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评 | 九年的亚马逊之旅,到今天仍未走完

2018-12-05 10:18
上海

钱成熙

2014年年底,一位名叫保罗·罗索利(Paul Rosolie)的博物学者和生态向导被推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当年的12月7日,美国探索发现频道播放了一期以他为主角的探险节目,在播出前,节目宣传说,观众将会看到这位学者被亚马逊丛林中的巨蟒所吞吃的画面。然而,当观众们守在电视机旁看了两小时纪录片,但是发现保罗·罗索利并没有真的被吃掉时,许多人感到自己被骗了。当晚,整个推特都在讨论这件事,第二天各大媒体也争相报道。“善待动物组织”PETA也没放过这个机会,立即站出来指责保罗涉嫌虐待动物。至今,你仍可以在PETA的官网上找到当年的声明:“……节目组捉住一条绿色的野生森蚺,还有其他蛇类,将它们从栖息的水中拿到拍摄地,诱导蛇用自己宝贵的能量去紧紧缠住一个打扮成猪的人…… ”

保罗•罗索利对蛇情有独钟

所以,保罗·罗索利到底是怎样的人?他是不是一个撒谎者?一个虐待动物者?还是像他自己后来在采访中说的那样,引起人们的注意和话题,为了更好地保护亚马逊?也是在2014年,他撰写的《亚马逊河上的非凡之旅》出版,可能带给我们答案。今年8月,这本书的中文版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引入,中文读者籍此能更好地了解这样一个引起全球争议的博物学者和自然主义者。

亚马逊河上的非凡之旅;作者: [美] 保罗·罗索利;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2018年8月出版

光看书名,读者可能会以为此书写的某一次去亚马逊丛林中的冒险经历。实际上,这是一个时间跨度长达九年的故事,从作者18岁时背起行囊首次前往他梦想中的丛林开始,到故事结束时,他已是亚马逊的一位坚定保护者。这是作者的个人成长史,是他的回忆录,也是他写给亚马逊,以及英文版标题中的“自然母亲”的一份长长情书。

为什么是亚马逊?对于保罗·罗索利,这个从小就沉迷于森林和动物的高中肄业生来说,这仿佛是命运的召唤。对亚马逊丛林地带的向往于他孩提时代去动物园时便渐渐成型,那时,一张科研人员抓住巨蟒的照片,便让还是孩子的保罗心跳加速。进入大学后,他开始四处寻找前往亚马逊的机会。如果想去那里旅游,自然是很容易的。但是不,他不想作为游客前往。他想成为一名研究人员,这样可以有机会深入认识这片神秘的土地。

他联系上了一位叫艾玛的英国女生物学家,对方同意他利用寒假的一个月时间参加她所在的研究基地的学生调研队。就这样,保罗飞往了远在秘鲁的亚马逊丛林。当时的他自然没想到,从此刻开始,他的人生就会和亚马逊,以及位于几乎不为人知的拉斯·彼得拉斯河边的这所研究基地,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拉斯·彼得拉斯的美景

虽然还是个雨林的菜鸟,但保罗一到亚马逊,便如鱼得水。凭着他对丛林的热情和好学精神,他和研究基地的两位主人,艾玛以及她的丈夫JJ,成了好友。尤其是对于后者,两人迅速地建立了男人间的友谊。JJ既是朋友,也是导师,教保罗这个在纽约长大的城市青年学习如何在丛林中生活,他们喝河水、抓鳄鱼(为了检查它的性别和大小)、寻找他们梦想中的特大森蚺……“我们的冒险活动中有着一种可感知的魔力,充满着活力与发现新事物的热情,这也是我们开始走到一起的催化剂。……JJ……反复说道,他从没见过一个像我这样热爱森林的人。”

还有JJ的父亲、母亲和兄弟,他们天性乐观,热爱丛林。保罗、JJ以及他的兄弟们一起驾独木舟去寻找巨蟒,被一连几天的雨浇得瑟瑟发抖,居然被他们找到了!而JJ的父亲圣地亚哥,则告诉保罗在丛林的最深处,河流的上游,还栖息着他见过的最大的森蚺。因为这句话,保罗一再冒险溯流而上,也成就了书中许多惊险而优美的段落。有的时候,你简直会认为这个男人疯了。

亚马逊雨林的金刚鹦鹉的数量在不断减少

保罗巨细靡遗地写着丛林的魅力,写那些漫天飞舞,连彩虹也自愧不如的金刚鹦鹉,写野猪群经过时大地雷鸣般的轰响。其中最令人动容的,是他对一只自己从农场救下的幼年食蚁兽露露——他称它为“我的食蚁兽”——舐犊般的深情。

但是,保罗笔下不仅仅是流光溢彩的丛林,也有丛林面临的可怕命运,从外部文明接触到这片土地那一刻起就开始的可怕命运。在书中,他反复实践,也反复论证森林和荒野对整个人类的重要性。然而,在现实中,人们正宏伟地开发着丛林,修筑公路,掠夺资源。盗伐者、偷猎者,他们不仅贪婪,而且凶残,对动物、对人,皆是如此,作者甚至与他们有过几次正面相遇。

如何保护这片净土?这一主题贯穿全书。在长达9年的时间里,保罗亲眼目睹了这场悲剧如何逐渐发生,他的伊甸园被一点点蚕食,动物在减少,艾玛和JJ被现实压垮,分道扬镳。

“那些烧毁的森林和那条未完工的公路位于研究基地下游,离研究基地只有一小时路程。位于深处、有史以来人类一直难以踏足的丛林如今已暴露在世人面前而且遭到了亵渎。……一条路意味着众多移民的来临,几年后就会有城镇出现,越来越多的森林就会被焚毁。‘猎人’会沿着这条“伤痕”的两侧深入森林内部数英里,然后伐木业就会兴起。”

保罗自己直到20岁时才在哈德逊河上空看到秃鹰,仅仅在他出生前的几十年前,秃鹰才因为杀虫剂的使用而几近灭绝。他意识到,“在我看来纯属常态的东西,在某个于这些地方生活过的前一、两代的人看来,却显得十分悲哀。”

一个当地青年,在马德雷•德•迪奥斯河上划着独木舟

那么,这也是亚马逊河必经的过程么?对于保罗来说,这漫长的旅程,刚刚到“中”点。他从一个初来乍到的研究者,已经成了这所研究基地的主人之一,矢志保护他所珍视的一切。在中文版序中他提到,2016年,他的机构成功保护了研究基地周围1225英亩的雨林。但是未来的路,还长着呢。而保罗想要的旅行,只是“在绵长无尽、人烟稀少的马德雷·德·迪奥斯河上,在那高大翠绿的林冠之下,乘坐者橡皮筏顺着湍急的河流向下漂流。”希望我们,以及我们的子子孙孙,都有机会在这样的亚马逊雨林里,顺流而下。

    特别声明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s://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