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录进行时!华政人在西藏~

2019-01-10 15:28
上海

作为旅行者此生必打卡地的西藏

是一个神秘而令人向往的地方

受访者在西藏拍下的辽阔风景

若选择在这工作或生活,需要面对的却是经济落后、资源贫乏、气候恶劣、氧气不足等艰苦的现实,是孤独,也是坚守。

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去年夏天,三位华政2018届毕业生——商学院本科毕业生冯念、经济法学院硕士毕业生杨春建和法律学院硕士毕业生杨姜华奔赴西藏开展援藏工作。半年过去,他们在祖国的西部边陲过得如何?

左起依次为冯念、杨姜华、杨春建

虽然同是援藏,三人却分别在西藏日喀则市的不同县基层工作。

杨春建在日喀则市聂拉木县。聂拉木县位于国道318的尽头,毗邻尼泊尔,而华政所在的上海正是国道318的始端。“这真是一种很奇妙的缘分!”杨春建说。

受2015年尼泊尔大地震的波及,聂拉木县城的用水用电被严重影响,一直处于灾后重建阶段,县里的主要工作也一直集中在灾后重建和脱贫攻坚上,特别是灾后重建的任务十分繁重。作为男生,杨春建一直“冲在前头”:“经过一段时间适应,现在的我已经能够克服困难,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当中。”

借着援藏的机会,杨春建还组织了多次去中小学支教的公益活动:利用不上班的周末和不加班的工作日晚教小朋友们读书、写字,培养藏汉一家亲的深厚感情……他们不仅支援西藏的基础建设工作,还在闲暇之余尽力帮助当地的教学育人,用实际行动践行着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民族团结,像珍视自己的生命一样珍视民族团结”。

聂拉木县城

日喀则市下辖的白朗县是冯念工作的地方。目前她在白朗县旺丹乡政府主要负责值班接待当地百姓的来访,以及材料编写、网络评价管理等。近半年时间里,冯念最大的变化就是角色和心态的转变:从一个刚刚离开学校的本科毕业生转变为一名一线基层工作者。

“来到西藏后,对这儿的认知不再停留在书本上,而是通过亲身经历,对西藏的政策法规、人文历史等有了更深的了解。身处一线,我不再是过去那个作息规律的大学生,我已经习惯了时刻做好‘在有人需要的时候就及时出现’的准备!”冯念说道。

冯念

杨姜华去到了号称“水底长出”的后藏湿地——定结县下辖的多布扎乡人民政府,在那里开启了他的援藏工作。初来乍到,理论知识和实际工作间存在巨大差距,而基层工作繁琐复杂,特别是综合治理办公室的工作更是繁多,杨姜华是几次下村“走基层”,才对村民的生活状态及本乡的基本情况有了初步了解,慢慢掌握起工作的门道。“还好有分管领导的耐心指导,才得以在不断的实践中总结经验,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从而指导实际工作。”

《极地》纪录片(图片源自影片公开素材)

工作各有不同,但说起援藏的初心,三人却有些“不谋而合”了。杨春建对西藏风土人情和民族特色最初的了解是来自纪录片《极地》,随着了解的深入,西藏对他的吸引力也越来越大。“我一直对西藏充满了向往。后来有一次和辅导员聊天,谈到了一位援藏的大四学生,当时就有些心动!那是我第一次产生援藏的念头。”杨春建说。

作为今年援藏项目中唯一的女生,冯念的援藏理由坚定而简单:“我想回馈社会、报效国家,成为一个可以为国家作出一点贡献的人。”在冯念看来,选择西藏,是对自己的挑战,是实现了自己忠于初心、回馈祖国与社会、扎根西部边陲、扎根基层的愿望。

杨春建

但援藏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西藏氧气少、气压低的环境对援藏者身体素质要求十分严苛,所以在体检中都会通过专门的方式检查体检者是否会产生强烈的高原反应,一旦出现,即使愿望再强烈,也是“有心无力”。通过体检的那一刻,杨春建满是欣喜:“我终于能去到我心之所向的地方!”

冯念面临的阻拦还来自于家人。西藏位置偏远、气候恶劣,援藏工作艰苦而危险,起初父母十分反对她的决定。但冯念的态度很坚决,她多次沟通,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终于说服了家人。更重要的是,通过她的讲述,家人渐渐改变了对援藏行为的看法,由反对变为了支持。

聂拉木县风景

离开上海,落地西藏,考验同样存在,首先就是高原反应。一到西藏,三人都或多或少地出现了头痛、头晕、反胃或上火、流鼻血等症状。“头痛了五天,也就适应了。”杨春建笑着说。不仅如此,糌粑、酥油茶等藏族传统饮食也一时难以习惯,藏民们惯用藏语,语言沟通也是个大问题。“但这都没什么可抱怨的。”回忆起这些时,冯念的语气很自然,“这是适应西藏的第一步,都会习惯的。”

其实,更让他们难以忘怀的,是西藏的广阔、美丽和独特。从上海到西藏,呈现在眼前的是截然不同的风景和风情。“这里的自然风光一如我曾在照片和影片中看到的那样美!我工作的地方在边境线附近,在那还能看到苍茫的雪山。”杨春建感慨道。
三人记录下的西藏风景

“或许这儿不如大都市繁华,但西藏有着独特的魅力。”冯念说,“这是一块蓬勃发展的土地,藏族同胞们的淳朴热情充满了感染力,大自然的瑰丽景象也深深吸引着我们每一个人。”

杨姜华

“我在这里住了一段时间,我了解了她的人文、历史和民俗,然后,我爱上了她!”杨姜华说。

现在,他们仨都已经很好地适应了在那的工作和生活。“今后,这里是我的第二故乡!”冯念对自己的未来很坚定,她希望能继续扎根西藏,扎实地做好基层工作。她希望能和更多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身体力行,为西藏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贡献属于自己的力量。“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我已经来了!”

去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点燃最亮丽的青春。杨春建亦说:“只要身体允许,我想在这边一直干下去!”

部分素材源自@华政学工

采访|张芮张耀艺郑梦

撰稿|张芮张耀艺

审稿|滕晓琪

责任编辑|叶子芩

更多阅读

    特别声明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s://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