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烧遇冷?国内马拉松的冰与火之歌

2019-04-02 09:29
浙江

本文为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UC新闻坊”、作者姓名以及“发自澎湃新闻湃客频道”。

新华社北京12月30日消息,中国田径协会30日召开了“2018年马拉松专题媒体沟通会”,会议通报了对受到广泛关注的几起马拉松违规事件的处罚决定。

2018年苏州(太湖)马拉松“递送国旗”事件、南宁国际马拉松“拉拽冲线冠军运动员”事件、深圳南山半程马拉松比赛“抄近道”事件中涉及的各赛事组委会,皆收到了取消参加2018年度中国田径协会马拉松赛事等级评定资格的处罚,并需要向协会递交书面整改报道;所涉及的运营公司:北京上德大爱体育有限公司(原北京上德尚品体育有限公司)、智美赛事营运管理(浙江)有限公司被给予警告处罚并提交书面整改报告。

中国田径协会表示,还将视上述组委会及公司整改情况决定是否追加处罚。

被视为“全民健身”浪潮一股强大推力的马拉松近几年热火朝天,然而今年,我们在媒体上频频看到的,却多是关于马拉松赛事的负面新闻。

有组织的不专业:志愿者素质不够格、供给跟不上;有参与者的不自律:半路抄近道、替跑、甚至对路边的拉拉队员伸出“咸猪手”;也有不幸的状况:选手猝死、晕倒等。

2018年中国(大陆)马拉松相关负面新闻;数据来源:媒体报道整理

该处罚消息一出,给这马拉松频频“上热搜”的一年画上句点,也释放了一个信号:国内对马拉松赛事的管理势必会更加严格。

从2014年下半年,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到2018年末对马拉松赛事中所出现问题“杀鸡儆猴”般的集中治理,马拉松高烧遇冷。

究竟是什么点燃了这股马拉松热?又是什么,让马拉松在我国本土化进程中遇冷?马拉松在中国,究竟能够跑向何方?​

火之歌:高歌猛进的国产马拉松

2011年,中国大陆地区注册马拉松赛事仅为22场,而在短短八年内,这个数据已经翻了50倍。

2014-2018年中国(大陆)马拉松赛事分布图;数据来源:爱燃烧马拉松赛事信息

根据国家体育总局田径中心11月26日发布的《2018年田径产业及马拉松工作报告》,截至11月2日,今年全国马拉松赛事参赛人次已经达到了530万,800人以上路跑、300人以上越野赛事共计1072场。

也就是说,在过去的一年里,平均每天都有4场大型的马拉松比赛在进行,平均每天都有约17320人次在漫长的赛道上奋勇奔跑。

根据“爱燃烧”(马拉松跑者社区,提供详尽的大小赛事信息与讨论交流空间的网站)的赛事总表,从北上扩散到全国,再由几大核心城市蔓延到乡镇甚至是村庄,马拉松赛事在全国范围内的扩散呈现扩张和下沉之势。

2014-2018年中国(大陆)马拉松赛事等级分布图;数据来源:爱燃烧马拉松赛事信息

进入2018年,各种马拉松相关赛事更是扎堆,春秋季温度适宜,比赛举办得较多。尤其是进入秋季,10月21日、10月28日、11月11日和11月24日,“爱燃烧”上显示马拉松赛事分别有21、29、28和22场。除此以外,几百场赛事几乎仅分布在周末,眼花缭乱的赛事让跑者们分身乏术。

2018年中国(大陆)马拉松赛事日期分布图;数据来源:爱燃烧马拉松赛事信息

如此密集的赛事,背后驱动它庞大热情究竟从何而来?

“仓廪实而思运动,衣食足而知养生”。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11年,我国人均GDP首次超过5000美元,也正是这一年,跑步热开始在全国蔓延,很多城市开始以马拉松赛为依托,中国“跑步进入”了全民路跑的体育消费黄金周期。

马拉松,不仅是一种比赛或一种健身方式,更是一种象征着“中产”的生活方式,根据百度搜索指数,搜索“马拉松”和“中产”的人群画像基本重合:多数是来自北京、上海、广东、江苏、浙江等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30~49岁的男性。北京关键之道体育咨询有限公司CEO张庆和智美体育集团董事局主席任文2015年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也表示,马拉松爱好者大多为有消费能力的中高收入人群。

中产人群和马拉松跑者画像对比图;数据来源:百度搜索指数 

这无疑是一笔巨大的生意。根据《每日经济新闻》的报道,美国权威杂志《跑者世界》曾估算,美国“节俭型”跑友一生的跑步花费为14358美元,“普通型”为56942美元,“奢华型”为212872美元。

中国跑友也曾如法炮制,推出了中国版:节俭型要14100元,普通型243000元,土豪型要1101900元。

有需求就有供给。根据《支点》杂志记者丁杰的报道,2016-2017年,日本跑鞋品牌亚瑟士中国区的销量增长超过50%。2012-2014年,美国运动品牌新百伦在中国内地的门店数量由301家暴增到1600多家,销售额也在两年中达到了三位数的跨越式增长。原本小众的运动品牌正变的流行。广阔的市场让运动品牌商们尝到了甜头,赞助马拉松赛事成了他们拓宽销路、打响品牌知名度的不二之选——这种投入远远值回票价。

在供给侧虎视眈眈盯着这块大蛋糕的,除了体育用品商们,还有承办体育赛事的企业。其中就包括今年分外活跃,却也受到了不少跑友吐槽的智美体育集团。 

该公司2014年的中期年报显示,赛事运营部分的毛利率高达65.8%,而集团整体的毛利率则为46%。2016年,智美又一口气接下了广州、杭州、深圳、珠海等几个华南、华东地区重头比赛,胃口十分惊人,马拉松赛事之吸金能力可见一斑。一个更为直观的数据是,由智美体承办的2016年杭州马拉松,成本1200万,收入2000万。

智美体育赛事运营收入及毛利润变动表(单位:亿元);数据来源:智美体育年报

此外,作为东道主的城市们也十分乐于向马拉松赛事敞开怀抱。一场马拉松赛事,往往能给一座城市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日本东京马拉松赛举办的前后三天,带来约20亿元人民币的综合收入;而根据荆楚网题为《马拉松经济,中国才刚刚起步》的报道,2015年厦门国际马拉松赛,给厦门带来直接经济效益2.07亿元,带动经济效益高达2.55亿元。

除了可观的经济效益,马拉松也有助于打造城市名片,提高 “文化软实力”。想要打造城市鲜明记忆点,各个东道主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其中一个重要的手段就是在补给上做文章。如号称“两年零差评”的哈尔滨马拉松,红肠、格瓦斯、面包、豆腐脑都已加入“豪华补给套餐”;在蓬莱葡萄酒国际马拉松,路两边竟然有葡萄酒,大块牛肉,鱿鱼丝,风味肠,火腿,炸鱼条,宛如大型宴会现场;大连长山群岛马拉松干脆开启了海鲜大餐……

为了向跑者们、投资方们展现自己最美好的一面,就差搭上十里长亭,可以说是很拼。

补给相关评论词云图;数据来源:爱燃烧国内赛事评论区

举办马拉松赛事美则美矣,但所谓“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当城市的财力、物力、人力不足以支撑如此量级的赛事时,不少问题浮现出来。通过每省每年举办的全程马拉松赛事数量和该省当年人均GDP(单位:十万元)之比,我们得出一个“单位人均GDP举办马拉松赛事”指数。

单位人均GDP举办马拉松赛事场次变化图(单位:10万);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爱燃烧马拉松赛事信息

该指数代表该省当年每人创造出10万元后举办的赛事数量,当我们将这些数据与该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进行对比时,云南、广东、内蒙古自治区、天津“脱颖而出”。经济较发达的广东省远超全国平均值不足为奇,但GDP水平偏低的云南省却比广东有着更高的“马拉松积极性”,显然处于一种“过热”的状态中。​有狂热的,也有过分冷淡的,比如天津,虽然坐拥高GDP,身为我国的中心城市之一,举办马拉松赛事方面却似乎一贯兴致索然,甚至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

冰之歌:狂热后的现实困境

42.195公里的漫漫长路,体能的充沛程度直接关乎着跑者的速度、健康等一系列要素,然而基本的补给保障,在国内的马拉松比赛中仍未得到很好的实现,这让不少跑者感到寒心。要想给普通跑者提供良好的赛事环境,“吃的好”而不是“好吃的”,才应当是主办方该考虑的第一点。

通过对“爱燃烧”上跑友评论的进一步分析,可见跑友们对补给问题的吐槽大概有以下几种:“没有”、“少”、“不足”、“差”……

补给相关评论词云图;数据来源:爱燃烧国内赛事评论区

补给量有时会不够。根据资深马拉松跑者彭彭的回忆,她参加福州马拉松时虽然有能量胶供应,但跑得慢的选手根本都吃不到。

“好的马拉松比赛应该是保证每位跑者都能吃到补给品。”但根据《我国马拉松赛事文化的若干问题研究》(任占兵),我国目前的马拉松赛事中,参赛运动员到达终点较晚就很难获得充足的补给仍是一个比较普遍的问题。2016年的厦门马拉松以及2016年的清远马拉松等,完赛时间在5小时以上的运动员甚至很难找到饮用水。

浪费是另一点。我国的老牌金牌赛事,如北马,补给品一般不会出现匮乏的状况。根据常媛媛《海峡两岸体育赛事发展评价分析:以马拉松赛事为例》一文的研究,北京马拉松有着中国最早也是最权威的金标马拉松赛事的补给指标,每5公里设置一个饮料站,每隔2.5公里设置饮料/饮水机,全程公有7个补给站。对比几大高规格的国际赛事——太马、台马和新马,这种配置已然处于一个很高的水准。

北马、太马、台马、新马补给站对比表;表格来源:常媛媛《海峡两岸体育赛事发展评价分析:以马拉松赛事为例》

然而,量是到位了,但是彭彭说,2018年北京马拉松的补给站,志愿者直接将整瓶的瓶装水递给运动员,而不是按照惯例使用纸杯倒小半杯,这既让选手因为疲劳无法自己拧开瓶盖喝水,也造成了大量瓶装水的浪费。

补给这块没做好,顶多是跑友们饿肚子。但马拉松选手们面临的,还有更可怕的猝死危险。

今年11月27日的上海长宁半程马拉松赛事中,一名180斤的30岁男子在离终点线仅120米处猝倒在赛道上,最终抢救无效死亡。

今年1月的香港马拉松,一位参加半马的选手遗憾地倒在了终点线上,甚至没来得及享受完赛的快乐。

2014年珠海半程马拉松赛上,一位特种兵出身、曾参加过“香港两天两夜徒步”的选手猝死跑道。

这种危险有时候来自于选手的执拗——对突破极限的热情,有时很难被自己体能无法支撑的事实浇灭。

一直以来,在马拉松跑者中,流传着“危险的最后一公里”的说法。在距离终点线只剩一公里时,如果不是有事先的提醒,选手的头脑很容易被“坚持一下,马上到了”的念头占领,最终因为体能透支而猝死。

通过使用慧科搜索检索得的公开报道,近五年来,共计19人在马拉松赛事中猝死 。

马拉松跑者猝死位置分布图;数据来源:媒体报道整理

其中,在最后一公里内猝死的共有6名跑者,扩大到两公里的话,这个数字将上升到11名,超过全部人数的一半。

想要跑完这“最后一公里”,选手必须对自己现有的身体机能有着充分、清醒的认识。其实主办方在报名环节就应该设下“安全线”——应该要求选手提供有力的健康证明。

2017上海长宁半程马拉松赛中倒下的选手曾经有高血压史,而遗憾的是,主办方设立的门槛并没有将其拦在门外。

我们对2014-2018共计1929场马拉松比赛的报名要求进行了文本分析,结果发现,在1302场赛事中设置了报名门槛的,仅占六七成。

而这六七成所规定的报名要求中,能够称之为“安全线”的,只有年龄、健康、赛事经历几项指标。其中,防御力度最低的年龄要求占比最大,共出现在了1190场赛事中。用赛事经历、成绩和健康证明设置“安全线”的赛事数量少得可怜——仅有244个,占比19%。其中要求宽严力度还参差不齐,有58个赛事没有具体的资质、时效或次数要求,只是存在该项指标而已。

马拉松赛事报名资格要求;数据来源:爱燃烧赛事信息

很显然的是,在这第一道关口,主办方还需更严格的把关。

要减少猝死等意外的发生,医疗资源的配备水平也至关重要。但我国马拉松赛事的医疗资源配备还存在着很大问题。

据中国香港媒体报道,从死者李文德倒地到送上救护车,前后用了至少26分钟。中国田协、中国马拉松的官方医疗服务合作机构的负责人陆乐曾表示,在一场马拉松的比赛中,黄金救援时间只有短短的4分钟,“如果能抓住这4分钟,就可以极大的提高救活率。”北京体育大学教授侯伯伦在接受新京报采访时说,马拉松猝死事件在中国成功救治的几率只有1%左右,国外则在30%左右,这主要源于第一时间的救治仍不到位。

想要顺利完成这“一步之遥”,赛事主办方要尽可能地提供足够的医疗保障,为跑者织起一张安全网;而跑者也不应勉强自我,沉湎追求突破极限的快感,而为此失去下一次挑战的可能。

尾声

媒体的批评也好,跑者的吐槽也罢,都是人们对这股热潮的冷静思考。

也许冰与火交织,也才是发展的常态。

国产马拉松能够跑向何方?问题所在,也正是前路所在。

调整呼吸,才能到达更远。

作者:邓海滢 葛书润 林子璐

指导老师:方洁

数据来源:

​国家体育总局田径中心

​爱燃烧:https://iranshao.com/

《跑者世界》杂志

智美体育集团2012-2014年官方年报

国家统计局

常媛媛《海峡两岸体育赛事发展评价分析:以马拉松赛事为例》

​慧科搜索

​图片版权:视觉中国​

特别鸣谢:

北京极海纵横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王帅

南京大学 凌浩

中国人民大学 姚京宏

中国人民大学 黄嘉炜

​以及所有的受访者们

联系方式:

e-mail:2016202007@ruc.edu.cn

tel:13771620678

本文为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UC新闻坊”、作者姓名以及“发自澎湃新闻湃客频道”。

 

    特别声明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s://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