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产100亿包的泡面老师傅,要退休了 | 艾问人物

2018-12-27 08:19
北京

还剩不到一周时间,就要和2018年道声再见。对90后而言,2018无疑是充满告别与失去的一年:

单田芳的“且听下回分解”、臧天朔的一曲《朋友》、李咏的潇洒以及金庸的江湖、三浦美纪的樱桃小丸子……也许某些人、某些事终将会离去,但也有时间带不走的东西,比如某段记忆,再比如,某种味道。 

“康师傅”,一个比“老干妈”批量上市还早4年的方便面品牌,用26年时间成为国人最熟悉的味道,很长一段时间里,方便面只吃康师傅红烧牛肉面,康师傅就是方便面的代名词。 

魏应州,这个味道的创始人,在方便面的世界之外,他还开发了茶味饮料、“3+2饼干”,创办乐购卖场,就连小孩子最爱的德克士炸鸡也是出自“康师傅”控股。

但低调的魏应州一直被媒体称作“隐形人”。在2018年的尾声,这位“隐形人”现身,却是宣布了自己即将退休的消息。

12月20日,“康师傅”控股发布公告,创始人魏应州准备交班:魏应州将于明年1月1日辞任“康师傅”控股董事会执行董事兼董事会主席职务;委任魏宏名先生接任“康师傅”控股董事会主席,并兼任薪酬与提名委员会成员;委任魏宏丞先生担任“康师傅”控股董事会执行董事。

这意味着,魏应州的第二代正式接过了父辈手中的交接棒。正如四十年前,魏应州从父亲手中接过那座小油坊一样。

魏应州的早餐桌上只有泡面

1958年,魏应州的父亲魏德和在台湾彰化的村子里办了一个小油坊,起名“鼎新”。油坊虽小,但父亲兢兢业业,苦心经营20年之久。魏德和去世后,油坊由魏应州和三个弟弟接管,四兄弟将原来的“鼎新”更名为“顶新”,也就是今日我们所熟知的顶新国际集团的前身。

魏应州是四兄弟里的老大,负责统筹规划;老四魏应行则思路活泛,开创力十足。当时,在家乡台湾的油坊生意不顺,魏应州决定到大陆投资,老四自然成了先锋,一同带过来的,还有家族的老本行——油坊,食用油成为魏家兄弟在大陆的首个投资对象。

许多80后或许还记得上世纪中央电视台播出的一则广告,“用顶好清香油,顶有面子”。这是当年魏应州兄弟在大陆投资生产的精炼食用油“顶好清香油”的广告语。然而,按照当时大陆的消费水平,远远没有达到“要面子”的程度,因此魏家的生意并不好做。魏应行带来的1.5亿元新台币(当时约合3300万人民币)几乎也全部赔光。

后来,他们又尝试在北京、济南、秦皇岛、通辽等地相继开办过4家合资企业,生产过蓖麻油、蛋卷酥等产品,但生意始终未见起色。

山穷水复,终遇柳暗花明。

就在魏应行准备打道回府的列车上,因吃不惯列车车餐,他打开从台湾带来的方便面,没成想引发众人围观,列车上的乘客都问他哪里能买到,此时魏应行隐隐感到大陆方便面市场的广阔,但苦于之前做香油生意,几乎赔上全部家当。最后老大魏应州决定回乡借钱。 

1992年,魏氏兄弟重回台湾,四处筹钱,终于筹得800万美元,同年8月,便在天津成立顶益国际食品有限公司,生产方便面。魏应州给自己的方便面取了“康师傅”的名字,“康”即健康的寓意,而“师傅”二字则是为了更贴合大陆本土市场,在90年代的北京,人们喜欢互称师傅,显得既尊敬又亲切。

对魏应州来说,投资800万美元建厂无疑是背水一战,如若失败,不仅负债累累,更会令魏家声誉扫地。

随着泡面量产成功,魏应州在天津唯一的高档酒店召开经销商订货大会,试吃后经销商个个赞不绝口,订单也在两个月后如雪片般飞来。这时魏应州已不再担心负债累累的问题,转而担心供不应求。限于当时有限的资金,工厂只有一条生产线,月产十几万包,不要说全国市场,就连天津本土市场,魏应州也无法满足。

然而,魏应州坚持只留20%的产品在天津地区贩售,其余80%一定要运送到全国铺货,以便打开“康师傅”在全国的知名度。

除了数量分配,魏应州亲抓产品质量。连续几年,魏应州每天的早餐只吃“康师傅”方便面,他要求员工每天一大早将所有生产线上的样品,都送到他的办公桌上,然后细细抽样品尝,如果发现问题,立即要求停产改进。 

1994年,“康师傅”相继在广州、杭州、武汉、重庆、西安、沈阳等地设立生产基地,日产量很快突破了2500万包。与此同时,泡面销售量也节节攀升,“康师傅”逐渐成为中国方便面的代名词。 

一场消耗40亿根火腿肠的战役

上世纪90年代初的中国消费市场,还是一片巨大的蓝海,而投身这片蓝海的,远远不止魏应州一人,还有当时台湾食品业和流通业老大——“统一”,1993年,“统一”也开始在大陆生产方便面。 

作为台湾食品和流通的行业老大,“统一”创始人高清愿雄心勃勃,宣称要在15年后达到1200亿美元的营业额,成为全球最大的食品集团。但奈何出师不利,“统一”试图以台湾人喜欢的鲜虾面赢得大陆市场,与“康师傅”的红烧牛肉面相比,明显败下阵来。

而“康师傅”在1995年起,便不再满足单一的方便面市场,进军糕饼和饮品。糕饼、饮料与方便面一起构成了集团的三大支柱,同年“康师傅”在香港联合交易所上市。1996年,顶新集团并购德克士,开始涉及餐饮连锁行业;1997年,顶新国际集团在上海成立乐购超市,短短几年,就在全国10个城市拥有了26家店面。

在快消行业,经营模式和销售渠道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魏应州不仅努力拓展产业,更在业界首创“通路精耕”理念,提出渠道下沉,在一定程度上引领了中国快消品行业经营模式的发展。 

所谓“通路精耕”就是指对通路客户(包括终端客户、批发客户、经销商)的过程管理,是一套销售渠道操作系统,目的是通过一系列专业的、模式化的管理,达到对通路客户的全面掌控,使得产品能够在通路全覆盖。

在“通路精耕”实施以后,魏应州大量招募刚毕业的学生和一批有经验的专业管理人员,保证充足的人力。人来了,但如何稳定员工又成难题。马云曾经总结过员工离职的原因,归结有二:其一,钱没给到位;其二,心受委屈了。 

而魏应州利用非常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流程,保证人员奖惩得当,同时也让员工看到了与企业一同成长的光明未来。加上“康师傅”既有的专业销售和市场管理经验,使得公司员工对公司、施行战略的认同度都非常高。 

当时有一种说法流传甚广,“康师傅”能在两周之内完成新产品在全国范围内从城市到乡镇夫妻店的分销,这意味着“康师傅”在与“统一”的竞争中具备更强的渠道优势。 

2013年,“康师傅”又与“统一”进行了一场方便面大战,只不过这场战争消耗的不是弹药,而是火腿肠,“统一”董事长罗智先曾透露,两家公司共消耗掉40亿根火腿肠,用在消费者购买方便面时的附赠品。 

在市场和竞争对手的刺激下,“康师傅”先后在全国13个城市建立了114条方便面生产线,日产方便面达2.5亿包,年销售方便面65亿包,平均每个中国人一年要吃掉5包,市场占有率47%,魏应州成了真正的“中国面王”。

妻子与女儿不能插手公司事业

“康师傅”品牌在市场已然风生水起:2008 年起,“康师傅”控股连续多年入选福布斯亚洲亚太最佳上市公司50强,但魏应州本人却始终拒绝江湖留名。仍旧保持着每早七点上班的习惯,多数时候晚上十二点还未离开办公室。

然而,行事作风低调并不是魏应州的特色,魏家兄弟四人都信奉谦虚做人的理念,但四人也都各有所长:老大魏应州,更擅长生产管理,决策果断,个性沉稳;老二魏应交,精于采购与成本控制;老三魏应充,以人事、财务管理见长;老四魏应行,开创力十足,是最早到大陆创办制油厂、提出生产方便面的人。

在顶新成长的过程中,一般是由老四率先打开局面,再由哥哥们接手管理,进一步扩大经营规模。在魏应州的统筹之下,魏应交经营市场行销,魏应充掌握财务管理,兄弟四人相互配合,一步步建构起整个顶新国际集团的商业版图。 

在良好家风的影响下,魏应州的两个儿子也按部就班地准备接过父辈手中的接力棒。作为魏应州的长子,今年41岁的魏宏名,手握英国伦敦大学国王学院学士学位,英国布奈尔大学硕士学位,以及美国斯坦福大学硕士学位。 

弟弟魏宏丞,也就是魏应州的三儿子,本科毕业于伦敦帝国学院,并获得日本早稻田大学硕士学位、哈佛商学院MBA工商管理硕士学位。
两个儿子早在十多年前就进入集团,熟悉环境。大儿子魏宏名在2006年加入“康师傅”,至今已有12年;三儿子魏宏丞则在2007年加入,并在2015年2月,开始担任“康师傅”控股董事,期间促成了集团与星巴克、迪士尼等国际级战略伙伴的合作,推动了集团快销品市场研究系统TMRS的规划。 

为了家族企业的世代交替与后续发展,魏应州的良苦用心可见一斑。

其实早在台湾,兄弟四人就商定由魏家老大,也是现任顶益控股公司董事长魏应州,出任顶新国际集团总裁一职,成为集团内的最高决策者。此外,魏家兄弟还定下了不准妻子插手管事的家庭约定,甚至连女儿日后也不得接手公司事务。 

这些家规听起来似乎有些强硬,甚至不符合当代社会之标准,但这也恰恰反映了魏应州性格的另一面——在集团内部,魏应州一贯以极权军事的领导风格著称。

当年的魏应州带着五万大军“冲杀”市场,手下将领“阵亡”的不在少数。有这样的鹰派领导,员工自然也不敢懈怠,工作氛围紧张而充满挑战。

尽管面临消费者需求升级、品牌自动下沉等行业危机,今年已经65岁的魏应州仍旧亲自带兵上阵。截至今年11月,“康师傅”三季度财报显示,前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498.58亿元,同比增长3.32%;净利润28.61亿元,同比增长47.58%。

如今,“康师傅”年营业额超过600亿,中国家庭渗透率达82.6%,覆盖9亿消费者。无论是魏应州的鹰派作风,或是做人的谨慎低调,亦或是兄弟合力,每一环都指向着同一目标:顶新集团会穿越市场的春夏秋冬,要随着时间增长而愈发枝繁叶茂。

    特别声明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s://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