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风不相识︱苍茫时分:2018年的中欧关系

特约撰稿 黄静
2018-12-28 18:18
来源:澎湃新闻

一段历史,唯有待其过去许久之后,人们才可能充分理解其意义。许多年之后,人们也许会把2018年的纷繁浮沉视为一个新时代的开端。但现在,我们所拥有的只是一种异样的直觉——旧世界在加速隐退,而地平线上升起的新世界,一时斑驳难辨。

中欧关系,也是这幅图景中的一角。与几年前风生水起的中欧关系相比,2018年的中欧关系并非中国外交重点,也并非全球最有看点的双边关系。中欧关系的特点和焦点逐渐改变,平静的外表下酝酿新的可能性。

(一)欧洲力争在中欧关系中有所作为、重夺主动。

欧洲是中国改革开放、融入世界的积极支持者。2009年底欧债危机爆发,已成长为经济大国的中国真诚“救欧”,中国资金汹涌入欧,中欧经济合作升级换代。

随着延宕难解的危机终近尾声,欧洲对新的形势不安起来。如葡萄牙前欧洲事务部部长玛萨艾斯(BRUNO MAÇÃES)在2018年初所指出的那样:“我们逐渐有了这么个直觉,那就是有重大的事情正在发生,而我们与中国的关系将会变得十分麻烦和紧张。但是迄今为止我们还不知道该做些什么。”

和美国不同,欧洲并未展开关于中国的大讨论,也未形成遏制中国的共识,相反,“中国机遇论”在欧洲总是一股强音——就像欧洲国家纷纷加入亚投行所揭示的那样。但是,精英中对中国“二次改革”的失望和对“中国模式”的不安,与浩浩荡荡的反全球化民意相结合,终于也形成了一股强大的“疑华”情绪。

这种情绪,在2016年随着关于中国“市场经济地位”和“钢铁产能过剩”的讨论中浮出水面,随后在欧盟及欧洲主要大国的对华决策中显示了强大的威力。不能“被中国牵着鼻子走”,成为欧盟和欧洲主要大国的共同想法。

在欧盟层面,随着2017年12月贸易防御新规出台、2018年10月“欧版一带一路”在亚欧首脑会议上正式面世,12月欧盟各机构就外资审查新规达成一致,可以说,应对中国的主要布局已基本到位。

(二)中国对欧工作较以往沉稳内敛,运绵力、使暗劲。

在经贸议题上,中国有取有舍、有张有弛。在2018年7月的中欧领导人会晤上,中方不再紧追“市场经济地位”(后称“世贸15条”)问题——此问题已连续两年导致中欧峰会未能出台共同声明——但是获得了对中欧投资协定谈判优先性的确认。

对于欧方对“一带一路”另立秩序的疑虑,中国在2018年底最新的对欧盟政策文件中直言,要“开放包容透明,遵循国际规则和市场原则,在因地制宜的基础上追求高质量高标准”,句句有的放矢,颇显从善如流。对于所谓的“欧版一带一路”(即欧盟的“欧亚互联互通”计划),中方无视其制衡之意,反而顺势共襄盛举。

在“中国分治欧洲”的质疑声中,中国也在提高与欧洲打交道的“情商”。一是重视与各相关方的沟通。李克强总理在2018年7月7日参加完在索非亚举行的“16+1”峰会(中国—中东欧国家领导人会晤),次日便赶赴德国参加中德政府间磋商,表态“尊重欧洲一体化进程,尊重欧盟的权能”;隔周在中欧峰会上,李总理又主动将“16+1”峰会的情况向欧盟方面作了介绍。

二是创造性地发展更多层、更灵活的外交形式。2018年1月,习近平主席接见了联合访华的北欧和波罗的海议长;3月,中国同维谢格拉德集团(波兰、捷克、匈牙利、斯洛伐克)举行了首次的副部长级政治磋商;11月,借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在上海开幕之机,习主席会见了捷克、立陶宛和匈牙利的领导人。

三是慎推与中东欧之外的制度性“板块合作”。11月底至12月初,习主席访问西班牙、阿根廷、巴拿马、葡萄牙并出席在阿根廷举行的二十国集团峰会。这是其连任后首次访欧,也是2009年欧债危机以来中国的最高领导人第一次访问南欧。考虑到中国与希腊、意大利等国关系趋好,中国本有条件推进“中国-南欧合作”,但中国并未这样做。相反,习主席在访问西、葡期间强调“欧洲一体化”。

中国虽然行事低调,但心中有数。2018年底,中国发表了第三份对欧盟政策文件。与15年前的第一份、4年前的第二份对欧盟政策文件相比,此份文件有了更多贴合现实发展的细节(如关于“一带一路”、经贸摩擦、港澳藏疆问题、世贸组织改革),行文更冷峻沉着、不卑不亢(一方面承诺重视规则、继续开放市场,另一方面也明确地在台湾、新疆、西藏、投资等方面提出了对欧要求)。可以说,中国熟知欧情,并无不切实际之想,对欧洲、中欧关系的了解和把握是在进步的。

(三)美国因素拓宽了中欧战略合作前景。

2018年3月,美国总统特朗普征收钢铝关税从而发起了全球贸易战,震荡美国与各大国关系,从而使中美欧三角关系面临调整。

在特朗普向各大国不断施压的过程中,美国的超强实力一再得到证实。中欧关系作为中美欧三角关系中较薄弱的一边,持续受到美欧关系、美中关系调整的影响。这也为中欧对对方的定位、对世界秩序的思考提供了新的契机,为中欧合作增加了新的可能性。

与2003年美国出兵伊拉克后中欧迅速高调建立战略伙伴关系不同,此次各大国“站队”扑朔迷离,中美、美欧、中欧皆反复议价、博弈。只是相较而言,中欧之间的较量暗流静涌。在博弈过程中,中美欧三边的每一边都出现了“交易”的高潮时刻——依时间顺序分别为中欧领导人会晤、欧盟委员会主席容克访美、中美首脑会晤。这三个时刻足以将一年极具戏剧性的“三国志”串联起来。

先说第一个时刻——2018年7月16日在北京举行的第20次中欧领导人会晤。特朗普对欧多次“暂时豁免”后仍征收关税、对华则边谈判边升级贸易战,至年中,中欧联合的心情已比较迫切。一年一度的中欧峰会给了中欧协调、定调其对美政策的机会。媒体对中欧峰会寄予厚望。而两份共同声明、世贸组织改革联合工作组,交换投资协定清单出价等成果,也并未让媒体失望。中欧在声明中“重申支持多边主义以及基于规则、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秩序”。

然而,中欧的联合是小心翼翼的。会前媒体热议的“世贸组织改革联合工作组”首次确定为副部级,这表明中欧的沟通更多是技术性,而非战略性。在会后的记者招待会上,双方都避免造成针对美国的印象。欧洲理事会主席图斯克表示“改进而非破坏秩序是欧洲与中国、美国与俄罗斯共同的责任”,而李克强则表示“我们的峰会并非针对第三方国家”。

中欧峰会后10天不到,即7月25日,就迎来了第二个时刻——欧委会主席容克访华盛顿并与特朗普达成协议。此前欧洲各大国首脑纷至沓美而空手而归,容克只身入虎穴却能得一“独辟蹊径”的协议,颇出人意表。如果说,欧洲同意从美国进口更多液化天然气和大豆、美欧成立世贸组织改革工作小组尚好理解,那么,美欧提出的“零关税”和“零补贴”则是平地一声惊雷,其若实现无异于跨大西洋自贸区再生,对全球经贸冲击不可谓不大。

至于美欧在会谈中提出要解决“知识产权窃取行为、强制性技术转让行为、工业补贴、国有企业造成的扭曲以及产能过剩问题”,在中国听来也颇有所指。美国驻欧盟大使桑德兰(Gordon D. Sondland)两个多月后表示,应在2019年年底前达成美欧自贸协定以共同遏制中国扩张,似表明美欧联合制华的前景并非空穴来风。

不过,美欧的联合也并不牢固。容克在美达成协议后,欧洲媒体普遍谨慎,法国、西班牙等国的领导人也纷纷表示质疑。此外,似为冰释中方疑虑,欧盟外交与安全政策高级代表莫盖里尼8月3日在新加坡参加东亚外长会议期间,向中国国务委员兼外交部长王毅表示“无意采取任何政策行动针对中国”。更有意思的是,未咨询贸易专家意见的特朗普事后懊悔,意识到欧盟从美国购买大豆和液化天然气算不上是什么大的让步,颇有重谈之意。

最后一个时刻则发生在年底,即12月2日在阿根廷二十国集团峰会期间的中美元首会晤。与欧洲达成协议后,特朗普集中火力对付中国,使下半年的中美互动成为世界经济焦点,“习特会”更是引发全球高度关注。欧洲心态复杂,既希望中美贸易战烈度得控,又担心中国只向美国开放市场,或美国腾出手来再次向欧施压。据欧盟外交官向媒体透露,欧盟官员希望说服特朗普共同对华,但被爱单独行事的特朗普婉拒。出乎观察家所料,“习特会”就中美贸易问题达成了暂时“休战”的共识。

然而,当各界还未来得及对中美会谈的成果作出解读时,媒体便爆出了中国科技企业华为公司首席财务官、公司创始人任正非的女儿孟晚舟在加拿大被捕的消息,而加拿大则是“应美国当局要求”。这一报道,一是挑明了大国争夺科技制高点的严酷,二则使美国在西方世界经营的对华战线浮出水面。

与美国最铁的是几个英语国家,即所谓的“五眼情报联盟”(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国家。据悉,此五国情报掌门曾于7月在加拿大举行秘密“龙虾晚宴”,讨论“将华为排除出5G采购名单”。宴后,英国、加拿大和新西兰一改对中企欢迎态度,转向美国、澳大利亚看齐。美国也积极拉拢其他西方国家,但收效不甚明显。德国、法国、葡萄牙以及一些中东欧国家要求美国提供华为会带来安全风险的证据。

总之,对于那些想迅速看到结果的看客而言,2018年是失望的一年。舞台上的表演者都拉开了架势,但几个回合下来,仅仅还是热身而已。

世界上的国家分两类,一类书写历史,另一类成为历史中被书写的对象。欧洲大国和中国都是努力想要书写历史的国家。最新的中国对欧盟政策文件称“当今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在这个时期,虽然中欧的时运往往不一致,但类似的结构性境遇,却使欧洲和中国开始能够真正地相互理解和体悟对方。

-----

作者黄静,系“澎湃”特约撰稿人。

    责任编辑:单雪菱
    校对:徐亦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