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西湖不能是维多利亚港?

2018-12-20 20:54
未知

文︱刘德科

1st 让山的背景永远都是蓝天

「天下西湖三十六。」在充满捉弄意味的历史长河中,有的西湖已经消失殆尽,有的西湖已经完全不复古人诗词中的丰姿绰约,为什么杭州西湖的美却能如此经得起时间的考验?难道仅仅只是因为自然造化的眷顾和历史积淀的浸润?

通常我们很少仔细去想过这个问题。那么,姑且先让我们一起来做一个不负责任的想象——

当我们站在湖滨眺望宝石山时,我们看见了许多建筑物的顶部从宝石山顶上冒了出来,古朴挺拔的保俶塔甚至已经淹没在高耸的建筑群之中;除了北面的宝石山,南面的吴山顶上倘若也布满了现代化的高楼大厦。

如此一来,杭州西湖还能最美吗?如此恶心的假设,并没有成为现实。这与杭州市政府以及规划管理部门在过去二十多年中的积极作为是分不开的。

作为西湖景观空间规划的主要设计者,潘杭有着更为真切的感慨。「现在我们看着宝石山和吴山以及它们背后的那一整片蓝天,会觉得这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但是,这么一片理所当然的蓝天,来得可不容易啊。」

潘杭是杭州市城市规划设计院新技术研究所所长,他说在上世纪 90 年代之前,并不需要担心建筑物会出现在西湖山体的背景之中,因为当时杭州的建筑高度一般都在十几米到三十几米。

但是上世纪 90 年代之后,随着城市建设的大规模展开和房地产业的逐渐兴起,建造高层建筑的呼声越来越高,问题就出来了。更值得警惕的是,还有不少建设单位要求自己的建筑能在山峦后面看到西湖。

当时杭州市政府要是没有及时遏制这些「冲高」的欲望,我们的宝石山和吴山背后或许早就长满了建筑物。

比如有一天早晨,时任杭州市规划局局长朱国海在一公园散步时,突然发现宝石山山顶隐约露出了在建浙江世贸中心的脚手架。按照规划设计,浙江世贸中心建成后是不能冒出宝石山山脊线的。一经调查,原来是因为建设单位正计划着再追加两层。现在的宝石山之所以能够严严实实地挡住世贸中心,是因为当时追加的两层被及时勒令停建了。

「西湖之美,不仅在于水,更在于有山作为背景。高层建筑一旦从构成西湖自然景观特征的山体后部冒出来,就很难说是什么秀丽的风景了。山的背景就应该是蓝天。」潘杭说,但如果简单地用不造高层的方法来实现这一点,那么对土地利用的损失太大。 

于是,就产生了杭州城市空间的定量研究,它既保证山的背景是蓝天,也能有序地建造高层建筑。

2nd 西湖东岸天际线该怎么建 

「三面云山一面城」,说的是杭州西湖最为难能可贵的特征。「三面云山」背后的建筑已经被成功地控制在山脊线以下,那么「一面城」的建筑群该怎么控制呢?

从上世纪 80 年代初开始,各界专家学者对于这个问题的不同意见就一直处于相持状态。

当时有的建筑设计专家认为,西湖东岸的城市建筑群不是一个该怎么控制的问题,而是根本没有必要控制,因为建筑作为艺术作品在审美层面上具有「无所不能」的作用,它完全能够构建出令人愉悦的城市形象。比如,可以把杭州的湖岸线打造成香港的维多利亚湾,应该建造一批内地版的中银大厦、汇丰大厦等等摩天高楼。

有的园林专家认为,西湖东岸不适合建造任何高层建筑,已经建造的高层建筑最好拆除,由于低层建筑处于树冠的掩映下,这样在苏堤上眺望过来就看不到任何建筑。

但是又有规划专家提出,这种做法既不太现实,又无法让人感受到自然风景另一边生机勃勃的城市。乘过邮轮的人都有一种体验,当海上没有任何东西时,并不能感到空间的广阔无垠,反而会显得乏味;只有当海平面上冒出船只或远方出现岛屿时,才使人感到了海面的广阔和生机。

那么,国内外其他城市是怎么做的呢?通过分区定高的办法来控制建筑高度,是国内外城市规划比较普遍采用的。比如北京故宫周围地区以及美国的波士顿、旧金山和日本京都的高度确定,都是如此。

但这种方法也有缺陷——如果仅仅控制高度,又有可能导致滋生出一些大体量的建筑物,墩实地挤在湖岸线上,最终只能破坏了西湖山水玲珑柔美的气质。

杭州市城市规划设计院新技术研究所所长潘杭说,当时杭州的城市空间设计主要面临着相互矛盾的三个现实——

1.  西湖风景区与城区穿插,城区的建筑必然影响到风景区;

2.  西湖东面城市,特别是临湖较近的地区已经存在着未经组织的高层建筑; 

3.  随着城市用地的高度紧张,要求提高建筑层次的呼声日益高涨。

怎么样把这一系列对立的因素统一到一个合理且和谐的城市空间系统中去,正是「空域规划」需要解决的问题。

3rd 用透视方法设计城市空间

所谓「空域规划」并非航空线路的规划,而是指从城市设计的角度对城市空域的虚体和实体进行合理的空间配置。 

早在上世纪 90 年代初,在杭州市规划局的布置下,杭州市城市规划设计院就完成了一份《杭州空域规划研究》,并利用它的理论和方法,对当时杭州上百个地块进行了规划设计操作。

对西湖景观空间进行规划设计,是此项工作的核心内容。作为杭州空域规划研究项目负责人,当时潘杭提出了用透视的方法来设计城市空间,同时创造了「空间视觉量评价体系」这样一个全新的衡量标准来控制建筑高度。

「人们习惯用建筑的绝对尺度来衡量它对环境的影响,这对城市空间来说是极为有害的。」为什么这么说呢?潘杭解释道,我们是通过一片开阔的、毫无遮挡的湖面空间来观赏杭州的城市中心地区。因此,宝石山和吴山所夹的这个空间就像一个舞台,让城市建筑去表现自己。

但是这个舞台的台口小,台里大,小个子堵在台口,也可以挡住台里的大个子,这就是透视的效果。

对于台口的小个子和台里的大个子来说,它们的「视觉量」是一样的。也就是说,湖岸线上的一幢多层建筑和远处钱江新城几幢高层建筑的「视觉量」,完全有可能是一样的。这就是为什么要在临湖地段边严格限制建筑高度和体量的关键原因。

有了「视觉量」这个衡量标准之后,潘杭就顺理成章地提出了一个设计原则:即城市建筑群的「视觉量」不宜超过整个透视图中两侧山体(即宝石山和吴山)的「视觉量」。这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高层建筑在视觉倾压两侧山体,尽可能地保护自然风景。

基于这个设计原则,可以在城区东部离湖岸较近的地段,有序地安排几组在西湖里可见的高层建筑群。当然,这几组高层建筑群不能紧紧挨在一起,而是应该错落有致地分布。

同时,潘杭还提出在宝石山和吴山山脚各设一条风景与城市的过渡带,在过渡带里建筑高度应该控制在树冠的透视高度之下。在过渡带以外建筑可以适当冒出树冠,以逐渐增强城市感。

不符合这些原则的建筑,它所产生的负面影响就会比较明显。当我们站在苏堤或湖心亭向东观赏时,城市就会显得很杂乱。

另外一个容易被忽略的问题是,如果钱塘江南岸的建筑到达一定高度,也有可能对西湖景观产生威胁。潘杭分析道,在能见度较好的情况下,30 公里以内的建筑物都是在视野范围内的。西湖与钱塘江南岸的直线距离不到十公里,一旦有超高层建筑的透视高度超过西湖南线山体的高度,那将会造成十分严重的结局。

    特别声明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s://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