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再生|河北西蔡村垃圾分类试点:四步操作让垃圾减量七成

陈立雯/北京零废弃联合发起人
2018-12-06 20:11

今年4月,零废弃发起了“零废弃村落”项目,试图推动中国农村实现可持续的垃圾分类治理,并尝试以村带镇,构建乡镇级垃圾分类的治理体系。今年8月起,我们在河北省沧州市献县西城乡政府的西蔡村(我的家乡)和大邵寺村开展了垃圾分类工作,开创了当地垃圾分类的先河。

两村采用的垃圾不落地、定时定点分类回收等措施,成功实现了村民在家庭的垃圾分类,实现了厨余和农作物废弃物等有机物的就地资源化,实现了70%以上的垃圾减量,从而大大减少进入末端垃圾填埋场的垃圾量。

2015年,住房城乡建设部(以下简称住建部)牵头发布的《住房城乡建设部等部门关于全面推进农村垃圾治理的指导意见》,该文件中指出,农村地区要探索垃圾分类治理机制,实现厨余垃圾等可腐烂垃圾的本地资源化。习近平总书记近日调研上海垃圾分类工作时,也指出“垃圾分类是新时尚”,而农村垃圾分类工作将是更加时尚的环保工作。

华北农村垃圾面临的问题

华北农村地区的传统农业社会里,通过家庭养猪、鸡、鸭、鹅和牛羊等消纳厨余和泔水,家禽和家畜产生的粪便堆肥,然后返回农业种植系统。2000年前后,随着大规模机械化农业种植的实现,原本以家庭为单位的养殖系统逐渐消失。于是,农村地区的厨余和其它农作物废物无法循环再利用,成为垃圾。

同时,农村地区发生了消费方式的变化,原来相对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发生改变,村民需要购买越来越多的主副食品及其他产品,出现越来越多一次性塑料袋和各种包装等不可降解的垃圾。这些垃圾在农村地区同样无法实现循环再利用。

加上农村地区的垃圾收运和处理没有及时跟进,普通农户通常有两种处理垃圾的方法:一是倾倒在房前屋后,或者村边坑洼处;二是,倾倒后直接露天焚烧,一些家庭还会通过烧火做饭时焚烧塑料垃圾。不管随意倾倒,还是露天焚烧,河北省献县地区的大部分村庄都出现了垃圾围村的现象,不可降解的塑料垃圾成为农村地区的一大污染源。

房前屋后直接堆放的垃圾。本文图片均由作者提供

2018年初,献县县委政府开始组织垃圾收运工作,各村街头开始摆放垃圾桶,专门的垃圾清运公司负责将投放到垃圾桶里的垃圾,统一收运到县垃圾填埋场。

这种方式在某种程度上,缓解了垃圾随意倾倒或者露天焚烧处理的污染问题。但因为农村地区的垃圾还是混合收运和混合处理,县垃圾填埋场的处理压力陡增,从原来的日处理量不到200吨,增长到如今的600吨左右。致使填埋场设计使用寿命大大缩短,垃圾末端处理的污染控制也遭遇挑战。

摆放垃圾桶后。

西城乡垃圾分类试点的经验

只有通过源头的垃圾分类,让资源循环利用,才能实现垃圾减量和环境无害化。在农村垃圾分类方面,献县西城乡西蔡村已经先行实践。

在垃圾分类启动仪式上,将两个垃圾桶分发给每家每户,绿色的“厨余垃圾桶”和黄色的“其他垃圾桶”。而可回收物,也就是俗称的废品,一般家庭都会选择自行买卖,所以不再发放专用容器。

西蔡村垃圾分类的主要思路是垃圾不落地、定时定点分类投放,以及在源头实现干湿分类,即会腐烂的垃圾和不能降解的垃圾要分类投放。

在具体操作过程中,西蔡村通过以下四步操作,实现了农村垃圾分类投放行为的改变。

家庭源头分类使用的两个垃圾桶

1.撤掉公共场所垃圾桶

垃圾分类投放的关键点是如何监管居民的分类投放,在家是否分类,分得是否正确等。多户家庭共用一个垃圾桶的形式,无法解决有效监管源头分类投放的问题。因此,需要撤掉现有公共场所的混合投放的垃圾桶,采取挨家挨户分类回收的方式。在10月28号正式分类回收的前一天,西蔡村撤掉了大街和胡同里的单一垃圾大桶,改为电动三轮车上门分类回收。

2.垃圾不落地,定时定点分类回收

分类收集是保障源头分类投放的根本,西蔡村垃圾分类采用的是垃圾不落地的定时定点分类收集。撤掉公共场所的共用垃圾桶后,村里人不能像之前那样可以随时扔垃圾,只能在规定时刻投放垃圾。

我们使用电动三轮车,装载4个大垃圾桶,前面两个桶接应绿桶里的厨余垃圾,后面两个桶接应黄色垃圾桶里的其他垃圾。以东西十字街为界,将全村划分成两大区域,隔天下午进行分类回收,单号日期时,分类回收大街以北的垃圾,双号日期时,分类回收大街以南的垃圾。

村里垃圾的分类回收

三轮车回收时,车上带有大喇叭,持续播放分类回收的信息。三轮车沿着每条胡同回收,慢慢摸索出分类回收的路线。分类回收时,在家的村民会把拎出两个桶进行分类投放,不在家的村民,则将两个桶放在家门口。

这种定时定点、挨家挨户分类回收的方式,可以避免共用一组桶,也可以保障从源头做好分类,避免和没有分类家庭的垃圾混在一起。

3.垃圾分类教育

垃圾分类过程中,重中之重就是组织和动员全体村民参与垃圾分类投放。西蔡村实行的挨家挨户分类回收,除了实现源头分类的监督,还可以有效地和村民当面沟通如何垃圾分类。

挨家挨户上门回收时,见到听到喇叭声响出来倒垃圾的村民,我们会当面检查垃圾分类是否正确。对于分类不正确的,我们会当面示意如何正确分类。对于把垃圾桶放在家门口却垃圾分类不正确的家庭,我们会在中午和晚上,上门走访,面对面交流正确的垃圾分类方式。

面对面实现垃圾分类教育

村里的公共喇叭是宣传垃圾分类的好工具。除了面对面的垃圾分类交流,西蔡村组织垃圾分类收运初期,村委会人员每天用村委会的喇叭广播垃圾分类回收的时间,以及两个桶如何使用和正确分类的信息。在实地分类回收时,很多村民表示,他们是按照喇叭里广播的信息来照做的。

正确的垃圾分类宣传方式会事半功倍,定时定点分类回收的方式有效地实现与村民面对面的互动和沟通,而垃圾分类教育,带来了垃圾分类意识和行为的同时改变。

4.分类收集后分类处理

厨余垃圾是目前农村垃圾中比例最高的垃圾,实现干湿分类后,发现厨余垃圾占到70%以上。分类好的厨余不再外运,而在村里进行堆肥处理。经过腐熟成肥后,将用于农业种植中。这样就减少了一半以上的垃圾外运和填埋量。

腐熟中的厨余

在分类收集过程中,我们还发现废旧衣物也是比较多的垃圾,我们也对其进行了分类回收。对于村里有需要的家庭,废旧衣物可以在村里实现循环再用,其他则交给废品回收人。

剩下的其他垃圾在分类收集后,集中堆放在村里指定的地方。一周左右,集中收运一次,运到县垃圾填埋场。

对于有毒有害的垃圾,比如电池和节能灯,我们在村里的卫生所专门设置了分类回收箱。号召村里人将自己产生的电池和节能灯等有毒有害垃圾,送到卫生所的分类回收箱。

全县推广垃圾分类,建立考核体系

目前西蔡村垃圾分类,基本实现了全村人参与源头分类和分类投放,通过垃圾不落地、挨家挨户上门回收、源头干湿分类、厨余垃圾就地堆肥等措施,实现了70%以上的垃圾减量。因此,我们建议在全县开展垃圾分类治理。

西蔡村已经开创了西城乡垃圾分类的试点工作,并取得了很好的成效,可以推广到整个西城乡,实现从点到面的垃圾分类的区域化实践。然后通过西城乡的试点经验,培训带动其他乡镇村委会和垃圾收运人员,希望在一年内实现全县垃圾分类运行体系的建设。

垃圾分类中首先要做的,就是改变目前垃圾混合收运和混合处理的现状。要实现垃圾分类收运和分类处理,首先要建设分类收运和分类处理的硬件设施,等设施到位后,通过村委会来组织村民从源头开展垃圾分类投放。

垃圾分类源头可分为厨余垃圾和其他垃圾,而可回收物由村民自己支配,比如卖废品。源头每户两个垃圾桶,实行定时定点分类投放、分类收运。

每个村或邻近村庄可联合建设厨余垃圾就地堆肥处理的基地,实现厨余垃圾的就地堆肥,成为有机肥料,回归农业种植系统。除去可回收的垃圾,其他垃圾需要运到现有垃圾填埋场进行处理。

同时,还可以开展禁塑等一次性用品的禁用,比如禁止零售行业产生一次性用品的垃圾,比如塑料袋等。

最后,考核体系是保障垃圾分类长治久安和可持续的基础,通过行政和经济两大手段,在从上到下的治理体系里,建立村执行、县、乡两级政府监管的垃圾分类考核体系,将垃圾分类纳入到农村环境治理的常态化工作中,可以将当前的环境卫生考评转变为垃圾分类的考核体系。

(本文经授权转载自微信公众号“东西同异”)

    责任编辑:冯婧
    校对:丁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