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口述史 | 教育拓荒牛李忠俊:来深圳,不后悔

2018-12-08 13:12
广东

【口述者】

李忠俊,1942年生于广东澄海。1985年来深,负责西丽中学筹备工作。1989年,担任南头区教育局(后为南山区教育局)副局长。1998-2002年任南山区教育局局长、党委书记。带领南山区创建了第一个广东省教育强区,提出构建现代化教育体系和素质教育的运行机制,为率先在全省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宏伟目标作出贡献。

图 | 视觉中国

来深圳之前,我是海南文昌中学的骨干教师,待遇不错,但那时交通不便,遇到台风天,回广东老家要坐几十个小时的车。为了能离家近些,1984 年我来深圳教育局求职。当时文昌中学是中国名校,深圳教育局领导一听说我在那儿工作,就让我把档案寄过来,分到深圳中学。第二年,我带着家人来到深圳,发现情况有些变化。当时南山西丽正在筹建西丽中学,市教育局安排我来当筹备组组长。有人告诉我,学校选址在西丽湖度假村旁边,我一听就很高兴,想象那是度假村又是景点,应该很漂亮。

一来到西丽,我的心都凉了半截—没有楼房,没有水泥路,没有路灯、自来水。周围只有 3 个商店,卖扫帚、铁桶、脸盆等日用品。早上 7 点钟,市场有农民挑菜来卖,卖一点肉,鱼是没有的,要吃鱼得跑到南头、宝安去买。小市场 9 点半就散了,假如家里有客人来,都买不到东西。

自来水也没有。那一年遇上大旱。晚上工作回来,井水挑完了,打上来的都是黄泥水。我就用一个脸盆和铁桶来沉淀,倒掉泥巴后用剩下的水擦擦身,就算是洗澡了。

我刚来时没有地方住,后住在西丽办事处的一个小房,再后来又搬到一家公司的仓库里住。那个仓库还漏水,晚上下雨,醒来后一摸脸上都是水。

当年的西丽教育还很落后,西丽居民大部分都是小学学历,初中学历都是凤毛麟角。1986 年,西丽中学正式招生,教室还没有落成,我只能到南头中学借两间教室来招生。到了第二年学校盖好了,那两个班才搬回来,我又再招两个班。就这样西丽中学慢慢办起来了,初中部和高中部都有。

1989 年,南头区教育局(现南山区教育局)缺少一个主管教育教学的领导。我曾在海南文昌中学当过教导主任,后来在西丽中学做得小有名气。当时主管教育的副区长黄水桂听说了,就来考核我。

他从“怎么抓初中的教育”开始提了好多问题,我就把初一打基础,初二要防止分化,初三要抓质量,每个年级教育工作的特点一一向他介绍。之前我在文昌中学时主管高考,所以应付高考也比较有经验,他提的问题,我都能回答。黄区长很满意,回去就跟区委区政府领导汇报,把我调到南头区教育局担任主管教育教学的副局长。

同年 11 月,南头区教育局给我发调令,两个月后,南山区成立,南头区教育局也随之更名为南山区教育局。

我到任时,南山区教育局主管的片区还是城乡接合部。我们南山人要到深圳市区去,都说“到深圳”,似乎我们自己不是深圳人。当时南山区有四个片区:蛇口、南头、华侨城、西丽,这四个片区的教育只有蛇口比较先进,华侨城稍微先进,南头是比较落后,西丽是最落后。整个南山区的教学成绩在深圳经济特区内排倒数第一,开会的时候我都不好意思坐在前面,只敢坐后排。

我们花了两年时间,让南山区的中高考成绩追上了罗湖、福田。从1993 年开始,我们就是深圳市第一名,直到 2002 年我退休,已取得十连冠。1998 年,我升任南山区教育局局长、党委书记,任务就是带着南山区向“广东省第一个教育现代化强区”的目标冲刺。

我上任后的第一项工作是要促进南山各片区教育发展的平衡,这个很重要。要提高南山区的整体教育成绩,就不能有薄弱学校和薄弱区域,四个片区必须齐头并进。那么首先要改造西丽,那时的西丽还是农村。

在那之前,我们几届领导班子都很重视西丽的教育情况,在资金上都有所投入。我上任局长的两年内在西丽投入了 3000 多万元。这在当时是很大一笔的投入。我们给西丽的 10 所中小学各盖一栋现代化综合性教学大楼。充实了西丽学校的教学设备,比如配电脑室,购投影设备、电教设备,建设塑胶跑道等。当时每年有 2000 多万元的教育附加费,我至少将 1000 多万元投给了西丽。有了新大楼、电脑室、电教室,又有新的塑胶跑道,整个西丽的学校都焕然一新。

当然其他学校也会有些意见,我和他们说:“我们不撒胡椒粉,集中财力来做一件事,效果会很显著。今年他们有,明后年就到你们了。”他们也觉得有道理,就没有再说什么。

薄弱地区发展起来,师资力量增强了,整个南山教育就平衡了。2000 年,当时广东省教育厅领导来南山区调研。他问我:“老李,南山区的教育哪里最落后?”我说,西丽啊,那里的学校就挨着二线关的铁丝网。我就带他到西丽的白芒小学去看。结果他说,这不落后,比许多广东省的中心学校都要好。“南山区的条件可以参评教育强区了。”他说道。

所以当时我有一个口号,现在看起来比较符合实际——西丽教育崛起之日,就是南山教育腾飞之时。广东省是在 2007、2008 年提出教育要过平衡关的问题,而我们提早十年就在做了。

西丽地区的教育扶持上来后,紧接着就是提高我们南山区整体的办学水平和教育综合实力。我们通过教育督导的方式,对区里的各个学校进行督导评估,让基础薄弱的学校争取评上区一级,再上升到市一级,才有资格申报省一级学校。

那时我不仅是南山区教育局局长,还兼任了南山区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主任。本来按规定可以任命别的人来担任,但是最后还是由我直接来抓这项工作。当时整个南山区约有 30% 的学校是基础薄弱学校,所以我们要下力气来攻克这个难关,让每一所学校都成为规范化学校。消除基础薄弱学校,这是当时省里制定的最低要求。

为了鼓励学校积极申报评级,我们的资金投入都是有重点的。对于评等级的学校,投入的资金少则几十万,多至几百万,这对他们而言是一个动力,那时全区几十所学校都争着要上等级。

除了资金以外,我们还加大在教师资源等方面的投入,人才库战略就是为了招揽人才提出来的。建设教育强区,没有人才一切都是空话,这就好比电脑要有人操作,学校需要有优秀教师。

当时,我们招人才可以说是不拘一格,只要高、精、尖。没有地域限制,不一定非要是北京、上海的。自 1994 年起,我们招了十几个大学教授、副教授、博士。有些人和我说,你们这是大材小用。但我认为,提高学校实力就需要这样一群人。

为了方便人才的引进,我找到南山区人事局的领导,建议说:现在人才引进能不能有个绿色通道,比如说只面试,不笔试。我当时列出了六个条件,说只要获得过全国先进教育工作者,国家级、省级的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或者优秀学科带头人这些奖项中的一项,就可以通过绿色通道进来。

区人事局同意后,我们一年引进的 100 多个教师中至少有一半是通过绿色通道进来的,那几年我们前后共引进了 400 多位骨干教师。他们中很多人一来就成为南山区骨干教师和优秀校长,为我们推进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等工作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仅仅重视应试教育成绩还不够,我们还必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20 世纪 90 年代,我们响应国家政策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出争创教育特色。

在我还担任副局长时,我们提出了德育、英语、艺术、体育、现代化教育技术、教育科研六大教育特色。当时,我们这些教育特色在广东都是领先一步的。

在英语方面,我们成立了专门的英语培训中心。20 世纪 90 年代初期,深圳掀起了一股学英语的热潮,很多学生想去留学,不会说英语不行。外语学校应运而生,很多深圳市民希望把自己的子女送到那儿去。但深圳市外国语学校只录取罗湖区、福田区的学生,不录取南山区的,因为当时不能住校,走读又太远了。

那我们的孩子想学英语怎么办? 1995 年,南山区委区政府决定成立南山外国语学校,这是深圳市第一所区级外国语学校。区里很重视,当时管教育的副区长黄水桂还让我去兼任南山外国语学校的校长。

除英语外,在现代化教育技术方面,当时我们也是走在深圳前列的。现代化教育技术,最早叫作电化教育,也就是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录影、投影、电脑等教学手段。

1998 年,我们南山区被省教育厅定为广东省教育现代化、信息化实验区。当时在中山市召开会议,我说,我们的目标就是要建成南山区教育局局域网、教育信息资料库和中小学教育资源库,率先在全省实现“校校通”工程。

有人告诉我,教育信息化最先进的是顺德,顺德当时有一栋全省最先进的教育信息化大厦。我就带着我们教育局的领导班子一同去参观。那栋大厦总共 10 层,参观时我发现里面自用的才几层。

回来后,我和我的同事们说,我们要赶上和超过顺德。随后,教育信息化建设在全区铺开,各校都建校园网,并跟教育局联通,搭建教育信息资料库和中小学教育资源库,资源共享。这才是真正实现教育的现代化和信息化。

1998 年后,我在上述的六大教育特色之外又增加了科技创新、环保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三大特色。之所以加上这三点,是为了适应新形势,根据出现的新问题进行创新。

以环保教育为例,21 世纪是环保的世纪,大家生活水平提高了,环保意识也在增强,所以我们开设这类课程,让孩子从小就知道如何保护自己的居住环境。这九大特色后来都得到省教育督导组的好评。

不仅是教育特色要创新,教育体制和课程内容更是要与时俱进。这也是后来我推行教育改革的原因。教育改革是全方位的,包括了教育体制改革和课程改革。

教育体制改革打破了传统的政府办学的单一模式。当时我们开创了五种新的办学模式,即公益性集体办学、国有民办、私立办学、国有联办、中外联办。后来白石洲中英文学校、北师大南山附中附小、北大南山附中附小、深圳南山中加学校等一批名校陆续落户深圳,增强了南山区办学的活力。

课程改革是对课本和课程进行改革,因为课本对教育质量的影响很大。过去,老课本是全国统一的,没有特色,而且很多内容都过时了。我发现,国外的课程就很灵活,它既强调书本知识,也强调实践能力。所以我推行课程改革的目标就是,我们不能单独强调书本知识和理论知识,也要培养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

2000 年,我们保留了语数英三门主科,将历史、地理等文科课程合并为文史课,物理、化学等课程合并为理科综合课,避免将课程分类得太细。合并之后还开设校本课程,即各个学校可以自己编乡土教材。

当时要找能教校本课程的老师很不容易,所以我们还要对老师进行培训。学校要自编教材,工作量不小。好在那几年我们一直通过人才库战略引进教育精英。当时我们负责推广课改理念的副局长贾非,他是课改的专家,在课程改革方面发挥出色作用。

我们还招了一个教外语的大学教授,叫兰金仁。起初有人说,我们招大学教授来没有用。事实上,他在我们这里如鱼得水,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他过来之后,先是在南山外国语学校担任校长,我带他去中国香港、新加坡等地考察双语教材。以此为参考,他自编了一套南山区的儿童智能英语教材,这套教材后来全国各省以及北京的学校都来订购。

即使教材编得很好,当时我还是有些担心。毕竟这批学生将来是要参加全国统考的,其他区用的都是全国统一教材,我们用自编教材,我担心他们考试成绩会不会比不上别人。

2000 年南山区成为广东省课程改革实验区,2001 年成为国家级课程改革实验区。广东唯此一家成为教育部课程改革实验区。

2004 年,我已经退休两年了。教研室来给我报喜,说我们做课程改革培养出来的这一批学生,高三用的复习材料都是自编的教材,在深圳市各区高考中成绩排名第一,上线率、重点率、本科率、大专率全部是深圳市第一。这说明我们的课程改革是很成功的。

2002 年,南山区被评为广东省第一个“教育强区”。

自 1998 年开始,我们不断地在为增强南山区教育综合水平,建设现代化教育强区做铺垫。在资金投入上,我们有一个投入三原则:第一,资金投入向稍微落后的地方倾斜;第二,向正在评估的学校倾斜,学校要评等级,我们就给它足够资金添置设备;第三,窗口学校是我们的门面,经常有人来参观,要给学校适当增加点投入。

每年南山区委区政府都有拨款。我们教育局还有教育附加费,一年有 2000 多万元。我们根据三原则来调配,不撒胡椒粉,把资金用在刀刃上,这样效果可以明显看到,教育质量和水平提高显著。

2002 年 1 月份,由广东省政府督导领导和各个地级市抽调的知名教育专家组成的广东省教育强区评估团来南山区督导评估。后来,区领导和我说,督导组对我们的评价很高。

事实上,我们能获得这样的成绩与历届南山区领导对教育的支持密不可分。在我任上能获得这样的成绩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是南山区教育局历届领导班子共同打下了很重要的基础。南山区教育局的历届领导班子都是搞教育出身的,市教育局认为我们南山的班子团结、创新、开拓,而且比较稳定。刘焯铿、赵祝武、曾建中、刘迅等老同志都做出了重要贡献。

我是南山区教育局的四朝元老了,这一路走过的历程我都很清楚。作为南山区教育的拓荒牛之一,我完成了给自己立下的目标,我很满足。

本文摘选自《深圳口述史1992-2002·中卷》,深圳市海天出版社,2017年8月版

请关注海天出版社公众号,了解更多美文信息。

    特别声明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s://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