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外,我们还有哪些教育选择

澎湃新闻记者 王芊霓 实习生 张艺怀
2019-01-15 17:19
来源:澎湃新闻

教育在中国是个永恒的话题。如今,中国的家长和教育工作者在校园之外探寻着什么样的教育?1月12日,芝加哥大学北京中心以“体制外的教育实践”为研讨主题,聚集了体制外教育领域诸多实践者,共同探讨中国校园之外的教育现状和发展。

“养育一个好孩子需要一个好社区”

圆桌讨论上,现服务于永真公益基金会的张毅首先发表了以《从公益到学前教育》为题的演讲。2011年,基金会创始人周惟彦在自家小孩陷入困境、一家人陷入慌乱时发现,家长群体极度缺乏来自社区力量的支持与帮助,尤其是在孩子与家庭陷入困境之时。于是,她创立了永真公益基金会,致力于营造儿童友好社区氛围,秉持“养育一个好孩子,需要一个好家庭,还要一个好社区”的理念,向儿童与家长提供必要援助。

在中国妇联的指导下,永真公益基金会在全国63个城市建立了“億未来”社区亲子中心,为0-6岁儿童及其家庭提供社区服务。这些亲子中心利用社区提供的免费室内活动空间和户外空间,通过亲子游戏、家庭阅读的形式,达到“益老益小”的目的。

零至六岁,作为不被义务教育所覆盖的年龄段,家庭教育扮演极为重要的角色。因此,“億未来”还提供家庭养育指导。譬如,在留守儿童较多的地区,提供隔代养育指导,并为他们提供早期教育支持。而在城市,为社区里的婴幼儿家庭提供家庭养育能力测评和感觉统合失调及精神疾病的早期发现和预防服务。此外,针对全职妈妈这一群体,“億未来”会为她们提供再就业和儿童社工的培养服务。

2016年,经国务院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办公室批复,同意“中国儿童友好社区促进计划”启动,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与中国社区发展协会共同发起,永真公益基金会作为执行单位根据实践经验,编写了《中国儿童友好示范社区建设指南(讨论稿)》,从制度友好、空间友好、服务友好、文化友好四个方面进行规定,致力于形成全国儿童友好社区建设的行业标准。

此外,针对城乡教育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的现状,永真公益基金会发起了“千苗计划社区学堂”计划。针对6岁以上的少年儿童,在线下主要以寒暑假千苗研学营的形式来促进其发展;而在线上,则通过APP、网站、服务号等途径,在线微视频的方式,缩小教育差距促进其学业进步。

千禧一代的小留学生家长,越来越理性

融尚私塾的创始人雪麑则以《千禧一代的小留学生家庭》为题,分析了留学理念的变迁。从2000年到2016年,中国留学生数量在增长,但增长速度在下降。高中阶段的留学生增长速度下降的原因,一部分是由于国际学校的不断发展。从2010年到2017年,中国国内的国际学校从384所增长到734所,年均增长50所。而对于一二线城市的中高收入家庭,更多的选择意味着更多的比较,况且中国家长往往愿意为孩子牺牲诸多。

雪麑算了一笔账,如果从2岁到22岁走国际化教育路线,那么共计花费约500万元到600万元,每年25万元到30万元。综上,国内家长往往要求,孩子去的地方一定是比国内更好的平台。如果不是顶尖学府(如藤校),那么投资回报率不一定高。此外,1980年代未出国、留在国内打拼的家长会从自身角度出发质疑留学的意义:“我在国内不也挺好的嘛。”更何况,在美国接受高中、大学教育的学生回国,往往会面临再融入和人脉资源建立的高难度问题。况且当下中美关系紧张,工作签证发放减少。这一切都会让人发出疑问:留学的意义在哪里?

而在自我怀疑的同时,冲刺好学校的竞争却始终处于白热化的阶段,家长孩子压力巨大,雪麑本人就经常遇到家长孩子情绪失控的情况。对于较好的公立大学附属中学学生而言,他们的压力来源于“因为在国内可以上清华北大,所以必须要冲刺更好的才值得”;而对于国际学校的学生而言,压力来源于“因为没有退路,所以必须出国”,如果学生家长有留学经验,那么家长更会认为“孩子至少要去比我当年还好的学校”。

最后,雪麑总结了千禧一代的小留学生家长的特点,他们往往接受了大量信息,对信息的判断能力强,但对他人的信任感低;而且他们往往更注重家庭教育、与孩子的沟通,主动了解孩子,弥补代沟。而对于留学市场,雪麑认为国内的国际化教育选择越来越多,但质量有待观察。而留学市场的黄金发展期仍然会持续5-8年,低龄化趋向仍然会持续,但家庭会越来越理性。

    责任编辑:陈诗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