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帝王生不逢时、逝无专陵、死不安寝

2018-12-22 12:03
上海

2017年,昌平区官方曾报道一座明代帝陵被盗。明代帝王自成祖朱棣迁都北京共计15位。除了惠帝朱允炆下落不明、景帝朱祁钰葬于北京西郊金山外,其余13帝均葬于北京昌平区天寿山统称十三陵。

十三陵以成祖长陵为中心向左右排列,壮远辽阔为举世闻名的世界文化遗产,也是全世界保存最为完整的帝王陵群。前人之杰作,我辈之骄傲。

明十三陵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帝王什么都不缺,就缺一个不死之身。

尽管皇帝被长呼“万岁”,但是时间对任何人都是公平的。古代帝王之中信奉长生不老之术的大有人在。前有始皇帝派人以求不死之药,后有嘉靖亲自上阵打禅炼丹。但终没用,只不过一场自我安慰,眼看身死一场空。所以帝王就把自己生前所用为自己陪葬,这便是“事死如事生”。除了陪葬古玩珍宝之外,在奴隶制社会还有殉人行为,而且对待所殉之人手段异常残忍——活埋、缢死等等。

秦公一号大墓发掘

墓中共见殉人168位,是发现的自西周以来殉人最多的墓葬,除了揽天下之美物来陪葬外,历代帝王也非常注重陵墓的修建。有些陵墓在皇帝生前就开始修建待到皇帝死后还在建,工期多达数十年甚至百余年。所以我们看秦始皇陵、明成祖朱棣的长陵规模之大、雄伟壮阔,让我们不寒而栗,这便是帝王威严。

明十三陵神道

历史上除了个别昏王庸君之外,几乎很多帝王的陵墓均有皇家的气派,但存在这样一位君王,治国之勤奋可追先祖但却悲哀了一生,这便是被盗帝陵——思陵的主人之一崇祯皇帝。

明崇祯皇帝朱由检

作为明朝最后一位皇帝,崇祯自登场便面对摇摇欲坠的江山,外有后金的强势进攻,内有李自成为代表的农民起义,朝中祸国殃民的宦官、佞臣党羽当道,再加以崇祯以来旱灾连连、瘟疫频频,这简直很考验崇祯皇帝的抗压能力。这样的情况下,崇祯没有就此放弃,兢兢业业除阉党、灭佞臣,力图扶大厦之将倾,但是最终明朝气数已尽,他最后在李自成挥兵入京之时与其皇后双双自缢。

思陵

崇祯有一贵妃为田氏,早年因忧郁而亡被葬于明代皇家坟园,崇祯自缢后李自成把崇祯与皇后周氏合葬于贵妃田氏之墓,升墓为陵,曰“思陵”。

虽名为陵,思陵却远没有明代其他帝陵那样的威严和气派而且明清时期后宫等级繁多,皇后贵为一国之母能与皇帝合葬,而妃及以下一般情况下葬于帝陵周围谓之“陪陵”或者单独葬于他处,如思陵这般三者同葬实不多见。一代帝王,生时国无泰、民不安,死时无威严陵寝相伴纵不是明代后人,见此也难掩涕泪……

崇祯虽为亡国之君,但是自清至今历史研究者常言,“明不亡于崇祯”也许这是对崇祯皇帝最大的安慰……

生不逢时的崇祯皇帝,尽管有种种不想让大明王朝断送自己之手的理由,但是所谓“时也,势也”,一代帝王最终身随国亡,葬于天寿山,墓称“思陵”。

“思陵”虽是在贵妃田氏墓的基础上升了等级,但作为帝陵,该有的配置也应该齐全,而且在陵前有一组神秘的装备——五供。五供即五件器物,中间为一鼎式炉,两边各为一只烛台和花瓶(亦有言花觚者)。

通过这张图我们可以看到,思陵前面确实有五个石质五供。对于五供的研究,目前学术界比较多地认为它们是由于佛教传入中国之后,被用来供奉佛的,唐宋元时期也用于放于墓葬之中作为祭祀之物。然而五供的出现并非一朝一夕,而且一经出现就用于供奉佛,似乎略为牵强。

那么接下来让我们一起穿梭于中国数千年历史,揭开五供的神秘面纱,了解它的前世今生。

我们都知道,自人类出现以来,处于原始社会时期,由于对大自然的恐惧,使人类当时多奉鬼神,哪怕到了商周之际,也遵循“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的原则,把祭祀摆在第一位。夏商周属于青铜时代,青铜的制作代表了当时最高的技术水平,所以祭祀所用多为青铜器,常被所知的便是青铜鼎、青铜豆等,这个时候的青铜器种类很多。然而事死如事生的古代,青铜器也常被陪葬于高等级墓中,如妇好墓,仅青铜器就发掘出468件。这是奴隶制社会时期的祭祀制度,当时处于一个程序复杂但有序进行的时期。

战汉时期,青铜时代结束,陶器在商周的基础上大力发展,虽有漆器独当一面,既实用又尊贵,但是漆器终究没有在战汉时期乃至在以后的社会中成为一个有分量感的礼器,它的陪葬多是为了显示逝者的高等级。

漆绘云纹匕 马王堆汉墓出土 西汉

湖南省博物馆藏

战国时期,虽然在高等级墓葬中发现有青铜礼器的随葬,但是在战国中晚期,陶制礼器已经开始与青铜礼器并用于封君和贵族大墓之中,陶制礼器的作用越来越大。这一时期的陶制礼器的组合,一般多为鼎、豆、壶,这也为战汉时期陪葬礼器的基本组合!这类的墓葬比如河北中山国陵墓以及以洛阳为中心的三晋两周地区。

西汉时,陪葬礼器鼎、豆、壶的基本组合开始发生变化。因为这个时期的豆多以长柄的灯的形制出现,也叫烛豆。鼎、壶依然存在。

铜浅腹圆盘豆 战国  

湖北省博物馆藏

豆形铜灯 战国

湖北省博物馆藏

鼎的形制历经数千年,整体没多大变化,深腹加三足为其基本造型。只不过经历了礼制繁缛的奴隶制社会,鼎的功能不再赋予多重功能于一身了,它的功能就单一地归到祭祀性上。

多数人印象中的壶就是那种带执手,分大口小口的器物。其实不然,壶的形制非常多,咱们现在看到的瓶子就是壶的形制之一。

茶叶末釉"酒国长春"四系壶 金代

观复博物馆藏

经过以上分析,对于五供的前世今生,你清楚了吗?东汉,佛教传入中国,但无论帝王多么推崇,佛教的群众基础还是相当薄弱的,而且大家并不会准备好了这些供器来专等佛教的传来。肯定是先有供器,而后待佛教传入中国之后才应用于佛教。

唐宋元之后,五供的祭祀对象便扩大化了,不仅可以应用于逝者,也多用以供奉佛。尤其在清朝,清朝统治者对佛教的信奉,使得五供的材质比较丰富。

景泰蓝五供 清乾隆

观复博物馆藏

就目前的考古发现而言,历朝发现鼎、豆灯、瓶三者专业作为供器的为发现于福建省泉州市鲤城区的一座元代墓,墓中鼎、豆灯、瓶并列陈设。此时为三供。

三供 元代

福建泉州出土

到了明代,在朱元璋的孝陵里面发现了瓷质的五供。

孝陵白釉五供 明代

明孝陵博物馆藏

类似于崇祯皇帝的思陵前面的石质五供,成组出现,目前所知始于明成祖朱棣的长陵。位于安徽凤阳县的明皇陵前的五供乃为后来放置。

长陵五供 明代

朱元璋的孝陵为宋代帝陵向明代帝陵的形制过渡阶段,自朱棣迁都北京之后,其长陵的修建多沿袭孝陵,但局部有一些变化,此后明朝历代帝王陵皆以长陵形制为范。所以我们可以看到长陵之后的帝陵前面有石质五供出现。这个时候五供不仅仅是一种祭祀的象征,更多的是等级的代表。

除了帝王可以享用陵前陈设五供的配置,在潞[lù]简王朱翊镠[liú]的墓前也发现了石质五供。

五供潞简王墓 明代

朱翊镠与万历皇帝同母,俩人亲兄弟。他的墓前陈设五供,这也符合文献记载说,朱翊镠生前很受母亲和万历皇帝的喜爱。

但是我们可以对比一下,长陵的五供是放在石质案上的,而朱翊镠墓前五供则是分开摆放的,所以虽然都有五供,但有无石案另有深意。

我们可以看到万历皇帝的定陵前的五供是放于石案上的。朱翊镠的地位肯定没有万历皇帝高,所以在等级设置上也会有所凸显的,朱翊镠的五供单独摆放于地上。所以五供是否放于石案上是有等级之分的。

我们可以看到思陵前的五供,竟然与潞简王朱翊镠墓前的放置情况一样,孤零零的分开摆放!所以思陵的等级并不像之前的明帝陵那样至高无上。

一代帝王,崇祯去世之后的礼遇实在难配得起“皇帝”二字。然而就是这样的象征对崇祯帝祭祀的五供,在去年,其中一对烛台不翼而飞。更为糟糕的是,这对烛台在被盗后近一年才被发现。

被盗后的思陵五供现状

这便是崇祯皇帝生前与死后的悲哀:生不逢时、逝无专陵、思陵被盗、死不安寝。

作者:观复静思

观复文物摄影:观复胡胡

观复博物馆(北京馆)参观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大山子张万坟金南路18号

上海观复博物馆参观地址:上海市浦东新区陆家嘴银城中路501号上海中心大厦37层

更多观复博物馆的故事请关注微信公众号:观复博物馆

    特别声明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s://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