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建设生活垃圾全程分类体系,定时定点模式获市民基本认可

澎湃新闻记者 栾晓娜
2018-12-10 18:56
来源:澎湃新闻

上海市生活垃圾分类实行“有害垃圾、可回收物、湿垃圾、干垃圾”四分类标准。上海市绿化市容局 供图

上海的生活垃圾全程分类体系建设正在全面推进,并已取得明显进展。

12月10日,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记者从上海市绿化和市容管理局获悉,至2018年11月底,上海生活垃圾的源头分类实效模式更加明晰,定时定点模式得到市民基本认可;各区均已完成三年行动计划编制和发布工作,并积极落实推进,其中松江、崇明、静安、长宁、奉贤、杨浦等六个整区域推进区进展相对较快。

同时,生活垃圾分类实效也已初步显现。来自上海市绿化市容局的统计数据显示,全市湿垃圾分出量已达4400吨/日(目标计划量不低于3483吨/日),“两网融合”可回收物资源化利用量1100吨/日(目标计划量不低于666吨/日)。

居住区垃圾分类实效达标率相对滞后

2018年4月,《上海市生活垃圾全程分类体系建设行动计划(2018-2020年)》(以下简称《计划》)出台。

“根据《计划》,今年六个整区域推进区要实现生活垃圾分类全覆盖,其中,40%以上居住区要实现垃圾分类实效达标。但从目前居住区垃圾分类实效达标的实际情况看,相对是滞后的。”上海市绿化市容局相关负责人坦言,垃圾厢房改建等硬件设施的建设正在按计划推进,但居民垃圾分类习惯的培养需要一个过程。

“从居住区垃圾分类实效达标的总体情况来看,郊区好于市区,整区域推进区好于其他区,达标示范街道的小区好于其他普通小区。”上述负责人说,这也是2019年要抓的重点工作之一,尤其是要落实属地责任,强化党建引领,并充分加强社会动员,“我们计划明年对各街镇的垃圾分类达标情况,定期在媒体上予以公示,主动接受社会监督。”

《计划》明确,未来三年,上海将完成提升源头分类实效。

其中,到2019年,全市12个区实现垃圾分类全覆盖。黄浦区、徐汇区、普陀区、闵行区、嘉定区、金山区6个区以及浦东新区、虹口区、宝山区、青浦区50%以上的街道(镇)实现垃圾分类全覆盖,并实现70%以上居住区垃圾分类实效达标。

根据《计划》,到2020年,全市所有区实现生活垃圾分类全覆盖,90%以上居住区实现垃圾分类实效达标。同时,全市干垃圾处理量控制在1.81万吨/日以下,湿垃圾分类处理量达到6300吨/日以上,两网融合可回收物资源化回收利用量达到1100吨/日以上。

分类投放精准度逐步提升

据上海市绿化市容局介绍,截至2018年11月,全市已完成约9700余座分类垃圾厢房和分类投放点的规范化改造。同时,全市广泛推广“定时定点”投放模式,发挥基层党组织作用,党建引领,通过党组织将社区的居委、物业、业委组织起来,并结合社区条件,对部分高层楼宇物业管理区域,采用楼层设桶等因地制宜的模式,实现了一批批垃圾分类达标和示范居住区。

从全市目前情况来看,崇明全岛源头分类达标情况领先其他各区;静安、长宁、松江等区达标情况较好;从街镇来看,崇明各街镇、长宁的程家桥街道、虹桥街道、青浦区的重固镇等,全市有近50个街镇积极参与了垃圾分类达标街镇创建工作。

在分类收运环节,到11月底,全市已配置湿垃圾专用车约650辆、干垃圾专用车约3000辆、有害垃圾专用车15辆。同时,还完成了“两网融合”回收服务点建设约3000个、中转站建设100余个,全市两网融合体系建设进展顺利,为相关服务区域居民的可回收物交投提供了便利。

目前,上海全市、各区、各街镇、各社区已总结了几种促进垃圾分类显实效的可复制可推广经验:一是以长宁区古北华丽家族为代表的“党建引领、三驾马车”推动法;二是以长宁区上航新村为代表的“五定模式”工作法;三是以崇明区城桥镇为代表的“党建引领、在职党员双报到”社区工作法;四是以长宁区干休所为代表的部队小区“党建联建、双拥平台”工作法。

上海市绿化市容局还透露,2018年9月,《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草案)》已由市政府提请市人大常委会审议,现已通过市人大常委会二审,计划本月下旬三审,2019年1月下旬提交市人民代表大会审议表决。《条例(草案)》坚持对标国际最高标准、最好水平,遵循“全生命周期管理、全过程综合治理、全社会普遍参与”理念,聚焦补足“短板”、发挥党建引领作用、注重可操作性,坚持硬约束与软引导相结合,设计制度规范。

    责任编辑:王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