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年家国协奏曲丨生于1978:变化就从柴米油盐开始

杨旻琦
2018-12-08 07:00

【编者按】

我们的影像就是这个国家的影像,我们的变化就是这个国家的变迁。致敬改革开放40周年,澎湃特别制作H5《40年家国协奏曲》正式上线。打开你的手机相册,经由记忆之路,致敬时代,生成属于自己的时光大片。你的作品将有机会在澎湃新闻平台展示,期待你的参与。

【点击观赏我的家国协奏曲】

我出生于1978年,生于上海长于上海,是改革开放的同龄人。

儿时的照片我都保存着,儿时的记忆也印象深刻。小时候的家很小,一家三口挤在一间13个平方的小房间里,卫生间是两户合用的。家具摆设就是一张床,一个五斗橱,一个衣橱。一个床头柜,一张饭桌,三把椅子,维持基本的生活需要,仅此而已。家里最值钱的就是那台9寸的黑白电视机了,它的屏幕还没有现在的Ipad大,但那时可是我们家里的宝贝。一到晚上,把电视搬出去放在楼道里,邻居们都会搬出自家的板凳,围拢在电视机旁津津有味地看着那不是很清晰的电视画面。

印象最深的就是和父亲一起去离家不远的粮油店买米,背着自己缝的米袋,拿着购粮证。粮店的柜台比我还高,柜台上嵌着一个出米的滑槽,买米时把米袋套在滑槽的口上,店员按照购粮证上每月的配给量称重后,米就从滑槽滑入米袋中。每次出米时父亲总是牢牢地扎紧袋口,生怕米粒落出来。那时的食用油,酱油,醋等调味料,都是拿着玻璃瓶去粮油店零拷,店里吃饭要粮票,买布要布票,买火柴都要有火柴票。那是个离开票证寸步难行的年代。

但慢慢的,那些票证逐渐在我的生活中消失。我家的条件也开始不断改善。经历了几次搬迁,家里的住房面积也越来越宽敞。板凳换成了沙发,家具5件套换成了整屋的定制家具,9寸黑白也变成平板电视。小时候家周围街道旁的粮油店,小饭馆,日用品商店,被一座座大型的商业综合体所替代。家门前的小路也被改造成了城市快速路环线。在整个成长的记忆里,上海一天一个样、昼夜不停地发生着巨大的改变。

我的微纪录片里,浓缩了改革开放的40年间在我们这个家庭发生的巨大变化,最直观的就是体现在柴米油盐的生活。不要小看这些,幸福都在这些最普通的日常里。

点击下方“我要制作”导演你的大片,我们一起致敬时代。

【我要制作】

    责任编辑:柴敏懿
    校对:栾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