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归国华侨的马共人生:三十年,分离两国,一个未尽心愿

2019-01-22 14:54
北京

采访,撰文 | 邱凯柔 金渊熙 黄诗萱

指导老师 | 张慧瑜

二战期间,马来亚曾沦为日本殖民地,虽然日本占领的时间不长,却激起了马来亚人民反殖民主义。在反殖民的过程中,马来亚共产党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但也影响了许多家庭的未来。1925年出生的叶思成,受到当时候盛行的共产主义思想陶染,积极参加各种社会运动。最后,叶思成也因为参加马来亚共产党永远地离开了马来亚,“回家”成为了他一生的心愿,却永远都实现不了。

女儿:“我父亲的名字是叶思成。当年在马来亚的时候,出自于他对中国的热爱,他给自己起了个名字叫:叶春华。叶春华的“华”说、指的就是中国,“春”是朝思暮想,也就是想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意思。但是在他的户口本上名字一直都是叶思成,即使他到了中国也没有改名,依然叫这个名字。”

侄女:“叶思成是我的舅舅。在他被疑似马共分子遣送到中国那年,我只有九岁。对于舅舅的离开,我们的妈妈和外婆都哭了。外婆共有九个孩子,二女七男,舅舅是第三个孩子。外婆是一个典型娘惹妇人,她在家说马来语,煮马来民族传统食物,穿传统的娘惹服装。她的中文不好,但是福建话还不错;她煮的的菜肴当中,我对咖喱的印象最为深刻,因为那是她的拿手好菜。舅舅和我妈妈几个兄弟姐妹都是在马六甲出生和度过青年时期,后来外婆家便搬到了吉隆坡。”

叶思成的母亲(本文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女儿:“父亲1925年出生在马来亚,由于当时候的环境不允许,他只上过几年学,但是他一直都很积极向上,刻苦奋进。”

侄女:“我还记得在我大约三、四岁的时候,我的爸妈因为需要工作的需要,没有办法照顾我们这些小孩,所以把我们托付给舅舅。那个时候舅舅还很年轻,差不多20多岁吧!他待我们温柔,常常都和我们玩,也会抱我们,所以我们的关系也很亲。”

1927年在共产国际的支持下,南洋共产党成立,开展了工人运动和学生运动。1930年,南洋共产党改组为马来亚共产党,以罢工等形式以争取人民支持,从而发展成为马来亚华人政治活动的另一股势力。英国殖民政府采取高压政策,抑制马共势力的扩张。马共领袖有的被逐出境,有的被禁锢。

家中贫困的叶思成,虽然仅上过几年学,但是他的勤奋以及对于马来亚的热爱,使得他全心全意的为社会服务。二战时期共产主义势力在东南亚蓬勃发展,与此同时,日本的统治造成马来亚民不聊生。年轻的叶思成因为朋友的影响加入了马共,起初家人并不知情,但是知道以后也无可奈何,只能希望他能平安无事。

叶思成的妈妈是马来亚土生土长的娘惹,马来语是主要的家庭用语。叶思成是家中排行第三的孩子,或许是因为环境所迫,叶思成从小就特别懂事,所以家人都对他疼爱有加。当其他同龄孩子在玩耍的时候,他就懂得帮忙照顾家中的侄子侄女,待他们如自己的亲弟妹。除了帮忙分担家务事,叶思成也常常参加社会工作,指导其他孩子学习中文。

女儿:“在共产主义盛行的年代,父亲的思想在潜移默化中也被影响了,他接触了很多参加马来亚共产党的人员,接受了共产党的思想理念,后来还成为了亲共的青年积极分子,并且做了许多社会工作。他会为新中国募捐,教海边的孩子学习中文、向他们讲有关中国的故事等。在我看来他是一心向往中国的!”

1945年8月15日,日军投降了,英国重回马来亚。由马共为主的马来亚人民抗日军也被下令解散。在新村的政策下,选择继续武装斗争的马共成员被迫进入森林中,藏匿生活。

1949年10月1号,新中国成立。

1950年6月,殖民地政府实行"毕利斯计划",又称新村计划,以断绝马共的粮食供应和情报来源;此外,英殖民当局也广设路障检查可疑人士。

英殖民政府为了防止共产党的扩张危及到自己的利益,凡是被怀疑是马共成员或是援助马共,最严重会被判死刑,轻则被逮捕监禁,其中若是华人被捕,基本上都会被遣送中国,叶思成就是被遣送回中国的其中一位。1952年起,回到马来亚与家人重聚的想法便深根在叶思成脑海里,但谁又曾想过,这一次的离开,便是永别。

女儿:“1952年的马来亚还是英国殖民地,父亲和许多华侨被英殖民政府遣送回中国,这时候新中国也向他们伸出大手,迎接他们回国。在茫茫大海上,载着许多热爱中国的青年的船走了快一个月,经历了种种疲惫,他们终于踏上了朝思暮想的祖国。”

侄女:“后来日本投降,英国殖民政府重新回到马来亚。全国“紧急状态”下的马共受到英殖民政府的疯狂打压,凡事被怀疑参加马共或是援助马共的人,会给予严重处分,有的被处死,有的被遣送到其他国家,其中华人一律被遣送回中国。我的舅舅就在1952年的时候被遣返回中国,那年我只有9岁。在那个似懂非懂的年纪,我没有哭,我知道舅舅被抓了,但是我不知道舅舅这一次离开可能永远都回不来了,所以看到外婆和妈妈一直在哭,我有些许不理解。后来我才知道事情的严重性,其中最难过的莫过于外婆了。好端端的一个儿子,因为被疑似参加马共,就永远没机会见了。直到现在我都不知道舅舅到底有没有参加马共,但是从妈妈给我讲述的故事,再加上回想起舅舅以前点点滴滴,我觉应该是有参加的吧?

外婆是马来亚土生土长的娘惹,所以我们的家庭教育基本上都是将马来亚当成是自己的国家。在那个年代,对于马共,普遍上的马来亚人民尤其长辈还是不会支持的,不是因为这个团体不好,也不是因为不认同这个团体为马来亚所做出的贡献,只是因为知道参加马共的风险性,就是一旦被发现,后果便不堪设想。在这种情况下,试问有那些人会支持自己的骨肉参加马共?”

1951年10月11日,广东省委派三名干部带领700多名受英帝国主义迫害的马来亚归侨,分三批抵达兴隆安置,组织难侨生产自救。1952年9月1日,兴隆华侨集体农庄成立。1955年9月,中共广东省委作出“兴隆华侨集体农庄的性质是国营农场性质”的决定。

1951年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开发建设兴隆,组织第一批有700多人的归国华侨来到太阳河畔的兴隆墟划办兴隆华侨农场。从此以后,兴隆农场先后安置了来自世界21个国家和地区的归国华侨共12000多人。到目前止人口发展到2.6万多人。总面积16万亩。40多年来,广大归侨艰苦创业,勤建家园,开垦荒地大力发展以橡胶、咖啡、胡椒为主的热带经济作物。

那时的中国,还是刚成立不久的新中国,相比那时的马来亚,还是十分落后,一切都要从零开始。经过一个月左右的海上航行,叶思成来到了一个人生地不熟的中国,在一个位于海南的华侨农场——兴隆农场落脚。后来统称像叶思成一样被遣返回中国的华人为“归国侨民”,他们一般被安排到华侨农场,需要自行解决住宿问题,有的时候还要自己造房子,靠自己种植粮食。那个时候一切都还是贫乏的,中国政府能做的只有给这些归国华侨一个能够生活的地方。海南的气候温和湿润,跟东南亚的气候比较像,那些包含叶思成在内的东南亚归国华侨带了一些家乡的农作物种子来到了这边,将它们播种于这片土地,努力地开垦,希望能够种出与家乡相同的农作物,这是他们唯一可以做的,也是唯一可以让自己思乡之情有寄托的方式。

女儿:“到了中国,我的父亲被分配到了海南岛的兴隆华侨农场,当时候的新中国还百废待兴,一切都需要归国华侨白手起家。1951年兴隆华侨农场正式建立,组织和我爸爸一样的归国侨民生产自救。农场最初的时候条件非常不好,甚至没有能住的地方,即使有也是临时搭建的棚子,创业都是一条条木头拼起来的。因为排水系统不好,下大雨的时候地上都会淹水,甚至还能抓到鱼。即使在这样的环境,我的父亲依然坚持下来了,就这么干了两年。”

侄女:“我们对中国的印象还停留在她的经济发展水平还十分落后,甚至生活环境都不如马来亚。舅舅被遣返到中国初期,中国还没有改革开放,通过书信往来,得知舅舅的生活没有那么顺利,所以我们有时候会给他寄东西,食物、衣服等日常用品。”

1954年,叶思成从兴隆农场搬到了张家口。

那个年代,中国政府还没有更多的能力可以给予他们什么,甚至不能作任何承诺。在这样艰苦的生存环境下,领着与劳动无法成正比的薪水,很多人都希望能有其他的生存道路选择,不是吃不起苦,而是他们不想这辈子就这么下去。叶思成向中国政府提出申请,希望能够到其他的地方,做做其他的工作,由于那时是包分配的,叶思成被分配到河北省张家口,前前后后到过不同的企业工作,生活虽然依旧艰苦,但相比兴隆农场的务农工作,日子勉强还算过得下去。

女儿:“后来父亲觉得实在是太苦了,便向领导提出要求,想要换个地方工作,最后辗转就到了河北省张家口。由于当时所有的资产都是属于国家的,经济还属于匮乏的阶段,所有的工作岗位必须由国家统筹,计划分配,因此父亲先后在盐业公司、百货公司等企业工作。”

侄女:“通过一个月一封信甚至可能几个月才一封信的联络,得到的消息可能都是好几个月以前的消息了。所以舅舅后来搬到了张家口、娶了妻子、有了孩子,我们都不是第一时间得知的。直到中国改革开放以后,舅舅的生活环境稍微好了一些,妈妈才有机会到大陆看看舅舅在张家口的落脚处。舅舅在来到中国以后,因为肯吃苦,所以适应的也算比较快。从一开始在海南的华侨农场过日子,到后来搬到了张家口,生活虽然不容易,但却过得去。”

女儿:“我父亲之所以能够在这段艰辛的日子坚持下来,我想都是因为有家人的陪伴,尤其是我母亲。来到张家口后不久,通过别人的介绍,他认识了我的母亲并与她相爱结婚,那年我父亲35岁,我母亲是河北省唐山市人。在那个年代,中国对婚姻的观念还很保守,非常重视家庭出身,要求门当户对。除了身份极其高贵的人,如地主富农的子女;身份极其卑微的人也不好找对象,比如说归国华侨——我的父亲。当时候很多人对归国华侨还持有很大的误解,他们认为华侨曾经生活在国外,对国内很多的事情并不了解,甚至还担心有里通外国的可能,所以对象很不好找。但是我的父亲和母亲很快就好上了,他们在结婚后的第一年生了姐姐(叶玲香),第二年生了妹妹(叶玲花)。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父亲经常会给我们讲他在马来亚生活的故事,听着这些生动有趣的故事,我总是能够理解父亲的感受。”

叶思成和妻子在天安门

北方天气与南方相差甚多,南方人到了北方都会很不适应,更何况是一个从热带地区来的人呢?叶思成起初也十分不适应,尤其是冬天,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这句话的原意大概就是用来形容北方的寒冷吧!叶思成在张家口学到了北方人的大气,大碗喝酒、大口吃肉,这些都成为了叶思成的日常之一。在张家口,叶思成也遇到了了解他,爱他的另一半。他们生下了两个孩子,分别名为玲香、玲花。两个孩子虽然都在中国的教育下长大,但都清楚的知道自己的父亲是马来西亚人。

女儿:“张家口属于北方寒带型气候,冬天很冷,零下二十几度是常见的事,这对于出生在热带国家的父亲是一个十分艰难的考验。眼泪和鼻涕都能冻成冰棍,眉毛上也会结满白白的冰霜,很是煎熬。当时的厕所不多,即使有厕所,一条街上才会有一个,而且还要排队上,很多人都只能在没人的地方偷偷尿,尿都会成冰柱,真的是一点都不夸张!但是也没有办法,为了生存下去,这些都必须忍耐。当时候虽然经济一穷二白,什么都缺少,但是给这些华侨的政治学习还算是丰富的。父亲后来还常常会哼唱一首叫《鼓浪屿之波》的歌,这个词也特别贴近他的心情:我渴望,我渴望,快快见到你我的祖国!”

每当夜晚喝酒之时,叶思成的眼里总是流露出悲伤的表情。女儿心里很清楚,父亲在想念家人,想念家乡。那时的通讯还不像现在那么发达,还是一个用书信交流的年代,每次的通信,都显得格外的珍贵。叶思成每次收到从家乡寄来母亲的书信时,总是格外的激动,小心翼翼的打开,没有一次不是微笑着却又饱含着泪水的。叶思成的母亲有时会在里面放上一两张照片,这些照片成为了叶思成除了妻儿以外,在中国的珍宝。

女儿:“在张家口的生活也并不容易,但还是比在海南到的生活稍微好一点。除了气候的不同,南北方的饮食文化差异也是父亲初到张家口所遇到的一大难题。北方的主食是馒头,但是父亲更喜欢吃大米,而当时候的北方地区却很少产大米。当有人问父亲:“吃饭了吗?”他都只能无奈地说:“没有,吃馒头了!”但是在人们极其困难的时候,中国政府还是给予了一定的援助,每逢过年的时候每户人家都能得到几斤大米,这在当时候很珍贵的。我父亲的除了有固定的工作,还参加了一些政治活动,例如他曾代表参加第一和第二届全国归国华侨大会、任河北省归国华侨委员会委员、张家口归国华侨委员会秘书长等。这些参政议政的经验都给他的思想带来了极大的鼓舞,他一心想进步,希望能入党。父亲还有写日记的习惯,而他的日记内容都是很积极和富有希望的,都是些参加社会工作的经历。他做了许多社会工作,他向有困难的华侨伸出援手,替他们解决问题,或是向有关部门提议和落实一些政策。”

侄女:“那个年代,归国华侨的身份,舅舅在中国的生活是艰辛的,但在马来亚生活的我们何尝不是。舅舅在张家口的生活安定下来以后,便邀请我的妈妈到中国找他。当时候并不像现在办了护照买张机票就能出国,需要弄的申请手续很多也很麻烦,不是一天两天就能申请成功,再加上我们的经济状况也不是那么的宽裕,要买给妈妈买一张机票都是我们小孩这里凑一点那里借一点才有足够的钱的。”

女儿:“我们家隶属北方,在长城边上,是蒙古族和汉族的交会区,再往北几十里,就合大草原接壤,大碗喝酒大块吃肉是蒙古族的特征。有一首意境很美的诗是这样写的:“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我想这就是在描述我们这里的场景,我们向本地人学习了羊肉的吃法,每当我们家有羊肉,父亲都会烤给我们吃。当时候的生活环境虽然说不上很好,但是我们过着幸福恬静的生活,父亲偶尔也会感叹:“陆地的生活,要比海上的生活安逸啊!”

叶思成和妻子

女儿:“每逢夜晚,凉风徐徐,繁星点点的夜空总能给父亲一丝慰藉,看着星星他都会念起他的另一个家乡,马来西亚。我的奶奶是娘惹,我常常看到父亲若有所思的拿着一张照片,照片上奶奶穿着娘惹的传统服饰——Baju Kebaya,带着大大的耳环,头梳一个发髻,充满了南洋韵味。在家的时候,我的父亲总是表现出一副大男人的样子,但汉子柔情,他也无法抵挡思亲之情,每一次他想起奶奶眼眶都会泛红,他的眼里充满着对母亲的思念与感恩,也对自己无法伴在母亲身旁的不孝感到愧疚。血缘之情牵肠挂肚,而所有的牵挂只能寄托在一封信上。当时候的通信技术还很落后,快则半月,慢则半年,就这样靠一封信将两地连接起来,最高兴的莫过于在信封里找到了照片,心都是暖的!”

叶思成在中国期间经历了一系列大变革,都挺了过来。80年代马来西亚政府出台了新政策,这些被遣离马来西亚的华侨,在六十岁以后可以回去。这对于经历过大风大浪的他,大概是最美好的事情了吧!叶思成在马来西亚亲戚的帮助下,办好了一切手续,与妻儿分享他的喜悦,所有人都为他能够回到家乡感到高兴。等了那么久,终于等到了能够回去的这天,朝思暮想的家乡,就在隔着一片海洋的那头,这让叶思成几日都兴奋得无法入睡。

女儿:“父亲在中国生活期间经历了几次颇大的社会运动,他都禁受住了考验、坎坷和波折,与中国携手并进。经历了这么多的事情仍然没有动摇父亲的思乡之心,但是马来西亚有明确规定被遣返出国的人不能回国,而中国也有规定摒弃原本国籍重返中国后不许回原本所居国。”

1989年,泰国政府、马来西亚政府和马来亚共产党三方签署《合艾和平协议》,60岁以上的华侨被允许回到马来西亚。

女儿:“1989年,父亲收到我的表姐文欣的消息,说马来西亚政府允许满60岁的华侨回国探亲了。我父亲听到以后非常的激动,终于可以回到他朝思暮想的家乡了,终于可以见到他牵肠挂肚的家人了!但是当时候我们家的经济状况不足够买机票回马来西亚。多亏了我的表姐文欣,是她一直在和我爸爸联络,她替我们联系了很多马来西亚的亲戚,东借西凑,为我爸爸的回家之行做准备,甚至解决了机票、住宿、签证和所有出国手续。悲伤伴随着欢喜而来,或许是因为开心至极,就在还有十天就要出发到马来西亚的时候,我父亲突然脑溢血,被送进医院。当天就做了开颅手术,但是在我的父亲在二十多天后才恢复意识,而那时候已经成了植物人。”

侄女:“后来,妈妈再一次去了中国,见到的已经是变成植物人的舅舅了。”

叶思成再也没有机会回去他昼思夜想的家乡,1990年,他永远地离开了人世。

女儿:“父亲在医院病床上躺了9个月,1990去世了。还记得是四月份的时候,我给父亲办好了到马来西亚的申请手续,到张家口找他,早晨的时候父亲穿了一件短袖T恤,一脸得意地跟我炫耀:“看看我的胸肌是多么的结实!”当时候我还很配合地说:“爸,你还真够棒!”我爸爸在年轻的时候练过拳击,体格很健硕,尤其胳膊上的肌肉更是发达。虽然那时候的他已经年逾六旬,但依然看得出来曾经练过的痕迹。父亲告诉我,他到了吉隆坡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去给他的父母亲和哥哥上坟烧香祭拜,然后和家人好好团聚一下,最后再去看看他的发小和街坊领居们。他还说刚得知消息的那几天就没睡过一次好觉,脑子里一直在想象到了马来西亚和家人团聚的情形,既激动又兴奋。我的原定计划是当天回北京,所以我父亲就对我说:“我去买牛肉,你带回去和你的爱人一起吃吧!”然后他就出去了。没想到中午十二点多的时候我就接到一个电话说我父亲进医院了。从收到表姐文欣的消息到父亲离开人世的那段时间,是我们全家人永远忘不掉的记忆。”

(应受访者要求,“叶思成、叶玲香、叶玲花、文欣”为化名)

科普:

马来亚 VS 马来西亚

1961年5月,马来亚联合邦首相东姑阿都拉曼倡议有马来亚、新加坡以及英属北婆罗洲的北婆、砂拉越和文莱三个邦合组成马来西亚,以便在政治和经济上寻求更密切的合作。1963年7月马来亚、新加坡、北婆(后改名为沙巴)和砂拉越签署《马来西亚协定》,并于9月16日正式成立马来西亚。在1965年的时候新加坡脱离马来西亚,独立建国。

娘惹

峇峇娘惹,或称土生华人,是十五世纪初期定居在马来亚的马六甲、印度尼西亚和新加坡一带的明朝人后裔,是古代中国移民和东南亚土著马来人结婚后所生的后代,大部分的原籍是福建或广东潮汕地区,称为Baba Nyonya,译为峇峇娘惹。土生华人,在马来西亚的马六甲、槟城、新加坡都比较多。男性称为Baba “峇峇”,女性称为Nyonya“娘惹”。

新村计划

新村计划也称“毕利斯计划”,是指主要以马来西亚华人聚居的村落,形成于1950年代,是马来亚英国殖民地政府在长达12年的紧急状态中设立的一系列华人集中定居点。当时英殖民政府为了阻止郊区的华人与森林中的马来亚共产党游击队接触,便将原本散居在郊外华人集中起来,这些集中点后来就变成了华人聚居的新村落。

    特别声明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s://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