩,在包贝尔的婚礼后不也忙着为自己的“好朋友”撇清关系?到底是因为这些明星之间的情谊深重,以致肌肤之亲也不在话下,还是因为其他原因,相信读者自有公论。

既然讲人情的氛围如此浓厚,婚礼自然成了婚闹者的天堂。须知,“乌合之众”一朝形成,情势必然一发而不可收拾。正如勒庞所言,“个人一旦融入群体,他的个性便会被湮没,群体的思想(多源于主导者)就会占据绝对的统治地位,而与此同时,群体的行为也会表现出排斥异议、极端化、情绪化及低智商化等特点,进而对周边环境产生破坏性的影响。”

2015年12月18日,山东日照,万平口风景区海边,几名当日结婚的新郎,有的被同伴扒掉棉袄和外套,有的被捆住手脚,被同伴合伙抬着扔进大海。

在闹婚中,既有积极的推动者,也有在外围闻风而动的追随者和旁观者。看上去,真正有强烈闹婚意愿的只有积极的主事者,其他人不过是事件中的背景板。然而,既然无人出面阻止,加之起哄、凑热闹的场面不断,在婚礼现场的人们很快就失去了自我,完美融入婚闹的进程之中。

就此而言,大城市中的婚闹事件之所以要比小城镇与农村少得多,不但与贫穷与否有关,更与文明程度有着直接的联系。当然,富裕之地的文明程度也就越高,两者可说是相辅相成。然而,大城市中的婚闹虽少,却并未绝迹。尽管时下舆论对婚闹的批判力度不小,但一种普遍看法是,婚闹仍是一种传统习俗,不宜赶尽杀绝。这就牵扯到了中国人对于婚礼本质的认识问题。

在欧美国家的婚礼中,我们难觅婚闹的踪影。其中原因并不复杂,新人在教堂中交换戒指,是为了向耶稣作出承诺。也就是说,婚礼是完成婚姻这一神圣契约的关键一步。无独有偶,在日本,婚礼应在神社举行,父母亲朋必须穿上传统服饰,男女双方则应向天皇跪拜。那么,对中国人而言,婚礼又意味着什么?一种传统的说法是,婚礼是为了热闹一番,让亲友们作个见证。

从中不难看出,缺乏共同信仰,也就对婚礼毫无敬畏之心。在西方世界的婚礼上,我们很难目睹混乱不堪的场面,取而代之的是井然有序、安静肃穆的氛围。其实,中国传统文化并不轻视婚礼。孔子在《礼记·曾子问》中说得很明白:“嫁女之家,三夜不息烛,思相离也;取妇之家,三日不举乐,思嗣亲也。”先秦婚礼的郑重,可见一斑。

然而,随着当代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中国人与信仰、传统之间的裂痕愈加深刻。联想到为巩固社会阶层而生的中国式相亲、为得到经济利益而生的中国式离婚,中国人对于婚礼以及婚姻的态度,确实值得深思。

台上是交换婚戒、含情脉脉的一对璧人,台下却是一派喧闹嘈杂、觥筹交错的不堪景象,想要彻底改造这种中国式婚礼,也许得从年轻一代开始。

李勤余:媒体人,专栏作者。本文为澎湃·湃客“众声”栏目独家首发稿件,任何媒体及个人不得未经授权转载。

    特别声明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s://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