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勇之侠,孟晚舟 | 艾问人物

2018-12-26 13:25
北京

“人间自有真情在,当自己遇到危难的时候,才知道曾经被这么多的陌生人关爱着。

保释的那天,在法庭等着办手续,律师跟我聊天说,有不少陌生人打电话到律师事务所,说愿意用自己的财产为我担保,即使他们根本不认识我,甚至他们不知道我,但是他们知道华为,他们认可华为,所以他们也愿意相信我。

我的律师说,他从业四十几年,还从来没见过,这样愿意为陌生人担保的事。”

以上内容摘自孟晚舟的日记,写于2018年12月19日。​

镣铐下的倔强与微笑

孟晚舟获得保释,是在加拿大当地时间12月11日的下午,距离在机场被加方扣留过去了整整11天。

11天里,她受到几近重型犯的待遇:从机场到拘留所的路上,被戴上了手铐;去医院治疗高血压以及回拘留所的路上,戴着手铐;从拘留所到法庭,以及庭审结束后去矫正中心的路上,不仅戴着手铐,还戴上了脚镣。

就连听证会,也被安排在法院警戒等级最高的20厅进行。听证会进行了3天,结局是变相“半软禁”:必须佩带装有GPS芯片的电子镣铐,24小时有专人监视,晚上11点至早上6点必须在家,活动范围仅限于温哥华市、列治文市以及温哥华北岸的部分区域。 

这是孟晚舟的选择。为了争取获得保释,她主动向法庭证明自己不会“潜逃”,证明方式是自掏腰包请两家加拿大企业为她全方位量身定制监控方案,随身监控人员有权在发生“冲突”时直接实施逮捕。

走出法院的那一天,孟晚舟换下了每次上庭时都会穿的绿色套装,红色羽绒外套似乎能显得她更精神些。

法庭外面,有华人群众举着国旗或是标语“孟晚舟支援会”、“FREE MS.MENG”,外媒也争相提出问题,不至于太犀利,但孟晚舟没做出回答。她只是转身悄悄地抹掉了眼泪,又温柔地笑着,在律师的保护下上了车。

这一滴遮掩的泪水令人格外动容,在面对无理拘禁与刁难时,孟晚舟从未歇斯底里、挑拨民众情绪,她没有退缩、没有服软,始终从容自信、淡定自如。而这次并不是孟晚舟第一次选择迎难而上,回首她在华为的25年,很多故事也值得讲述。​

CFO背后的坚持与奋斗

任正非曾说,“社会阅历的第一条是对人要有认识,打杂的经历有助于积累这些经验。”

作为长女的孟晚舟不愿安逸一生,而是选择在1993年大学毕业后进入父亲的公司,从最基层做起。“我是华为早年仅有的三个秘书之一”,回忆起那时的工作,孟晚舟笑着说,“公司的总机是一个有着密密麻麻键盘的平板,足足有一张办公桌那么大。每当电话进来,红红绿绿的信号灯就会不停闪烁,手忙脚乱的我不知道曾经转错过多少电话。”

那时孟晚舟不过21岁,因为曾在16岁时将名字改为随母姓,孟晚舟并不姓任,在华为鲜有人知她与任正非的关系,更没有特殊的照顾,她日复一日忙碌在琐碎的秘书事务中。如此高强度繁琐的工作练就了她的细心与缜密,也为未来从事财务工作铺垫了基础。 

1997年,孟晚舟继续研读学业,在华中理工大学拿到了会计硕士学位,重新回到华为,进入财务部门做最底层的财务人员。之后,孟晚舟像普通员工一般晋职升级,历任公司国际会计部总监、华为香港公司首席财务官、账务管理部总裁、销售融资与资金管理部总裁等。

2003年,孟晚舟负责建立全球统一的华为财务组织,这一系列的改革包括组织架构、业务流程、财务制度和IT平台,使得全球的财务组织以更高的效率和更低的成本运作。之后的六年,她主导建立了华为的五个账务共享中心,覆盖和支撑全球的会计核算工作,并推动华为全球集中支付中心在深圳落成。 

2011年,时任CFO梁华卸任,在华为财务工作了18年的孟晚舟接任了CFO,并入局董事会。孟晚舟终于从幕后走向了台前,她继续大力推进华为财务系统的改革,启动IFS(集成财务转型)项目,培养出数千名财务总监,将规范的财务流程带入到华为的整个运营当中。

华为的员工称孟晚舟为“铁娘子”,她工作雷厉风行,在财务方面的管理能力让很多男士们都望尘莫及。任正非也骄傲地说,“华为成功的核心点就是财务体系和人力资源体系。”

而孟晚舟本人,也因其卓越的贡献入选福布斯发布“2017中国最杰出商界女性排行榜”,位列第八。实现这一切,孟晚舟足足用了25年,也许任正非的一句话就可以让她早早坐上今天的位置。但孟晚舟没有选择依附父辈的力量,而是从最基层做起,靠自己脚踏实地、一步步闯出了一番天地。 ​

灾难面前的勇气与真情

2011年,日本福岛发生9.0级大地震,造成严重核泄露。 

在大批国际电信设备供应商迅速撤离日本之际,华为的工程师却穿着防护服,开进福岛去抢修设备。一周后,刚结束华为IFS变革讨论会议的孟晚舟搭机去了日本。据报道,当时福岛的情况还极其不稳定,从香港飞往当地的航班上一共仅两名乘客,孟晚舟就是其中之一。

来不及过多担忧自己的人身安全,她一落地就急忙开始工作,到日本代表处去跟大家开会,讨论灾后重建的工作安排。

抢修工作紧锣密鼓地展开,虽然不少环节在协作上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障碍,但孟晚舟带领的华为团队在很短的时间内有效地进行了灾后重建,积累了非常宝贵的经验。几年之后的尼泊尔地震,华为的危机预案已经完全能够及时和充分地支撑着灾后重建工作。

华为技术工程师在尼泊尔首都加德满都Ncell中心机房抢修通讯网络

对于那段经历,低调的孟晚舟很少谈起,她将其视为自己份内一次普通的任务,并不愿多加渲染,只有一次在清华大学的演讲中提到过,“第一次在代表处开会遇到余震,大家都脸色刹变,到后面就习以为常了,专心于手头的工作。很多华为的工程师都在一线,他们穿着防护服,走向福岛去抢修通信设备。” 

这份对工作的责任与使命感支撑着孟晚舟孤身前往灾区,支撑着华为的员工顺利完成任务,日本人民记住了这家伟大的中国公司。 

7年后,当孟晚舟在加拿大遭受不公正的待遇时,日本一位普通市民写信到华为日本代表处大手町办公室,实名声援孟晚舟。

“虽然我只看到日本国内的报道,并不知晓详情,但一想到您本人以及家人度过了多么难受的一段时间,以及今后还将承受怎样的痛苦,我觉得我不能保持沉默,必须要进行声援。”

2011年东日本大地震时,其他公司都在撤退、逃离,只有华为,在危险还没有消除的情况下,毅然进入灾区,抓紧抢修被地震损坏的通信设施。

“对华为这样一个能在那样困难的情况下为我们伸出援手的公司,无论有什么理由,这种不采取任何措施就直接动用国家力量单方面进行排除的做法,是背离做人常理的,让人感到非常悲哀、难受。作为一个日本人我感到羞愧。” 

这位日本市民在信中提到的“直接动用国家力量单方面进行排除的做法”,指的是不久前日本以“国家安全”为由,把华为排除在5G市场之外。 

开篇的那则日记,就是孟晚舟在看到这封信之后所写下的。 

她在日记中还写道,“这次经历,我很少提起,也没什么可自豪的,只是我的份内工作而己。好人终有好报,没想到,八年之后,这份回报以一个普通日本人的来信展现在我面前,让我的心里充满了无比的自豪与宽慰。自豪,是因为在那份不确定下,我踏上了去日本的航班,勇敢,不是因为不害怕,而是心中坚守的信念;宽慰,是因为上苍始终能看到我们的努力,也从不忽略我们付出的努力。”

END.

    特别声明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s://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