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志刚:改革开放40年中国银行业的发展

2019-01-22 14:39
北京

作者:樊志刚,中国工商银行城市金融研究所资深专家、研究员,中国城市金融学会副秘书长

改革开放的40年,是我国转向市场经济和融入全球化的40年,也是我国银行业成长壮大的40年。40年来,中国银行业锐意改革,勇于创新,不仅自身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发展成就,更为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健康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中国银行业坚持服务实体经济,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实现了盈利的稳定增长和风险的可防可控,在改革发展中不断取得新的成就。

▍改革开放后中国银行业的发展嬗变

1978年改革开放后,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我国加快对银行业体制改革和客观发展规律的探索。40年间,我国银行业的改革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二元银行体制的确立(1978—1993年)。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的大门,我国银行业也随之迈出了改革的第一步。1979—1984年间,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中国人民建设银行以及中国工商银行相继成立,中国银行开始专门行使中央银行职能,打破了“大一统”的单一银行体制,确立了中央银行和专业银行各司其职的二元银行体制。与之相适应,财政对国有企业不再拨款,改由银行贷款。独立于财政的金融体系初步建立,银行的筹融资等功能逐步恢复和强化。

1984年,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拉开了全面系统推进经济体制改革的序幕。为适应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发展的需要,我国以中央银行为领导、国家专业银行为主体、多层次金融机构并存的金融体系建设渐次展开。一方面,四大国家专业银行在满足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需要、充分发挥融资主渠道作用的同时,银行自身的存、贷、汇等各项业务取得长足发展,营业机构和人员迅速增加,形成了各有分工、覆盖全国的经营网络体系,日益成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资金来源和运用的主要载体。另一方面,这一时期全国股份制银行也掀起了第一波组建开业的浪潮。1987—1988年,中信实业银行、招商银行、深圳发展银行、福建兴业银行、广东发展银行等陆续成立。全国股份制银行的诞生,在构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多层次金融机构体系,营造多种金融机构分工合作、功能互补、平等竞争的金融服务体系新格局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其以灵活的经营机制优势,实现了较快发展,成为我国银行体系中一支富有活力的生力军。

第二阶段,商业化改革的实施(1993—2003年)。1993年底,国务院颁布《关于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建立独立执行货币政策的中央银行宏观调控体系,建立政策性金融与商业性金融分离,以国有商业银行为主体、多种金融机构并存的金融组织体系。在此指引下,我国金融体制改革开始全面推进,并取得了良好成效。

1994年,设立国家开发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三家政策性银行,分别承担国家重点建设项目融资、进出口贸易融资和农业政策性贷款任务,有力地支持了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和国家重点战略的推进。1995年3月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法》,首次以国家立法的形式确立了人民银行作为中央银行的地位;同年5月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强调对商业银行经营自主权的保护。自此,我国银行业走上了法制化、市场化的轨道。

这一时期,工、农、中、建四大商业银行按照“自主经营、自担风险、自负盈亏、自我约束”的经营原则,加快转轨步伐。四大银行实施了统一法人体制,建立健全了全行统一核算、统一调度资金、统一授权授信的运营机制,改进了绩效考核、成本管理和内部控制模式,大幅精简了机构和人员,大打资产质量攻坚战和经营效益翻身仗,真正成为各项业务综合发展的市场参与主体,为下一步的股份制改革奠定了基础。

同时,全国股份制商业银行完成了新一轮扩容,中国民生银行、恒丰银行、浙商银行等相继成立。城市商业银行也正式登上中国金融舞台。它们为中国银行业的改革发展做出了有益尝试,在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完善银行组织体系和服务经济建设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第三阶段,股改上市的蝶变(2003年至今)。2003年后,建设银行、中国银行、工商银行、农业银行先后完成股份制改革和上市,四家大型国有商业银行实现了新的跃升和发展。

股改上市后,四大国有控股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体制和公司治理结构发生了根本性改变,盈利能力和发展水平显著增强。一是搭建起由董事会、监事会、股东大会和高管层组成的现代公司治理架构,形成科学的决策体系、健全的内控机制和完善的全面风险管理体制。二是逐步建立起较完善的资本管理制度、资产负债管理体系、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现代金融企业制度的整体架构基本形成。三是确立了效益优先的内部资源配置原则与观念,根据不同区域的资源状况和潜力,明确发展重点和经营定位,逐步实现了从规模扩张型增长到质量、效益、结构并重的均衡增长。四是从产品创新、业务流程、服务渠道、信息系统等方面改进客户服务水平,综合化经营和国际化发展取得长足进步,跨市场、跨境服务能力显著提升。

这一时期,全国股份制商业银行也积极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择机在海内外公开上市,同时进一步明确自身定位,加快产品和服务创新,探索利润多元化和业务模式转型,经营业绩、品牌影响力和竞争优势不断增强。城市商业银行则根据地方经济特点和自身优势,通过跨区域发展、联合重组、引进战略投资者和公开上市,使自身经营活力不断得到释放,在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和支持中小企业等方面的作用愈发突出。

▍嬗变新时代我国银行业发展的新机遇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推出了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一系列旨在推动中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大举措,为转型中的中国经济提供了强劲的混合动力,为发展中的中国银行业创造了新的发展环境和历史机遇。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银行业转型发展创造了有利的市场环境。2015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其本质是用改革矫正供需结构错配和要素配置扭曲,增强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使供需在更高水平实现新的平衡,为经济增长提供持续动力。其一,“三去一降一补”有利于增强我国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这将为银行业带来一个更健康的宏观经济环境;其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所强调的加大简政放权力度、推进财税改革等,有利于释放市场活力,为银行业务转型和创新创造了良好的市场环境;其三,在钢铁、煤炭、水泥等传统行业去产能,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矛盾和处置“僵尸企业”等,为银行改善资产质量、优化信贷资源配置提供了契机。

“三个支撑带”为银行业带来丰富的项目储备和业务机会。在“一带一路”重大合作倡议下,银行业作为建设资金以及各种金融服务的重要提供者,通过与沿线国家沟通政策、联通设施、融通资金等发挥“牛鼻子”作用,能将“一带一路”建设引向纵深发展。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撬动的资本量巨大。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加快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河北雄安新区建设,推进京津冀交通一体化建设、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推动产业升级转移等,都将为银行业带来大量的业务机会,甚至可能成为银行改写区域发展格局的历史性契机。长江经济带战略所覆盖的区域由原来的七省二市扩大至九省二市,长江黄金水道建设、综合立体交通走廊建设、全面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等,都为银行业提供了丰富的项目储备。

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为银行业增强跨境跨市场服务能力提供了历史性机遇。一方面,在企业走出去和人民币国际化步伐不断加快的过程中,商业银行能跟随和引领中国企业走出去,不仅可以为企业海外经营提供融资、投行以及资产管理等金融服务,支持企业发展壮大,还能够广泛汲取全球的资源和信息等优质资源,提高自身的服务能力。另一方面,我国商业银行在人民币业务方面拥有天然的资金、客户、产品和定价优势,在服务全球客户的同时,既可以推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加快,又能够实现自身在跨境结算、人民币发债等多项业务上的快速发展。

深化金融改革为银行业优化资源配置、改善经营质态创造了新的契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深入推进以市场化资源配置为导向的金融改革。全面放开利率管制,提高了金融资源市场配置的效率;人民币汇率中间价形成机制不断完善,加快了银行业外汇业务的创新步伐;上海、深圳前海、天津滨海新区等地的资本账户开放试验试点,提升了企业和居民参与境外金融市场的活跃度,创造出更多的金融服务需求。

▍新时代中国银行业发展的新成就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银行业以提升服务实体经济质效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为宗旨,深层次调结构、改机制、增动力,取得了一系列发展新成就。

服务实体经济质效持续提升。在支持“一带一路”建设以及其他国家战略的过程中,银行业通过提供银团贷款、产业基金等信贷投放,支持一大批标志性的工程投入建设;在服务“三农”方面,持续提升服务“三农”的能力,大力支持农业现代化建设,确保在农业信贷总量持续增加的同时涉农贷款比例不降低。根据中国银保监会公布的数据,2012年至2018年一季度,银行业涉农贷款余额由17.6万亿元增至32万亿元,年均增长率12.1%;在服务小微企业方面,2012年至2018年一季度,银行业用于小微企业的贷款余额由14.8万亿元增至32万亿元,年均增长率15.8%,且连续多年实现“三个不低于”。

普惠金融服务能力大幅增强。一是顺应客户需求,不断创新服务模式,线上线下服务不断融合。中国银行业协会《2017年中国银行业服务报告》显示,截至2017年末,网银和手机银行交易金额分别达1725万亿和216亿元。二是增设便民服务点和流动服务车,在边远地区创新“马背银行”“拎包银行”等,让老少边穷地区及弱势群体能均等享受优质金融服务。三是积极运用金融科技的最新成果,通过自助设备、手机银行以及二维码支付等方式提升客户的智能化金融体验,极大提高了服务的便捷性、及时性和可获得性。

经营规模与盈利水平稳定增长。随着中国经济总量的持续增长和金融市场的蓬勃发展,银行业经营规模不断扩大。数据显示,近5年,中国银行业总资产规模年均增长13.5%。到2018年一季度末,银行业资产总额已达到256万亿元。同时,银行业的盈利水平也持续攀升。2012—2017年,商业银行净利润年均增速为7.1%。我国国有大型银行,还通过分红、税收等形式,为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推动国家经济发展作出了直接贡献。

国际竞争力与影响力显著增强。近年来,四大国有控股商业银行相继进入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名单。根据英国《银行家》“2018年度全球千家银行排名”,工商银行、建设银行、中国银行、农业银行这四大商业银行超过摩根大通、美国银行、富国银行和花旗集团首次包揽前四名。此外,在一级资本总额、资产总额、税前利润总额上,我国银行业连续三年超越欧元区和美国,位居各国家和地区榜首。

公司治理与经营管理日趋完善。一是大型商业银行开启混合所有制改革,通过进一步优化股权结构、完善激励约束机制,将新一轮银行业公司治理改革向纵深推进。二是经营增长模式实现了向注重平衡资产与资本、规模与效率、速度与质量、收益与风险的集约型发展模式的转变。三是围绕客户需求,银行业务拓展到投行、保险、基金等多个领域,增强了金融服务的协调性和可持续性。四是风险管理能力不断提升,不仅不良贷款率与全球主要国家和地区相比处于较低水平,而且拨备覆盖率也远高于国际平均水平。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有顺应历史潮流,积极应变,主动求变,才能与时代同行。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我国银行业应加快经营转型,狠抓改革创新,强化风险防控,努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与自身转型升级的深度融合,在新时代、新起点实现更大的跨越。

本文首发于《前线》杂志2019年第1期,转载请联系微信公众号:前线理论圈(ID:qianxiantheory)

    特别声明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s://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