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未来”第二季深圳开讲,王石偕行业领袖“向时代致敬”

2019-01-10 10:43

“历史,总是在一些特殊年份给人们以汲取智慧、继续前行的力量。”无论是激荡的过往,还是不确定的当下,我们须铭记和收获些什么。

1月9日,第二季《回归未来》来到改革的先锋之城——深圳,开启“感恩时代”跨年精神盛典。本次活动邀请王石、郭台铭、马蔚华、俞敏洪等,共8位企业家进行了一场跨越40年的对话,尝试从一个个出身平凡的普通人中感受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的中国精神,用40年的智慧,构建未来的“想象力”。

“接下来让我们听听其他企业家的故事”,王石微笑着说道。此刻,在舞台上,他更像是一位引荐人,心境开放,和脚下这块狭长的应许之地一样。

1978年,王石刚大学毕业不久,便随着工程队第一次来到深圳,当时给他的印象就是边境小城。那一年,他结识了紧靠界河的一位深圳村长。1983年春节,当这位朋友拎着进口的水果来看他,“你们怎么得到这样的水果”,村长说“深圳改革开放啦!”

当时给他的感触很大,“我也不知道未来会怎么样,第二年春天,我一个人来到了深圳”。王石就这样主动“下海”了。

回忆起在深圳创业,对王石而言,最艰苦的不是生活上的艰苦,而是孤独。“所以那时候,我一个人就会听音乐,邓丽君的,崔健的……”,第二天太阳照常升起。有人曾问他最艰苦的时候会不会想要离开深圳?他说我明确不会,“改革开放给了我有尊严选择自己命运的机会,我非常珍惜我的选择,我对我的选择负责”。

这样的坚持,如同他对“不行贿”、“利润高于25%业务的坚决不做”一样,王石一直坚信培养一家坚守价值底线和拒绝利益诱惑、坚持以专业能力从市场获取公平回报的企业,没有什么经济寒冬是不可抵御的。

很多人都还记得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的那个场景,姚明高举国旗走在队伍前面。而在很多美国人眼中,这个“小巨人”总被夸赞叫“China boy,good boy”。即便离开了赛场,他的影响力从未远离。

同样也是在2008年,当姚明看到一部分运动员被淘汰时,就有了疑问,“能说他们是失败者吗?”

其间,姚明从NBA回归到中国篮球,身份在变化中更加多元,他的思考更深,对于“重新发现个体价值”也有了自己的理解。

不以成败论英雄,让每一个人得到他应有的荣誉。姚明很认真地说:“我见到一些退休的运动员,他们走路一瘸一拐的,经常有些报道说这个运动员拿出几块碎骨,你听着就很不是滋味。他没有什么可以代表他的荣誉了,实际上这恰恰是我们工作要做的。”

如今当他推进体育改革,外界一片赞美时,他却开始了另外焦虑,“改革开放40年,如今我们可以说它成功了。但篮协的改革才一年多,怎么能被认为是成功呢?成不成功,我们自己不知道。”

改革开放重新审视个人价值,重新审视成功的定义,姚明对此有很深的感触。

除了经营球队,姚明还成立公益基金推动青少年的篮球运动。王石问他,你推动这个运动主要推动什么?

“遵守游戏规则。让他们形成、知道,将来到社会上做什么事都要遵守游戏规则,遵守游戏规则再去做,做到最好。”

时代在变,不忘初心。不管角色如何变化,姚明一直保持学习的初心,他既懂得尊重历史,也愿意去探索如何创造未来。

改革开放,深圳热土不仅吸引了内地的人才来到这里,也吸引了很多来自香港和台湾的商人来这里。伴随这些深圳故事的,是开放、创新、包容、活力……这些词,已成为深圳的“烙印”。

30年前,38岁的郭台铭来到深圳,当时他感受到深圳有一种试验良田的环境氛围,所以愿意来深圳发展工业、发展经济,至今仍对深圳有着挥之不去的特殊感情。

回顾了富士康30年来的发展,他说:“成功其实是一名很差劲的导师,它给你的是无知与胆识,但它不能给你的是下一次成功所必需具备的经验与智慧,但失败会给你答案。你要相信,一副烂牌,你要沉着地打,不见得会输。”

他一直坚信“学是知识的积累,习是实际操作,我认为习比学重要”,站在台上郭台铭自信满满地说道,富士康跟深圳走了30年,未来也会继续走下去。

“著名企业思想家”冯仑回顾那段激情岁月时感慨地说,改革的潮流把他转变成了一个在现实中不断探讨答案、推动现实改变并身体力行的年轻人。

似乎前景清晰了,但万万没想到在市场经济的“赛道”上麻烦不断。

比如说不清楚“万通六君子”的关系到底是一种江湖关系还是一种怎样的金钱关系。“迷茫的时候,我们经常拿类似三国这样历史故事互相说服,再建立我们的合作模式,很辛苦。”

此后,冯仑便如饥似渴地研究了《公司法》,逐渐把“江湖组织”向公司靠拢。

“我和同时代的民营企业家,都经历了从业余变成职业的过程。”冯仑解释说,如果把市场经济比作奥运会的赛场,要想达到奥运会的比赛要求,就必须得设定一套赛场的管理规则。有了这套规则,我们才能从草莽的业余选手逐渐变成职业选手,这个职业选手就叫企业家。

在冯仑看来,一大批企业家群体的出现,加上制度体系的完善,一定能推动中国经济持续增长。“这一点我认为在改革上非常成功,而且这也是未来取得持续成功的重要基础。”

“招商银行的服务创新是被逼出来的,这种创新文化的基因缘于招行的出身。”马蔚华介绍,1872年招商局成立,1897年,盛宣怀就创办了中国通商银行,打破外资银行对中国的垄断,成为中国民族金融史上第一次。

1984年,在袁庚的推动下,新中国第一家由企业创办的股份制商业银行——招商银行在蛇口成立,这是一种血脉与情怀的延续。

在此之前,中国的金融体系仍然是计划经济时代的“大一统”的金融体制,推动金融改革,建立起与市场经济特点相符的金融体系成为当务之急。

“1999年担任招商银行行长时,有一次袁老告诉我,招商银行如果不走出深圳就没有前途。”马蔚华说,当时招商银行还非常小,袁庚鼓励我们大胆地走出去,不仅要走出深圳,甚至可以走向世界。

此后的15年,马蔚华提出“招商银行因您而变”的理念开创了中国银行业以客户为中心的先河,率先开发出一系列高技术含量的金融产品与金融服务……使得这个诞生于深圳的中国民营银行从一个偏居深圳一隅,只有1个营业网点和30余名员工的小银行,发展成为世界500强企业。

“要了解时代的变化,走在时代的前面。”展望深圳改革的新旅途,马蔚华很是感慨地说,“拥抱年轻人就是拥抱未来,给年轻人以启迪,这是我们这一代人的责任。”

同样说要给年轻人机会的还有俞敏洪。他说,现在自己将更多精力放在帮助农村的孩子寻找机会和帮助年轻人创业上。

从一名农村的孩子,成长为中国知名的教育培训机构的掌舵人,他创业故事就是一部励志剧。站在台上,俞敏洪感恩地说道,改革开放不仅是国家和时代的拐点,更改变了包括他本人在内的一代人的命运。

在俞敏洪眼里,“使命感、担当感,责任感”是作为卓越企业家所必须的精神,“一个人只要有理想、有情怀,才能对自己有一个较高的定位和期待,这不是单纯的能赚多少钱,而是成为一个完整的人。”

当年还是西安交大少年班的周佳,如今已经已经成长为8848新的掌门人。他仍然记得21岁的时候,来到深圳,家当就一张席子。

时常有人问他,为什么做高端品牌?“因为时代给了8848可能性”,今天的中国跟世界接轨后,拥有了很多,不光是制造行业,包括材料、工艺、设计等方面都具备一流的水平,也让我们拥有民族智造的信心。

无论是走过激荡岁月的王石、郭台铭、马蔚华,还是从乡间成长的俞敏洪,或者是年轻的姚明、周佳,站在台上,他们的面容依旧写满了“光荣与梦想”。

当《我爱你中国》这首曲子在郎朗的弹奏下缓缓流出时,现场的每个人都屏息敛声,有的企业家甚至热泪盈眶。改革让这些普通人的命运与民族、国家紧密相连。

面对下一个40年,感恩时代,理解并坚持“改革”的理念与初心,不断创新、与时俱进,个人和企业才能走向更远的未来。

“不要抱怨,只要伸出手,就能在黑暗中触摸光明,迎接崭新的未来。”

    责任编辑:毛玮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