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横讲堂系列|红岩革命历史研究专家解读《红岩》背后的故事

2018-12-28 13:28
北京

编者按:《红岩》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风靡全中国的红色小说,以描写重庆解放前夕残酷的地下斗争,特别是狱中斗争为主要内容:在渣滓洞和白公馆,革命者为迎接解放、挫败敌人的垂死挣扎而进行了最后的决战,共产党人忠于革命、坚贞不屈、视死如归的革命精神和豪情壮志得到淋漓尽致地体现。如今《红岩》的故事已经过去了60多年,拨开历史的尘封,这些革命英雄的事迹已渐渐被人遗忘,有人甚至认为红岩精神已经过时,21世纪的今天已经不再需要信仰的力量。重庆红岩历史博物馆馆长厉华在四处走访、艰难搜集资料的基础上,对《红岩》故事的人物原型进行深入研究,形成了对红岩英烈们的独特认知,还原了红岩英雄战斗的种种细节及来龙去脉。

作者简介:厉华,曾任重庆红岩文化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重庆红岩革命历史博物馆党委书记、馆长。现任重庆红岩精神研究会常务副会长。《百家讲坛》主讲人。

沈安娜:卧底国民党中央13年,被称为“按住蒋介石脉搏的女人”

蒋介石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共产党搞工作,20% 靠军事,50% 靠情报宣传,30% 靠统一战线。在中共的情报战线上,有一位成功打入国民党内部多年的女同志,只要蒋介石开会,总能看见她在旁边做记录。她一直在国民党中央常委会担任速记员,卧底国民党中央长达13年之久,被称为“按住蒋介石脉搏的女人”。——她的名字叫沈安娜。

沈安娜

因为她的情报,蒋介石“清剿”红军的计划被一举击溃

19 岁时,沈安娜从浙江速记学校毕业,之后以优异的成绩被保送到浙江省政府担任速记工作。

到浙江省政府工作后,朱家骅非常喜欢她,因为她工作好,速记没有差错,人又长得漂亮,还不参加任何活动。

在浙江省政府工作期间,中共中央特科情报人员华明之与沈安娜相识相恋,之后结婚。在华明之的影响引导下,沈安娜开始为共产党搜集情报。

华明之

最先对他们实施领导的,是中共中央特科二科科长王学文,他以“舅舅”的身份与他们联系。

王学文在解放后一篇文章中这样回忆“沈安娜打响的第一炮”:“因为宣铁吾主要负责‘清剿’皖浙赣边区和浙南地区的红军游击队,沈安娜将宣铁吾的报告、国民党的计划,以及武器装备、公路碉堡的附件、图表等重要情报,用特殊药水写在信纸背面,然后正面写一般的家信。”

 

“舅舅”王学文
20 世纪30 年代, 蒋介石发动五次“围剿”, “清剿”皖浙赣红军。红军的武器装备、人员力量都非常弱小,沈安娜的情报使他们及时采取防御措施,分散和反包抄,非但在国民党“围剿”中没有被打掉,反而将宣铁吾击溃,把他的武器装备全部用于提升自己的战斗力。

因为她的情报,毛泽东作出建立农村根据地的战略决策

抗战全面爆发后,1938 年,沈安娜随朱家骅一起到了重庆。朱家骅那时已经是国民党中央党部秘书长,沈安娜要在中央党部工作,必须获得“特别党员”党证。朱家骅联络三名国民党中央委员联合推荐沈安娜,使她获得了特别党证。从此,沈安娜连续十年为中共传送情报资料。

朱家骅

沈安娜传送的情报资料究竟有什么价值呢?我们来看一下抗战初期的情况。

1937 年国共两党合作以后,蒋介石明确提出“一个大党,一个领袖,一个国家”的计划。蒋介石告诉共产党说,我把国民党的名字取消掉,你们也把共产党的名字取消掉,我们两个党合为一个党, 取什么名字你们说。

中共识别出蒋介石这种要“溶共”的阴谋,明确向蒋介石提出:两个党可以合作, 但是绝不能合并。

1939 年1 月,蒋介石在重庆约见王明、吴玉章时明确提出:“共产党不在国民党内发展不行,因为民众是国民党的,如果共产党在民众中发展,冲突是不可避免的;他党可以并存,但共产党不能够并存;如果不取消共产党,我死也不瞑目。”

中共最后明确回绝蒋介石:“不能够合并。”

1938 年9—11 月,中共中央在延安召开六届六中全会,会上明确提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主要的国共两党,必须同患难,共生死,力求进步,并经过长期的努力,才能打退日本帝国主义,否则不能。战争之后,这样长期同过患难、有了进步的两个党就能够造成继续合作的基础。”

沈安娜一家三口合影
会议再一次“恳切地责成所有中国共产党党员,以互助互让和同生死、共患难的精神,以尊重合作中各政党独立性的立场,以谦和、互敬互商的工作态度,去亲近国民党同志和一切抗日党派的同志”。(《中共扩大的六中全会政治决议案》1938 年11 月6 日)

中共的态度非常明确,国共两党合作,共产党可以服从国民党的领导,拥护蒋委员长抗战领袖的地位。

但是,蒋介石在中国共产党不愿意合为一个大党的前提下,于1939 年1 月21—30 日召开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除了部署第二期抗战的军事、政治、外交问题外,重点就是研究“如何与共产党作积极的斗争”,实际上是确立了“防共、限共、溶共、反共”的方针。

在这次会上秘密制定的《限制异党活动办法》规定:严密限制中共和一切进步的思想、言论和行动;在他们所认为“共产党活动最烈之地区”, 实行“联保连坐”,并在保甲组织中普遍建立“通讯网”,以从事监视和限制人民的活动。

在这次会议上,蒋介石一再强调,“绝不愿见领导革命之本党发生二重党籍之事实”,除制定《限制异党活动办法》,还制定了《共党问题处理办法》。

针对这一重要情报资料,沈安娜迅速用速记传递出去,交给丈夫华明之报送中共南方局,最后报送到延安。

所以,从二期抗战一开始,毛泽东就准确地作出判断,国民党的政策是“积极反共、 消极抗日”。相应地,他也给出对策,认为我军弱小不可投入,坚持将兵力分散到农村,建立农村根据地,打击日军。正因如此,中国共产党才能够迅速地发展根据地,借此打击日军,收复失地。而所依靠的政策依据,则出自于沈安娜提供的准确情报。

因为她的情报,共产党及时察觉出国民党要打内战的阴谋

抗战胜利后,沈安娜随国民党政府迁往南京。到南京后,国共两党面临着怎样合作的问题。

1946 年1 月,政治协商会议在重庆召开,会议达成了五项协议——《关于政府组织问题的协议》《和平建国纲领》《关于国民大会的协议》《关于宪章问题的协议》《关于军事问题的协议》。

这五项协议成为此次会议的最大成果,全国人民翘首以待,希望维护政治协商会议的成果,走政协路线。但是,在1946年3月召开的国民党六届二中全会上,政学系、黄埔系、CC 系、孔宋系四大政治力量又进行了博弈,全面推翻了政治协商会议的五项决议,由此构成了国共两党四平之战的开始。

1948 年4 月4 日国民党中央全会,沈安娜(右二)在做速记
在六届二中全会期间,蒋介石决定对共产党动手。他连续两次召开最高军事会议,制定了半年时间将八路军、新四军全部击溃的计划。

会议期间, 沈安娜把这些重要的战略情报资料记录下来,送到了延安。此时,中央对沈安娜的评价是迅速、准确,但也由此引来了一些麻烦。

身份即将泄露时,巧妙化解危机

国民党方面感到很奇怪:为什么我们的泄密速度这么快?我们还没有动作,共产党就在报纸舆论上制约我们,我们的行动完全在共产党的掌握之中,是谁把我们的军事机密情报泄露出去的?国民党元老张继公开指责蒋介石说:“老蒋,你身边就有共产党!”

蒋介石觉得这个问题不能小觑,于是命令秘书长吴铁城组成专案组查,看谁泄的密。吴铁城很为难:都是高官,怎么查,查谁?参加会议的72人全部被列入专案组审查范围,唯独沈安娜没有。

为什么?因为沈安娜掩护得很好。

沈安娜在国民党中央工作一直是两点一线:上班,回家带孩子、照顾丈夫,上班。再加上沈安娜在国民党中央人缘太好,无论是宋美龄、林森,还是于右任、宋子文,谁请她作速记她都帮忙,所以她的办公室里挂了很多国民党元老的字画,没人怀疑她会泄密。

就在国民党逐一排查到底是谁泄密的情况下,沈安娜把情况向丈夫华明之作了报告,华明之随后又向延安作了汇报。

中央一分析,觉得最后肯定会查到沈安娜头上。虽然相信沈安娜一定能自圆其说,但是在没有结果的情况下,最大的可能性是会将所有的秘书班子连锅端掉,这样一来,我们就失去了在国民党高层的速记情报人员。所以,中央下通知给华明之,要沈安娜迅速了结此案。

怎么迅速了结,我们不得其果。沈安娜在世的时候我不断采访她,她从来不跟我谈这件事,她只说一句话:终生纠结于此事。

一直到了2011年,有一次,我和沈安娜同在人民大会堂参加一个公务活动,两人去得都比较早,我把她用轮椅推到一个没人的地方,再次问她:“沈老,您一定要跟我讲,为什么您要终生纠结于此事?我作为一个博物馆馆长, 必须要了解真相。”

在我的一再追问下,沈安娜终于告诉了我实情。

她说,当时为了执行中央“迅速了结此案”的命令,她主动找了秘书长吴铁城,跟他说了这样一番话:“那天我在作记录的时候突然要上厕所,推门出去的时候发现《中央日报》驻会记者就在门口,我也没当回事儿。等我从厕所回来后,发现他人不在了。会不会是他在我上厕所期间,偷看了我的记录并把消息给捅出去的?”

吴铁城本来查案就查不下去,一听沈安娜这么说,就说:“完全有可能,这些记者经常乱播消息。”

成功脱身,回到党的怀抱

沈安娜一生中十几年在卧底做情报工作,1949年按中央的通知,迅速脱离了国民党机关,回到了共产党的怀抱。

当时,像沈安娜这样的中共情报人员共有1740名,他们很多人后来去了台湾,因为蔡孝乾的叛变,导致千余人被害,数百人失联或下落不明。这是一段被尘封了的历史。

后来,有关部门在北京西山为他们建立了“无名英雄纪念广场”。毛泽东还专为情报人员写下了“惊涛拍孤岛,碧波映天晓。虎穴藏忠魂,曙光迎来早”的诗句。

北京西山的“无名英雄纪念广场”
这些情报人员有的没有名字,有的即使有名字也不是真实的,除了能公开的以外,不能公开的人员身份至今没有公开。

本文摘选自“纵横讲堂”书系之《红岩革命历史研究专家解读:<红岩>背后的故事》, 中国文史出版社2018年12月版

中国文史出版社出品
感谢关注我社官微:中国文史出版社

更多资讯,欢迎洽询热线:010-81136602/6603/6605/6606;010-81136601 010-81136698 010-81136697

    特别声明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s://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