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看世界|“众神之国”尼泊尔的快乐和骄傲

沈沁怡/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
2018-12-01 10:55
来源:澎湃新闻

2018年8月,清华大学全球胜任力海外实践课程首次走进尼泊尔。由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胡钰教授带领的实践团走访了蓝毗尼、博卡拉、加德满都,与尼泊尔副总统普恩,众议院议长马哈拉等政府领导人进行了会谈,也和尼泊尔加德满都大学的青年进行了沟通交流。本文为作者在此次实践中所见、所闻、所想的一份记录。

此前,清华大学全球胜任力海外实践课程此前已经访问过巴西、伊朗、阿联酋等国家。该课程引导学生对“一带一路”上与中国邦交友好、社会环境稳定、发展潜力巨大的国家开展长期型、学术性、调研类的实践活动。

一、快乐惬意的尼泊尔人

初到尼泊尔时,正赶上尼瓦尔族的神牛节。这一天,凡是过去一年内有亲人离世的家庭,必须派一个人扮装成牛参加节日的各种活动,人们相信,这样能使神牛为他们死去的亲人带路,早日顺利进入天国。在巴德岗杜巴广场,人们身着各式各样的节日服装参加游行,队伍从广场入口一直延伸到最里边,游行队伍还举着很多讽刺和揶揄当前政治人物的漫画,整个杜巴广场街道全部是拥挤的人群,很多年轻人带着短木棒相互敲击,一边舞蹈一边大喊,整个广场被狂欢的气氛所笼罩,尼泊尔人的快乐感染着所有人。

巴德岗杜巴广场欢庆的人群。

随后,一路上遇到的尼泊尔人都给我们带来不少欢声笑语。一位会中文的尼泊尔青年,也很爱聊天,一路上与我们聊了许多。当我们问起来为什么见到的尼泊尔人都很开心时,他笑嘻嘻地托着长音说:“我们尼泊尔人没有压力啦!”之后,他详细地描述了他看到的中国人的压力:有了孩子要上好小学,小学毕业要上好中学,中学毕业要上好大学,大学毕业还要找个好工作,找了好工作要结婚,结婚后还要买房子,买了房子后又要生孩子,有人还要考虑离婚分财产。他感慨道:你们中国人压力好大啊!

我们反问道:为什么尼泊尔人没有压力呢?他的回答是:“我们尼泊尔人只要每天有饭吃就好了。快乐最重要!”他似乎很懂得中国人的饮食习惯,打趣说,中国人提出来“早饭要吃饱、午饭要吃好、晚饭要吃少”,而尼泊尔人的口号是“早饭要吃饱、午饭要吃饱、晚饭要吃饱”,引得大家大笑不止。

还记得四年前我在第一次去尼泊尔的时候,尼泊尔到处有悠闲的坐着晒太阳的男人。现在的他们,依旧一排排坐在墙根闲谈,尤以三个杜巴广场居多,他们“欣赏”着自己国家的历史文化遗产,这场景,好不惬意。

帕坦杜巴广场墙角边坐着的男人。

为什么尼泊尔人如此快乐、惬意?

马哈拉议长这样回答我们:尼泊尔人没有太多压力,他们认为生活没有必要去担心太多,无论你的出身是婆罗门,还是首陀罗。尼泊尔没有受到太多美国社会、西方社会的影响,本国文化传统保留的很好。如果你到尼泊尔的一些农村去,尼泊尔的女人是村庄或者家庭的主人,男人都到外面打工了,女人在家里干家务,男女各司其职,生活没有矛盾。还有一个原因是信仰印度教,生活非常简单,需求非常基本。

二、尼泊尔的自豪:民族文化的闪光与荣耀

尼泊尔副总统普恩在谈论尼泊尔的文化时,充满了自豪之情:“尼泊尔有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我们有很多各具特色的民族,我们是世界上节日最多的国家,我们的人民能歌善舞。”

尼泊尔是多民族国家,根据2011年尼泊尔人口普查统计,尼泊尔有125种种姓和民族。每个民族各有特色,也都积淀了各具特色的灿烂的历史文化。其中,三个民族从不同方面为尼泊尔赢得了声誉,也为尼泊尔人提供了自豪的资本。

首先是尼瓦尔人,他们世代定居在加德满都,是加德满都的土著居民,也是马拉王朝的缔造者。加德满都的三个杜巴广场都是马拉王朝时期的产物,也就是尼瓦尔人的杰作。

加德满都杜巴广场。

尼瓦尔人以艺术和经商著称,是尼泊尔的文化、艺术和文明古迹的主要创造者之一。放眼望去,加德满谷地里留下的那些巧夺天工的世界文化遗产,如三大王宫广场、博大哈、烧尸庙、大佛眼,都是出自尼瓦尔族的能工巧匠之手。加德满都山谷有五千多座寺庙,也全部由尼瓦尔人建造。尼瓦尔族的建筑雕刻艺术也与中国有所交集,并被尼泊尔人津津乐道。公元1260年,元世祖忽必烈要在西藏兴建黄金塔,听闻尼泊尔工匠修建佛塔技艺一绝,于是邀请尼泊尔阿尼哥等20名匠人前来帮助设计。后来阿尼哥在中国一呆就是40多年里,他为元朝兴建了十几处寺庙、佛塔。阿尼哥还来到北京,主持设计、修建了北京阜城门外的妙应寺白塔。阿尼哥作为中尼文化交流的使者被载入史册,为纪念他为中尼文化交流作出的不朽贡献,1965年,中国帮助修建的从加德满都到中国边境口岸樟木的公路就被叫做阿尼哥公路。尼瓦尔人在雕刻、建筑、绘画等方面做出的巨大贡献,是尼泊尔人自豪的源泉。

生活在尼泊尔北部的夏尔巴族是喜马拉雅山上有名的向导和背运工。1953年,新西兰登山家埃德蒙·希拉里来到珠峰南侧脚下尼泊尔境内,看到健壮的夏尔巴小伙子赶着牦牛经过,于是邀请他成为自己登山的向导,后来两人一同征服了珠峰。这位夏尔巴人就是丹增·诺尔盖(Tenzing Norgay)。他和埃德蒙·希拉里也成为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登上世界之颠的两个人。夏尔巴人因为居住在海拔4500米以上的高原,长期与严寒恶劣的天气作斗争,因此身强体壮、性格顽强。同时,他们还拥有强大的肺活量和低于常人的血压,非常适合高山运动。他们创造了数项世界登山纪录。尼泊尔人中流传着这么一句话,如果没有夏尔巴人,人们就很难征服珠峰。如此一个小国家小民族对世界登山史做出的贡献却着实不容小觑。

尼泊尔圣洁的雪山。

尼泊尔人引以为豪的还有一点:尼泊尔从未被殖民过。这一历史则是由尼泊尔的另一个勇敢伟大的民族廓尔喀人所创造的。19世纪初,英国在殖民印度后,一路向北,用大炮步枪对准了尼泊尔。彼时的尼泊尔军队由廓尔喀人组成,他们没有现代化的武器,只有人人手握着的廓尔喀军刀。面对大炮、枪支,廓尔喀人毫不畏惧,他们挥舞着廓尔喀军刀与英军僵持了两年。英国人见廓尔喀人如此勇猛,便与当时的国王要求派遣一支廓尔喀军协助英军,以此换取尼泊尔的安全。国王同意了,因此尼泊尔免于殖民。在一战、二战等各大战场上,我们都能见到廓尔喀人的身影。直到现在,廓尔喀雇佣军也在世界各地为各国效力,包括常年在英国女王身边的一支廓尔喀军,金特会上的新加坡廓尔喀雇佣军以及帮助守卫印度领土两个旅的廓尔喀士兵等等。

接受女王勋章的廓尔喀人。

廓尔喀的一位士兵曾经说:“如果一个人说他不怕死,那他要么是在撒谎,要么是一位廓尔喀士兵。”很多廓尔喀人争相成为雇佣军的一员,一方面是能得到丰厚的报酬,另一方面则是给整个家族带上无尚的光荣。

三、宗教是尼泊尔的文化内核

尼泊尔是佛祖的故乡,释迦牟尼出生地。传说迦毗罗卫国净饭王的夫人摩耶夫人怀孕待产时,想要回娘家。月圆之夜,摩耶夫人一行到达蓝毗尼时稍事休息。此时手握菩提树,从腋下生出了乔达摩悉达多。悉达多出生后行走七步、每一步都踩出一朵莲花,然后一手指天、一手指地。

蓝毗尼释迦牟尼雕像。

公元637年,玄奘来到尼泊尔,途径加德满都,到过蓝毗尼,在《大唐西域记》中就有蓝毗尼的记载。后来人们确定蓝毗尼是释迦牟尼诞生地,也是通过这本《大唐西域记》。

然而,佛教并不是影响尼泊尔人的主要宗教,尼泊尔是唯一一个曾经以印度教为国教的国家。印度教在尼泊尔扎根很早,据说在公元5世纪出现文字记载之前就已经出现了。1962年沙阿王朝时期,印度教立国被正式写入宪法。直到2006年,尼泊尔王国被推翻,尼泊尔议会决定废除印度教为国教条款,宣布尼泊尔为世俗国家。

在尼泊尔,人们每天会拜很多神灵。第一次去尼泊尔时,我们住在美国大使馆附近的公寓,从公寓的窗户往外可以看到,马路边有一个简易的神像,只有一个四五岁小孩儿的高度。每天早晨上班族经过时,都会在神像旁驻足。他们摇三声神像边的铜铃,唤醒神灵,拜上一拜,再为自己点个红,然后消失在拥挤的交通中。在猴庙,我们见到很多尼泊尔女人抱着孩子叩拜神灵。女人们会按住孩子的头,低至神像下沿,叩拜后,用腾出的一只手到神像身上抹一撮红粉,点在孩子的眉心,此谓“点红”。点过红后的孩子自然就会受到神的保护了。

在尼泊尔人祭拜的诸多神灵之中,离尼泊尔人的日常生活最近的非活女神莫属。加德满都谷地有三个杜巴广场,每个杜巴广场都有一个女神庙。其中加德满都杜巴广场的活女神庙最具规模,这是一栋三层的红砖建筑,配以精美的雕窗,尼泊尔人守护神的活女神就住在这里。活女神顾名思义,就是活着的女神,又称库玛里女神。相传十六世纪,尼泊尔马拉王朝的末代国王常常与塔蕾珠女神(印度教最早崇拜的女神之一难近母女神的化身)玩掷骰子游戏,女神告诫说不能让其他凡人看到自己的身影,可是有一天王后却尾从国王走进了宫室。女神大怒而去,降谕说不再现身保护国王和国家。后来,国王一番苦苦哀求,女神松口说自己会附身到尼瓦尔人释迦族女孩的身上。从此每任国王都会寻找合资格的女童并尊其为库玛丽女神,尼泊尔成为民主共和国后,这个传统也从未改变。

进行宗教仪式的尼泊尔人。

不可否认的是,宗教传统是尼泊尔重要的文化根基和精神内核之一。印度教文化根基中所包含的世界观影响着尼泊尔人对世界的基本看法和观点。他们认为古印度这片土地是人种的起源,雅利安人南迁来到印度板块。后来因为板块迁移,印度板块的人种分散到了世界各地。现在,以印度为中心的南亚地区的确是一个巨大的世界人种库。尼泊尔印度教人民认为他们所在的这片土地是世界的起源和世界的中心,自豪之情油然而生。尼泊尔人还自豪于自己的智商。曾经有个尼泊尔人跟我说,在吠陀时期,印度教人民就发明出了原子弹、氢弹、核弹。我当然没信,在我的世界观里,美国毫无疑问是首个拥有原子弹的国家。他为了说服我,给我翻出了印度教史诗《摩诃婆罗多》。

《摩诃婆罗多》里面,有几场关于史前战争的描述,与原子弹、氢弹、核弹爆炸的场景一模一样。书中描述印度恒河上游 “一个浓厚的阴影迅速在潘达瓦上空形成” 被认为是蘑菇云;“黑暗中所有的罗盘都失去作用” 是电磁干扰;“接着开始刮起猛烈的狂风,呼啸而起,带起灰尘、砂砾” 代表着冲击波;“这种武器发出可怕的灼热,使地动山摇,在广大地域内,动物灼毙变形,河水沸腾,鱼虾等全部烫死。阿格尼亚爆发时声如雷鸣,把敌兵烧得如焚焦的树干。”这一场景则仿佛核弹爆炸后的高温。另两大史诗《罗摩衍那》和《梨俱吠陀》中也有类似的描述。据说后来历史学家在古印度也发现了史诗中描述的“核战废墟”,这更让尼泊尔的印度教徒们对他们的史诗深信不疑了。

宗教是植根于尼泊尔人的文化与精神内核,他决定了尼泊尔人的世界观,也影响着尼泊尔的日常生活。

四、不愿做印度附庸的小国尼泊尔

从地图看,尼泊尔是一个细长的形状,北边毗邻中国西藏,以喜马拉雅山为界,东南西三个方向被印度包围。虽然是被两个大国包围的一个小国,但是我们在与尼泊尔议长马哈拉的交流中,还是感受到了马哈拉对这个国家的自豪之情。

尼泊尔紧邻印度,大多信奉印度教,与印度文化十分相似,甚至长相也难以区分。在外界看来,尼泊尔就像是印度的附属国。为了使尼泊尔人民具有国家认同感,政府推动人民关注尼泊尔文化的独特性,人们也自然而然地对尼泊尔特有的文化异常珍惜。

首先是语言文字的使用上,尼泊尔官方语言是英语和尼泊尔语。尼泊尔语属于印欧语系印度雅利安语支,使用天城体的文字。尼泊尔人生来就会学习英语,也算是母语了,但是尼泊尔人从来不会与对方说英语,只会用尼泊尔语。这与印度是不同的,印度人互相交流的时候,有时候还是会使用英语。在尼泊尔,车牌号都是使用的尼泊尔的数字。使用阿拉伯数字之外自己国家的数字,这在世界上都是少有的。虽然尼泊尔的数字跟印度是一样的,但印度也没有把这些数字用在车牌上。

尼泊尔的越野车与尼泊尔语车牌。

除了语言,尼泊尔还坚持使用自己的尼历纪年法,尼泊尔一年当中有300多个按尼历计算的节日。其实,尼历的起源是庆祝北印度一位国王维克拉姆帝亚(Vikramaditya)将塞族(sakas)赶出乌贾因(Ujjain),亦是舶来品。尼历比公历约早56.7 年,现在是尼历2075年。

尼泊尔人认为与印度相比,尼泊尔是一个非常安全的国家。尼泊尔的路上、景区内时有乞讨者的身影,有大人也有小孩。这时,尼泊尔的朋友们都会很自信地跟你说,这些乞丐肯定不是尼泊尔人,他们都是印度来的,“虽然尼泊尔没有印度经济发达,但我们的人民素质更高,我们以前都没有小偷、没有乞丐的。现在这些印度人混到我们尼泊尔人里面来了,他们很不好。”蓝毗尼因为靠近印度,又有佛教八大圣地之一佛祖释迦牟尼出生地,因此有很多印度游客。在圣园,我们见到很多从检票口又被拖回去买票的人。这时,我们的尼泊尔朋友索罗斯立刻转过身向我们印证他的话:“你们看吧,他们就是印度人,装成尼泊尔人,想要逃票。但是因为他们不会说尼泊尔语,所以被识破了,只能去买票,这里很多素质差的印度人。他们远远没有尼泊尔人好。”

虽然尼泊尔的经济发展程度远不如印度,但是尼泊尔人却倔强地骄傲着。2015年9月20日,尼泊尔正式颁布新宪法,这是尼泊尔自2008年废除君主制成为联邦民主共和国后的第一部正式宪法,具有跨时代的意义。新宪法将全国划分为7个省份,并且规定归化入籍公民不得担任尼泊尔的高级政治职务和安全部门职务,这样就违背了印度的利益。一方面,尼泊尔南部特莱平原与印度有紧密的文化联系,基本是印度后裔,因此有许多归化入籍的公民。印度希望这些人可以进入尼泊尔的高层政治,从而有利于印度在此攫取利益。另一方面,特莱平原拥有丰富的水资源能够为印度北部提供水资源以及电能,印度方面一直希望尼泊尔政府将特莱平原单列为一个省或是两个省,方便印度与该地区的合作,然而此次新省的划分使得特莱平原被划分至了七个省。因此,印度政府借口尼泊尔南部社会局势动荡,突然开始对尼泊尔实施禁运。由于尼泊尔的燃油、燃气等大部分物资需要从印度运入,印度禁运对尼泊尔造成了极大影响。尼泊尔面临大面积油荒,飞机停飞,公交停运。时值2014年大地震恢复期,尼泊尔一片凄凉。然而,尼泊尔人表示,我们宁愿受苦,也不向印度屈服。

五、尼泊尔社会发展与幸福感的矛盾

几周前,我们大学本科尼泊尔语班的同学聚在一起。毕业一年多的大家分散在各个工作岗位或是学校。大家聊天中,不免谈到尼泊尔人。同学们普遍认为,尼泊尔人过得太幸福了,这从一定程度上似乎也阻碍了尼泊尔的发展。一些尼泊尔人容易沉迷于过去的成就之中,活在历史的功劳簿里。他们安于现状,满足于尼泊尔灿烂的历史文化。他们一直往过去看,却不往前看。这就导致人民不够积极向上,没有追求。比如工人们时常为了过节就请假回家了,比如尼泊尔人办事常常出现拖拉的现象。人民没有强大的动力,社会就难以向前发展。我的同门Sangeet说:“尼泊尔人说的比做的多,想的也比做的多。尼泊尔人太过自豪,太过乐观,而不去踏踏实实去做事,这可能也是尼泊尔落后的一个原因。”

尼泊尔骑兵从半塌的房屋前经过。

在新形势下,尼泊尔人的幸福观也开始逐渐改变。我们在尼泊尔见到了很多有理想、有抱负的尼泊尔青年。他们想要通过自己的努力,让这个国家的国民更加幸福,生活更加美好。这些尼泊尔青年中,有的想要改变尼泊尔国内老旧淘汰出租车的现状,有的想要成立中尼合作交流中心促进中尼交流。尼泊尔青年达哈尔说的一句话至今让我印象深刻:“我不是为了挣钱,我哪怕不挣钱也可以。但我想要让我的国家变得更好。”

实践团的成员张进宝提出:“尼泊尔正在试图解决社会发展与人民的幸福感之间的矛盾,究竟怎样的发展速度才是正确的,是零增长还是有序增长,同时,人民的幸福感又要如何保持,如何不会因膨胀的资本与物质迷失方向。这一矛盾,也是其他许多国家所面临的。”

六、中尼人文交流:一次坦诚的思想对话

在尼期间,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胡钰教授与尼泊尔前驻华大使卡尔基就两国文化内涵和人文交流进行了坦诚深刻的交谈,坦卡·普拉萨德·卡尔基(Tanka Prasad Karki),曾于2007-2011年担任尼泊尔驻华大使,现任尼泊尔共产党中央委员、尼泊尔共产党知识分子协会主席。以下为访谈内容。

胡钰:卡尔基先生,很高兴在尼泊尔见到您。这次我和参加清华大学全球胜任力海外实践课程的同学们来到尼泊尔,先后走访了蓝毗尼、博卡拉、加德满都,见到了很多当地人,有尼泊尔的政府领导人,也有普通民众,一个突出的感受是,他们都表现得非常快乐,尤其是在加德满都参加“神牛节”活动中,民众展现出的那种快乐、兴奋极具感染力,我和同学们甚至觉得,尼泊尔人的眼睛都特别清澈,您认为尼泊尔人快乐的原因是什么?

卡尔基:胡钰教授,您好,非常欢迎您和同学们来到尼泊尔访问。您一开始就提出了一个很有趣的问题,很高兴您能对尼泊尔人民有这样一个积极的印象。我认为,首先,尼泊尔从未被殖民过,尼泊尔人民没有遭受过殖民的磨难,不像一些亚洲国家,整个国家都被殖民过。其次,尼泊尔是一个群山之国,尼泊尔人更多的是与自然打交道,而非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除此之外,尼泊尔是一个多宗教信仰多民族融合很好的国家,佛教和印度教是两个最大的宗教,还有其它宗教,在我们这里,宗教之间没有冲突,各个民族之间也没有冲突。2015年的时候,《纽约时报》还专门报道了尼泊尔,称尼泊尔是一个mix society。最后还有一点,我觉得尼泊尔的温饱问题得到了较好解决,这里的气候四季常绿,一年四季都能种吃的。

胡钰:您的分析很全面啊!历史、文化、经济等因素都提到了。您刚刚提到了尼泊尔的多宗教信仰。这一点我们在此行尼泊尔中也有着深刻体会。不仅是蓝毗尼作为释迦牟尼诞生地的特殊意义,更有宗教在尼泊尔日常生活中的普遍存在。我们注意到,尼泊尔的国民以信仰印度教为主,信奉的神灵号称数以千万计,堪称“众神之国” ,乃至在街上遇见“神牛”也要躲开。您觉得如何理解宗教在尼泊尔人生活中的作用?

卡尔基:毛泽东与李银桥在陕北期间有一段对话,李银桥说看庙是迷信而毛泽东说是文化。尽管宗教中的许多内容是“半真实”(half-true)的,但宗教是文化,是哲学,也是一种生活状态。

胡钰:宗教还是人文交流的纽带,中尼两国人文交流就是开始于佛教的交流。中国东晋时期的高僧法显为了寻访释迦牟尼的诞生地,曾于公元406年访问过迦毗罗卫城。据说他是尼泊尔史书上记载的第一个访问该国的外宾。之后,公元635年,唐朝高僧玄奘也来到尼泊尔,不但去了蓝毗尼,还去了加德满都。法显的《佛国记》和玄奘的《大唐西域记》里对当时的尼泊尔都有记载,以佛教交流为代表的人文交流成为两国交往的重要起点。

卡尔基:尼中关系特别是文化关系及往来源远流长。尼泊尔作为佛祖诞生地,在密切两国文化宗教联系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几千年前,在中国五台山静修的文殊菩萨远远望见加德满都谷地上空隐隐有一片光芒,浮现出圣洁的金色,文殊菩萨被这些金光吸引,在光芒浮动之处开天引水,加德满都谷地由此出现,就是我们现在所在的这个地方!在法显访问迦毗罗卫国的同时,一位释迦族人、迦毗罗卫籍的僧人佛驮跋陀罗(觉贤)也来到了中国,大约于406年到达长安(今西安),后又到建业(今南京),期间弘法并翻译了许多佛经。后来,尼泊尔的尺尊公主入藏嫁给松赞干布,带来了释迦牟尼佛像、琉璃宝钵、珍宝绫罗等等。因此,中尼之间的人文交流,佛教文化是共同的基础,在今后的交流中,要扩大化,也要多样化。

胡钰:您的话让我想起前几天在蓝毗尼的中华寺借宿时,临别前,我感谢寺中法师对我们师生食宿的安排,法师说,你们对文化传播有大使命,教授带着学生们远道而来,天气这么热,条件这么差,还愿意住下来,功德大,我对你们很钦佩,寺庙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希望对你们有帮助。我想,我们应该将中尼两国人文交流的优良传统传承下去,应该让更多的中国人特别是中国青年了解尼泊尔。

卡尔基:我从内心深处非常喜欢中国的文化。我看过很多中国的书籍、诗词,喜欢杜甫、毛泽东的诗词,尤其是毛泽东的《沁园春·雪》,我第一次读到这首词的时候就被毛泽东的气概所震撼了。我最喜欢的中国人是老子。他是道教的创始人。道教强调与道和谐相处,认为这是实现和谐的途径。它通常强调自然、简单、慈悲、节俭和谦逊。老子生活在一个充斥着战争和政治混乱的时代。对他来说,政治是统治,但如果社会统治变得太专制,国内秩序就会陷入混乱。而且,秩序在轻微的压力下会开始瓦解,所以,明智的统治者看到第一道裂痕的时候就会进行干预。在战争问题上,他主张精神比伺机而动的战略更重要。他是一个伟大的哲学家,也是诗人和艺术家。了解中国的道教文化是了解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部分。

胡钰:老子的精神和智慧对当代社会具有启示意义。您刚才也谈到了尼泊尔人快乐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与自然打交道多,对物质要求少,这与老子的哲学是一致的。人的存在是由两部分构成:精神性存在与物质性存在。在现代社会中,人们更多关注物质世界,而忽视了精神世界。物质世界里的满足总是短暂的,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受益者也只是部分人,因而导致社会焦虑、浮躁情绪的普遍存在。而在精神世界里,老子哲学、人文精神具有极强的正向引导力,可以有效提高当代人的快乐感。

卡尔基:国家之间的交往,对彼此文化的理解和尊重是最重要的。因此,推动两国人文交流意义重大。我在2007年到中国担任大使时,就曾经试图寻找两个中国。一个是鲁迅笔下的乡土中国,另一个是桃花源里的理想社会。我希望,中国和尼泊尔的关系能像桃花源里那样和谐共处。

胡钰:看得出来,您对中国文化很热爱,也很了解。进入20世纪特别是21世纪以来,从世界大战到东西冷战再到恐怖主义,从石油危机到粮食危机再到生态危机,人类面临一系列全球性问题,由此,世界文化发展出现两个显著趋势:一是“向后看”,各种文化都在各自传统中找寻发展的资源,力求返本开新;另一是“向东看”,普遍关注东方文化特别是中华文化。对中国和尼泊尔来说,这都是难得的发展自己的优秀传统文化、为世界文化做出自己独特贡献的历史性机遇。

卡尔基:您说的很对,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理解中国文化是进行人文交流的基础。我也是在理解中国文化的基础之上,才更清晰的知道,中国是一个怎么样的国家,如何与中国人相处。在对中国文化有一定了解之后,我更加觉得,中国是一个古老而又文明的国家。中国的发展是连续的,自始至终靠勤劳勇敢的中国人民创造出来的。以史为鉴,中国不会掠夺别国的资源,中国的发展靠的是自己,靠的是共赢。因此,我也相信,你们的中国梦一定会实现的。中尼合作与交流的未来也会日渐闪光。

胡钰:此行来尼泊尔,让我们对尼泊尔的文化也有了深刻认知。尼泊尔是个小国,但有着自己特殊的历史厚重与精神追求,而且千年来都是中国的亲密邻居。这里的雪山、湖泊很美,而包容、笑容更是珍贵。当物质主义、技术主义、保守主义成为人类幸福感的“慢性毒药”时,尼泊尔为世界提供了亲近自然、亲近文化、亲近心灵的人类幸福感的“滋补品”。

卡尔基:很感谢您对尼泊尔的理解和尊重。

谈话合影。(中间为清华大学胡钰教授,左二为尼泊尔前驻华大使卡尔基)
    责任编辑:朱凡
    校对:栾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