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上海旗袍到上海老歌,作曲家陈钢追溯中国女性之美

澎湃新闻记者 廖阳
2019-01-16 17:08
来源:澎湃新闻

“旗袍本来是旗人之袍,是很宽大的,后来变成时装了,宋美龄穿一身旗袍在联合国亮相,旗袍就成我们的国服了。它把东方美和西方美糅合在一起,中西之美怎么交融在一起,这是海派文化的一个特点。”作曲家陈钢说。

日前,小提琴协奏曲《梁祝》作者之一陈钢做客Grace Chen花园洋房,在“中国女性美的过往与今生”沙龙里,以上海旗袍、上海老歌为切入口,讲起了他眼中的海派文化以及中国女性美。

陈钢在沙龙现场演奏

“女作家程乃珊曾将海派文化比喻为‘色拉油’,土鸡蛋黄加上橄榄油,慢慢搅,打出来就是色拉油。海派文化就是色拉油,它是混搭的文化,这个搭是融合,而不是拼凑的凑合。”

讲到海派文化,陈钢很自然就想起了母亲,以及从小在家里来来往往的民国明星阿姨们。

早年,陈钢母亲金娇丽的旗袍一直是高级定制的,经常有旗袍师傅上家里为她量身订作,“王家卫有部电影《花样年华》,张曼玉在里面换了三四十套旗袍,电影名字就来自我父亲的一首歌《花样的年华》。电影出来以后,新民晚报的周刊还专门采访了我妈妈,说这才是真正的原版的《花样年华》。”

陈钢母亲金娇丽

一直到80岁,陈钢母亲都保持着非常好的气色和状态,非常讲究,“她用的化妆品其实很简单,但坚持用老上海的蛤蜊油,现在各地买不到,要跑到乡下去买。她每次吃完饭都要照镜子,人家采访他,她要准备一个星期打扮和挑衣服。她见人一定是非常地道的,这是美的本能。”

陈钢的父亲陈歌辛是沪上有名的“歌仙”,由其创作的《玫瑰玫瑰我爱你》《凤凰于飞》《夜上海》《花样的年华》等歌曲,经过姚莉、周璇等明星演唱,在老上海风靡一时。

姚莉是第一个唱《玫瑰玫瑰我爱你》的,“她适合这种少女歌曲,唱玫瑰的时候只有十六七岁。父亲作词作曲的《苏州河边》是她和哥哥姚敏一块唱的,那时候写爱情多含蓄呀,‘夜留下了一片寂寞,河边不见人影一个,我挽着你,你挽着我,岸堤街上来回走,夜留下一片寂寞’多好!哪像现在的《老鼠爱大米》。”

姚莉

陈歌辛也有不少歌是白光唱红的,“白光有日本血统,她是非常妖艳的。小的时候她常常到我家里来,我长的挺白嘛,她抱我,叫我‘小白脸’,很多年以后他到马来西亚隐居,我还去看过她。”

白光

陈钢印象里的周璇则是很朴实的、很本分的,父亲的很多歌诸如《夜上海》《花样的年华》《凤凰于飞》《永远的微笑》等,都是由周璇首唱的。

“她一辈子很悲惨、很不幸,她总有一种不安全感。我最后一次见到她是1957年,她从精神病院出来,吃了药以后,脸都肿了,眼睛很呆。她出来后到了两个人家里,一个是赵丹,第二个就是我父亲。我父亲说,你是金嗓子,你还要唱,她说不,我现在是铜嗓子了。那一年她就过世了。”

周璇

黎锦光填词作曲、李香兰首唱的《夜来香》同样是有名的上海老歌,陈钢和李香兰也有过不解之缘。

“黎锦光写好《夜来香》后发给唱片公司,很多人唱不了,因为很少有人有那种宽阔的声音、城市的声音,结果李香兰能唱,唱红了整个东南亚,后来李香兰还专门把黎锦光请到日本,把所有唱过《夜来香》的歌手围在一圈一起唱。”

和李香兰见过三次面,陈钢对她的漂亮印象尤深,有一次去东京,他终于忍不住问,日本人好像不大有她那么漂亮,“她说我有法国血统,又有中国文脉。她的毛笔字比我们写的好,她的北京话比我们讲的好。她生在中国,但骨子又流淌着西方文化。她那种美是很开放的,是中西文化的交融。”

李香兰

通过这些明星,陈钢见证了民国时期的女性美,而这些美直到现在也没褪色。谈及此,陈钢总结,为什么上海老歌都爱写“夜”,《夜上海》《夜来香》莫不如此,“因为夜是都市的眼睛,我们看一个都市的繁华,就是从夜里面看的。”

同样,“《玫瑰玫瑰我爱你》就像摩天大楼,它在中国几千年的农耕文明里拔地而起,农耕文明没有这样的语汇,没有那么宽广的音乐,这首歌表现了一个城市的高度、宽度,大上海的气势。”

陈钢笑说,说起北京,大家都爱叫老北京,但说起上海,大家都习惯叫大上海,大世界、大公馆、大马路、大码头……什么都是大,就像是大海一样汹涌澎湃、一往无前、海纳百川。

“海派有它的高度,有它的宽度,但它的精度也很重要,就是非常精致。”陈钢认为,这种精致少不了法国文化的浸润,“现在的淮海路就是当年的霞飞路,整个霞飞路上都是法国文化、法国情调,所以上海老歌有一个很重要的基调是法国情调,非常浪漫。”

陈钢总结,民国时期99.9%的流行歌曲都是女性歌曲,所以上海当时的城市文化有两个标志,声音的标志是上海老歌,形象的标志就是女性。

白先勇写过两部有名的短篇小说,一是《金大班的最后一夜》,一是《永远的尹雪艳》,都是以上海百乐门的舞女为背景。陈钢曾问白先勇,为何对百乐门、对舞女情有独钟,“他9岁到11岁在上海,没进过百乐门,但他说你不要低估了孩子,经过百乐门看到上海女性穿旗袍站在门口的形象,他永远不会忘了,所以他写了这两部小说。尹雪艳永远不老,背后的台词是上海永远不老。”

“海派文化永远不老。上海永远是一个现代的城市,而承载海派文化最好的载体就是女性,通过女性,我们可以看见城市的美、现代的美、东方的美、西方的美。”陈钢说。

    责任编辑:陈诗怀
    校对:张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