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复猫钻进古画说文化之《妆靓仕女图》

2018-12-15 19:43
上海

《妆靓仕女图》 宋代 苏汉臣
现藏波士顿博物馆

苏汉臣是宋代著名的宫廷画家,擅长人物画。这幅《妆靓仕女图》从构图到人物特征都体现出了宋代的风范。画中正在梳妆的仕女似乎正认真观察自己的妆容,姣好的面容通过镜像展示出来:娴静淡然、若有所思。镜中像延伸了画面的深度,使得仕女的侧影成为了整幅画面的中心。镜子是仕女前方的空间,而镜像则让她身后的空间更为开朗。

时至宋代,仕女已不再追求“富态”的丰韵,而转为了眉清目秀的瘦弱形象。

观复猫云朵朵“饰演”画中仕女

▍钗

画中仕女发饰多样,其中一枝发钗必不可少。在古代“钗”写作“叉”,作为女性首饰,由两股合成。在中国历史上,钗是古代首饰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的材质各异,从木质骨质到金银质地都有存世。钗的形式和种类变化多样,这主要取决于两股弯折之处。弯折出的装饰有花卉、龙凤、鸟兽等等纹样,工艺上则有雕刻、镂花、镶嵌等方式方法。不同的装饰和工艺相互组合就能碰撞出不同的风格。

银鎏金桥梁式花卉纹九股钗 宋代

观复博物馆藏

镂空花头卷草花卉纹筒式大金发簪  北宋

上海观复博物馆藏

说起来发钗的插戴有很多种方法,可横插竖插斜插甚至自下而上倒插。佩戴起来数量也不尽相同,一般来讲左右各一支或视发髻式样而变化,最多的戴法是两鬓各六支总共十二支。而朵朵在画中佩戴的这支银鎏金钗,钗头的花卉装饰分为了九股围成拱桥形状。

▍越窑青釉

越窑这个叫法的最初记录是这句“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出自唐代陆龟蒙的《秘色越器》诗。越窑青瓷在唐代同邢窑白瓷齐名,开创了“南青北白”的局面。唐至北宋时期的秘色瓷代表了越窑瓷器的最高水平。

越窑青釉锥花双凤纹海棠形三层节盒  晚唐

观复博物馆藏

早期的越窑瓷器有些偏黄,类似糖黄色。绿中带黄的越窑青瓷并不与我们印象中的“青色”一致,而这种颜色也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演化,绿的更加纯粹。茶圣陆羽在写《茶经》时力捧越窑青瓷,列下了著名的“邢不如越”的理由:“若邢瓷类银,越瓷类玉,邢不如越,一也。若邢瓷类雪,则越瓷类冰,邢不如越,二也。邢瓷白而茶色丹,越瓷青而茶色绿,邢不如越,三也。”

越窑青釉刻花海浪龙纹碗 五代

上海观复博物馆藏

▍青白釉

青白釉是景德镇窑在北宋初中期的独创品种,青中闪白,白里带青也有“影青”之称。盖盅上装饰的莲花也叫“佛花”。南北朝时期,佛教开始盛行,这种瓷器上经常出现的莲瓣纹就是佛教进入古人的生活的证据。

青白釉刻花莲瓣纹莲蓬钮盖盅 北宋

观复博物馆藏

▍卍字纹

围栏上的卍字纹也是随着佛教传入我国的,常见于建筑、器物、服饰上。它作为一种符咒或者说作为宗教标志,有着吉祥的含义。卍字纹不仅流行于古代中国,在古印度、古希腊等地都有出现。“卍”在北魏时期被译作“万”,唐代玄奘将它译作“德”,到了武则天时期,“卍”就干脆成为了汉字中的一员,音同“万”。

卍字连续起来作为装饰花纹,常被用来象征吉祥延绵不绝,寄托着人们美好的愿望。卍字纹的盛行与佛教的普及和统治者的扶持态度息息相关,佛教渐渐和儒学、道教一样,对文学、艺术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友情客串:观复博物馆中300岁高龄的真柏盆景
演员:观复猫云朵朵

插画:观复檀仁

摄影:观复二白

文案编辑:观复阿若

观复博物馆(北京馆)参观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大山子张万坟金南路18号

上海观复博物馆参观地址:上海市浦东新区陆家嘴银城中路501号上海中心大厦37层

更多观复博物馆的故事请关注微信公众号:观复博物馆

    特别声明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s://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