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不变而改变:在福建的小山村创造当代艺术季

2018-11-29 08:54
上海

周仰

编者按:自11月3日起持续达四个月之久的“2018中国·延平乡村艺术季”,让地处闽北深山的偏僻村落九龙村一改往日空旷岑寂的景象。24位背景各异的艺术家与来自4所国内艺术院校的师生受邀进入持续衰败、空心化的村落,对村落历史、景观、建筑遗产加以重新梳理,他们以驻地创作的形式,将一系列损毁严重的土厝木厝转变为当代艺术生发的土壤和独具魅力的乡野文化舞台。

目前在九龙村的艺术季现场,总计有62件不同形式的艺术创作参与展示,类型涵盖绘画、雕塑、装置、录像、摄影、建筑设计及综合设计等。值得一提的是,在2019年2月3日艺术季闭幕前,还将有5场演出、5场驻地公共教育活动陆续于九龙村举办,另外,在上海,也设有十场探讨乡村遗产保护、艺术乡建、乡村振兴等话题的平行论坛活动,旨在唤起公众关注。

本文作者周仰系“延平乡村艺术季”驻村艺术家之一。在这篇笔记中,她不吝与我们分享了参与此次“艺术下乡”过程中的见闻与思考。

“2018中国·延平乡村艺术季”展览现场。本文图片均为 周仰 图

11月3日,“2018中国·延平乡村艺术季”终于在最近常去的福建九龙村开幕了。之后的星期天和星期一,我们这些驻地艺术家陆续离开村子,一番闹腾的田野又安静下来。在回上海的高铁上,我快速写下这些转瞬即逝的思绪。不过我并未对农村问题有什么深入研究,也不是规划师,这些也仅是我作为驻地艺术家之一、作为艺术季的一个亲历者,在这不长不短的一段时光中的一些碎语。

大约是今年三月,我在朋友圈发现阮仪三城市遗产保护基金会的丁枫博士频繁造访福建的一个小村子,据她说,这个群山环抱、有着古老土厝的小村将要举办一个当代艺术季。她密集的往返在五月趋于平静,但就在我以为艺术季只是一个幻想时,丁枫说夏天基金会的例行项目中法建筑遗产保护志愿者工作营要在这个福建九龙村举行,同时安排五位驻地艺术家,启动艺术季的创作。

就这样,七月阳光最烈的时候,我坐了四个小时的高铁,然后由村里的车接上,与其他艺术家和工作营的志愿者一起,第一次来到九龙村。对我来说,那两个星期的创作好像是一段无所顾忌、远离世事的时光,当然了,对我来说每一次离开上海,旅行也好创作也好,都有些“远离世事”的感觉。事实上,在这个信息时代,早已不可能存在与世隔绝的桃花源——桃源的存续取决于村民不知外界状况且自足,而在当下中国,不向往离开乡间的年轻一代村民还有几个?

布展现场

到了九月,艺术季的准备工作又密集起来,更多艺术家在不同时间来到村子,而这个地方本身也开始发生变化,一些土坡铺成了石梯,一些长满杂草的废弃院落被清理,而最让我们伤感的是古驿道边一幢旧屋院墙边,生长了半个世纪的巨大仙人掌竟被砍掉了……十月中旬到村中布展,我们发现更多村民的家正被改建为民宿。初见九龙村,最让我们赞叹的是那片沿山坡而建的古老土厝,它们大多废弃了,但那些朴素的土墙总是在清晨的阳光中闪着金光。在村子人口外流、无人照管的现状下,这样的精致必然消亡。我们希望用艺术季保持村子“不变”,却引来更多更快的变化,这听起来似乎矛盾。

那么或许该这样问,让村子里这些土厝乃至整个村庄默默无闻地自然消亡,还是让土墙与当代艺术发生一次碰撞,做一次“另类”的保护尝试?——哪怕最后村子会被脱离我们这些艺术家和建筑师控制的力量裹挟着变成又一个旅游产业的怪物。但这不是非黑即白的问题。

一些艺术家好奇的另一个问题是,村民能理解这些艺术作品吗?11月3日,艺术季开幕的日子,九龙村实现了多年不遇的热闹,不仅因为我们这百来号外人,更因为三分之二离村在城市定居的原村民拖家带口回来看热闹。或许是否理解作品已是不重要的问题,因为对村民来说,他们更需要一个比春节强效得多的回乡理由,而这样一个事件就是为此而生的。

开幕这天细雨绵绵,这是与夏天很不一样的九龙村。晚上,来自上海的音乐人汪文伟、於阗在村中高处一个平台上临时搭建的日式茶寮做了即兴音画互动表演,云雾低沉,遮掩了背后的山,射灯将竹影投射到云上,整个空间不像是现世的。弦音的频率被不断延伸、改变,帘幕上仿佛宇宙的影像来自一滴水,他们说自己的音乐没有主题,我却好像听到了世界的往事和未来。

第二天,雨止,很多人已经离开了村子。晚上在同一个地点,再次体验了他们的即兴音乐,一切同又不同……之后,因为不舍得就此睡觉,我们在大礼堂前新设的座椅聊天,路过的村民亲切地招呼有空多回来玩,我们在回答“好”的时候,是否双方都心知肚明,至少短时间内,我们是没有理由再回来。我感觉对这个地方的关注一下子耗尽了,艺术季大概是像大家的一个孩子,如今它已被交给了世界,再不为我们所有。但无论如何,再害怕蜂拥的人群踏破这个小村的宁静之前,还是希望有兴趣的朋友们去现场看一看吧。

被艺术季妆点一新的村落空间

作者介绍:

周仰毕业于英国威斯敏斯特大学报道摄影专业(硕士),是一位生活和工作在上海的摄影师及摄影文论译者,并在上海外国语大学新闻学院担任外聘摄影课程教师。她的两个长期项目《漫长的告别》和《不朽的林泉》曾多次在摄影节展出,与此同时,作为译者,周仰还翻译了一系列摄影理论和传记,包括米歇尔·伯格雷:《摄影4.0:21世纪的摄影教学指南》;安妮·莱博维茨:《安妮在工作》等,为国内摄影理论译介出了一份力。

本文经授权转载自作者个人微信公众号“ 不爱游荡的摄影师不是好翻译”

    特别声明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s://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