邰启扬:1977,我参加了恢复高考后的第一场考试

2019-01-10 09:05
北京

经版权方蜻蜓FM授权发布,音频及文字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大家好!我是邰启扬,身边的朋友都管我叫老邰。我一直在扬州大学工作,从事心理学教学与研究工作有30多年。我在蜻蜓FM另一档自制节目“大师小课”中讲述《2小时入门自我催眠》,欢迎感兴趣的朋友收听。

好的,让我们重返1977,聊一聊1977年的高考。

1977年的高考,注定在中国教育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300年,500年以后的历史学家,还会对它津津乐道。

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以来唯一一次冬季高考。

这是一场真正意义上的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考试。570万考生参考,录取27万3千人。录取率不到5%。

这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考试。77年冬和78年夏紧挨着的两次高考,考生总数达1100万人,为目前世界之最。

这是废除科举制后,考生年龄相差最大的一次考试。13届学生同处一个考场。记得当年我们班年龄最大的同学34岁,最小的17岁。那位34岁的同学长相又着急点,偏老。戴一个白校徽,进校门常被保安拦住,怀疑他的校徽是偷来的。

好的,宏观的历史留给历史学家去研究吧,那不是咱们的活。今天我就想谈谈1977年发生在我身上以及我周边哥们身上的事。你别说,里面还真有点故事。

1977年,我在一家服装厂当工人,一线生产工人。我清楚得记得77年7月份的一件事。休息日也没什么好玩的,唯一的乐趣就是串门。有天,我们到一个年龄相仿的同事家玩,发现他的床头放了一本书《高中代数》,所有的人,包括我无不笑得直不起腰来。

看这书有什么用啊!当时流行读书无用论,最生动的说法是,文化是需要有点的。有多少呢?要能认识钱和粮票,分得清男厕所和女厕所。有这么多就够了。为什么呢?因为那个年头的社会评价是:知识越多越反动。跟反动沾上了边,哪有你的好果子吃呀!几个月后,邓小平决定恢复高考制度。我们也想上大学,可基础差呀!我们熬夜拼命地干,那哥们却气定神闲,考得还比我们好。这时,我猛然悟出“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这句话的真谛所在。

从77年的10月份起,有关高考的小道消息就不断传来。10月21号,广播里传来中央的决定。全面恢复高考制度,并且立即执行,今年就考,马上就考。谁都可以考,谁能考上就谁上。

如一声春雷,整个社会沸腾了。一时间,被人扔在一边达10年之久的语文书,数学书成了最为抢手的宝物。街头巷尾,大家都在谈高考。像我等这种“不见兔子不撒鹰”的人,到这时候只好靠临时抱佛脚了。这两个月的时间,真是玩命啊。77年参加高考的有这么几种人:应届生、农民、知识青年、工厂工人。前三种人全天候、全力以赴。工厂工人,比如我,可没这条件。

按时上下班是必须的。记得那时的我,夜里干到4点钟才睡觉,7点又起来上班了。好像是打了鸡血,倒也不觉得累。累是不累,但时间还是不够。这时就想歪主意了:泡病假。带一杯滚烫的开水,到医务室门口也不管有多烫往嘴里倒。紧闭嘴巴,赶紧量体温。一量,37.5度。按厂里规定,38度才有病假。失败了!再想招,终于想到绝对能得到病假的招数了。当年的工作是踩缝纫机,我们用的是高速工业缝纫机。把手往针下面一放,眼一闭脚一踩。机针在手上扎几十个来回,肯定出血了。到了医务室,医生好心地问我,小邰,手的这个部位怎么会被针扎了?我说,这个你就别管了,你说这是不是工伤?医生说,是的是的,给你三天假。虽然手上有点痛,心里却乐开了花。

我后来的工作是搞心理学,到了中高考时,经常有学校请我给学生做考试心理咨询。在与学生的交流过程中,学生喊苦喊累。我说,想不想听个几十年前的高考故事,主人公就是我,学生说想呀想呀。当我说出这段往事以后,没有学生好意思在我面前诉苦了。

作为普通缝纫工人的老邰,为了挤时间学习,选择拿缝纫机扎伤自己来泡病假。那么,是什么力量在驱使着他这么做?那一年的高考,又会给老邰带来哪些独特的人生体验与反思呢?……更多精彩,敬请关注收听蜻蜓FM重磅自制节目《请回答1969-2019》。

众所周知的大时代,不为人知的晓年鉴。这里是蜻蜓FM出品的《请回答1969-2019》。下周将有另一位嘉宾带你走进1978年的世界,再见。

【延伸阅读】

祝毅主编,浙江人民出版社2018年1月版

解密之书,还原事实本来面目,重新梳理、首度披露当年高考史实,揭开尘封已久的往事。

历史之书,回望40年前的高考,本书写下的是个人的经历,同时也是国家在转折年代的注脚。

人生之书,120个生命故事,120种冷暖自知。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毅力、勇气和勤奋,依然赋予我们力量。

77级、78级大学生是时代转折的重要符号,是不可复制的一代,是2000多万考生中通过“独木桥”的幸运者。

时代的风云际会,把这批阅历不同、年龄参差的青年聚拢到一个群体中。

40年后,回望当年那场改变命运的高考,他们写下深藏在心底的故事,汇聚成一个特殊群体的历史记忆。

    特别声明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s://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