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 高素质外语人才跨文化...

2019-01-15 17:05
江苏

本文原标题:《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 高素质外语人才跨文化能力培养体系创新与实践》

在2018年岁末公布的2018年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获奖名单中,我校表现亮眼,共摘得高等教育类9个国奖,包括一等奖5项、二等奖4项。获奖总数超过上一届(2014年我校总计获得7项国家奖),且整体含金量高,一等奖总数位居全国高校之首(全国占比十分之一),获奖总数位居全国第三。

今天所取得的一些成绩和认可,都来自于我们的院系部门和广大师生在人才培养道路上的长期探索,南大人的这份理念坚守与情怀又来自于南大建校117年来代代相传的办学传统和文化基因。塑造人、发展人,一直是南大之所以为南大的根脉,也将是打造“第一个南大”的基石。

百年树人,既是一所大学久久为功的神圣使命,又是体现在校园每一处角落、每一个瞬间的生动景象。今后,全体师生员工将继续在教育教学改革征途中孜孜以求,始终关注每一位学子的成长。适合学生发展的,永远是我们所追求的。(教务处)

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高素质外语人才跨文化能力培养体系创新与实践

主要完成人:

王守仁、杨金才、刘云虹、何宁

张俊翔、陈民、王奕红、崔昌竻

当今世界,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文化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在多元文化与文明交流互鉴的背景下,坚定文化自信,具备良好的跨文化能力,越发显得重要。外国语学院从理论和实践层面构建跨文化能力培养模式,重新界定跨文化能力的概念,即在认知层面的跨文化知识、功能层面的语言融通、行为层面的创造性与主动性,以及跨文化交流中的责任感和思辨意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实现方式与手段的跨界,优化开放互动、国际化程度高的人才培养环境,通过课堂学习与实践探索互动、国内学习与国外研修对接、第一第二课堂融合等多种途径,拓展学生的国际视野和知识结构,发展批判性思维,有效培养他们在真实情景中进行跨文化沟通的意识与能力。

成果主要内容

更新教学内容,提升学生对中国文化的认知、理解与表达

以授课语言为外语的标志性课程“中国思想经典”为引领,在专业核心课、专业选修课、通识课等各类课程中有机融入中国的文化传统、价值体系等方面的教学内容,同时有针对性地训练学生描述中国文化、核心价值观、思维与行动方式的外语表达能力。

重构课程体系,打造跨文化课程模板,融通中外文化

整合英、法、德、日、俄、朝鲜语等多个语种的资源与优势,重点建设以提升学生跨文化视野、跨文化能力与全球意识为核心目标的跨文化课程模块,着力打造国际合作高水平跨文化通识课程系列、国际化课程等。

创新培养模式与手段

借助“俄罗斯学研究中心”、“海外韩国学教科研重点基地”等国际合作平台,形成开放互动的多样化人才培养环境,多层次培养学生的跨文化能力。

建设国际化教学团队

组建英、法、德、日、朝等专业的跨文化、研究型教学团队,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勒克莱齐奥教授、哈佛大学内道夫博士、法国作家与知名教授以及德国哥廷根大学、日本东京大学、韩国高丽大学等跨学科教师团队加盟。

成果主持人

王守仁教授:外国语学院将培养中国一流外语人才确定为一流学科建设的中心任务,我们的成果主动适应新时代外语教育教学的新形势、新挑战,以提高外语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凝练“跨文化能力”理念,创新外语专业人才培养的模式与方法,体现了一流本科教育的优势和特色。

教师感言

何宁老师:我们的成果是对外语教育未来发展的探索和实践,通过课程体系创新和教学改革,形成了外语学科内部的资源融合,培养出具有跨文化能力的高素质外语人才,满足了社会发展对高层次人才的多样性需求。
刘云虹老师:在多元文化与文明交流互鉴的背景下,培养文化自信坚定、跨文化能力强的高水平外语人才,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我们的项目以当前外语专业人才培养的实际问题为导向,准确把握新形势对外语人才及外语人才培养的新要求,凸显出在外语教育上的前瞻性与引领性。

获益学生感言

张修竹:外国语学院英语系2017级本科生,哈佛大学本科访问生。

张修竹参加全国英语演讲大赛

尊重并欣赏世界文化多样性、在交流的基础上进行合作是我在大学中至关重要的习得,这也激励我走出自己熟悉的文化圈,申请并获得了哈佛大学本科访问生Offer。外国语学院对于跨文化交流的重视使我看到了更广阔的世界,并且准备好成为其中的一员。带着一颗中国心,走向世界,走向未来!

蔡德馨:外国语学院法语系2014级本科生,外国语学院法语系在读研究生。

蔡德馨在法国巴黎狄德罗大学交流

作为外语专业的学生,我经常被问到这样的问题:“你们是不是只需要上一门课?”其实,即便只在语言学习层面,法语系也提供了很多文学文化类通识通修课,融知识与趣味于一体,深受同学们喜爱。学会一门外语,等于掌握了打开广博世界的一把钥匙,我参与过青奥会志愿工作,曾赴法国巴黎狄德罗大学交换学习,之后又担任农业部项目翻译赴特迪瓦实习等等,这每一次的实践经历,让我在内心深处种下成为世界公民、为世界服务的愿望。

张耘天:外国语学院俄语系2014级本科生,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在读研究生。

张耘天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

外院的教学体系融合语言技能训练和社会文化知识传授,充分激发了我的学习兴趣,使我对异国文明的了解与认识渐趋理性和全面,同时也为我发挥所长、转向更广泛的专业领域提供了条件,留足了空间。正是本科期间接受的教育促成了我留学求知的选择,也培植了我的自学素养与沟通能力,使我能够胜任进一步的研习。

特色案例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与本科生“零距离”接触

2008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法国当代著名作家勒克莱齐奥先生于2011年受聘成为名誉教授,成为外国语学院法语系教授、博导。自2013年起,勒克莱齐奥为本科生上一门通识课,就“艺术与文化的多元阐释”“文学与电影——艺术之互动”“守常与流变——世界诗歌赏析与阐释”“现实——文学与艺术中的现实主义与理想主义”等跨学科主题展开生动讲解。在讲述文化艺术本质过程中,勒克莱齐奥特别强调世界非主流民族艺术、自然艺术、女性艺术等弱势文化艺术对人类共同艺术的贡献,强调艺术文化的多元性,注重中外文学文化比较,极大地拓展了学生的视野,帮助学生构建了全新的艺术观与世界观。勒克莱齐奥先生学识渊博,授课方式别具一格,感性与理性兼具,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勇于表达自我,并不吝与学生分享他作为世界级文学大师的领悟与见解,他的课程因此深受学生喜爱。2015年,鉴于勒克莱齐奥为跨文化交流及中国改革开放事业做出的杰出贡献,他被授予中国政府“友谊奖”。

勒克莱齐奥为本科生授课
勒克莱齐奥获中国政府“友谊奖”

戏剧教学与研究交相辉映,课内外互动融通

阁楼剧社,是外国语学院英语系戏剧教学与实践的特色。2017年,剧社受邀参与江苏省昆剧院赴伦敦戏剧节南京周演出的双语剧目《邯郸梦》工作坊,创造性地糅合了昆曲与莎剧,是近年“中国文化走出去”的重要举措及精品项目之一。2018年,剧社受邀参与世界知名的皇家莎士比亚剧团的全球巡演计划,协助英国艺术家排演新译本莎剧,成为我国高校英文系剧社获邀的首例。

2017年莎江苏昆剧院《邯郸梦》剧组赴伦敦演出留影

阁楼剧社人才辈出。2011级本科生陈研被哈佛大学戏剧学院戏剧构作专业录取,该专业在全球仅招4人。陈研为唯一非母语、非戏剧专业学生,入学后成绩优异,在2017年美国高校戏剧节上一举获得戏剧构作导引奖及学生构作奖两个奖项。2018年,她入选声誉卓著的罗德奖学金学者,为入选者中唯一的戏剧方向申请人。英语系多名学生毕业后被牛津大学、多伦多大学、哈佛大学及伦敦大学的戏剧/影视专业录取。2011级孟衎衎因剧社经历对设计发生兴趣,现在谷歌公司任职交互设计师。

2018年度戏《秃头歌女》剧照(右一为陈研)

几乎所有学生都认同,戏剧实践中最重要的收获是人文底蕴和国际化视野的熏染。陈研的感言颇具代表性:“假如没有这做戏的四年,很难想象今天的我会是怎样的人”

2018年莎剧演出与翻译工作坊

“文化表象”——-东京大学

高水平通识课与创新实践课

外国语学院邀请东京大学高水平教学团队合作,成功建设了-东京大学跨文化通识课和“文化表象”创新实践课。日语系同学除听课外,还担任授课的同声传译和东京大学授课教师的交流联络工作,并且参与组织-东京大学学生共同田野调查实践。每年3月份在南京,11月份在东京,合作开展-东京大学学生实地调查。2011年至今,来自日本东京大学的跨学科教授团队已经围绕“记忆与记录”“变形”“水”“镜子”“色”“家”等主题进行了几百学时的授课,内容涉及哲学、佛教研究、文化人类学、社会学、中国近现代思想研究、文学批评、西洋美术史、日本近代法等多个人文学科领域。2018年,“表象文化论视角下的中日电影比较及其国际影响”课程开课,东京大学刈间文俊教授连同日本的著名电影导演、电影节策展人、中国的日本电影研究学者等跨领域专家围绕中日两国电影展开交流和对话,为跨文化通识课程增添了更丰富的内涵。

-东京大学“文化表象”创新实践

在这些课程实践中,什么是“家”?什么是“民族”?什么是“记忆”?……“跨文化”元素无处不在,同学们在越来越深入的交流碰撞与探索反思中不断成长。

、东京大学学生在东京联合调研

“走出去”和“请进来”

德语系国际交流成果丰硕

“走出去”——德语系本科生在校期间可赴慕尼黑大学、弗莱堡大学、哥廷根大学、柏林自由大学、波恩大学、图宾根大学等多所德国名校交流学习。在德国交流期间学生们除学习和文化交流,还积极投入到大学生创新项目中。13级吕嘉恩、戴舒涵和14级瞿叶非、周欣欣等同学采访了众多德语系在德校友,足迹跨越德国,顺利完成了国家级大创项目“试以口述史研究方法整理德语系的历史”。

“请进来”——德语系每年都邀请多位德国知名学者和作家开设讲座和工作坊。此外,与歌德学院、哥廷根大学联办的“文化接触——作家驻留项目”也已开展十年之久,叶兆言、毕飞宇、施益坚等20多位中德作家受该项目资助驻留南京或哥廷根。同学们通过和作家们的直接接触和实践运用取得了不少成果,如2012级王雨宽同学完成了“跨文化背景下的艺术交往与协同——德国导演及剧目《沃伊采克》在的实现”的国家级大创项目,2014级王梦哲同学独立翻译出版了《极简工作》,2015级同学们在驻留作家导演的指导下集体完成了名为“编辑”的微电影的脚本创作和拍摄工作等。

德国导演在指导德语系学生排练剧目《沃伊采克》

愿景愿望

作为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外国语言文学学科将积极响应学校提出的“办中国最好的本科教育”的号召,围绕坚定文化自信、提升跨文化能力的核心理念,不断完善高素质外语人才跨文化能力培养体系,进一步提升高素质外语人才的培养质量,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力量。

内容来源:外国语学院、教务处

编辑:李嘉豪

实习责编:李嘉豪

    特别声明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s://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