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前总干事:中国是全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参考

澎湃新闻特约撰稿 伊琳娜·博科娃
2018-11-21 19:23
来源:澎湃新闻

【编者按】

伊琳娜·博科娃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前总干事,本文是她在上海外国语大学举办的“联通世界与未来”国际学术研讨会上所作的主旨发言,她指出中国取得的成就可以为全球的可持续发展议程提供重要参考,而中国也正在成为支持多边主义的全球领导者。

如今,在这个互联互通的时代,毋庸置疑,人类在智识、科技以及创意发明方面取得巨大进步。同时,我们应该意识到,只有世界各国携手合作,群策群力,才能制定出有效的治理方案,应对诸如这些全球性挑战:1. 全球化速度加快,科技的跨越式发展;2. 创新和驱动型知识经济日益一体化;3. 国家间以及城乡间的人口大量流动;4. 贫富差距增大;5. 可持续发展、气候变化、环境恶化的重要性日益凸显;6. 青年群体的数量庞大且不断增长。

同时,我们还面临地区性贫困、气候问题、生物多样性受损严重、地区性冲突等多重挑战。对此,2015年,联合国通过了最具雄心、最全面的《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以下简称《2030议程》),结合《巴黎气候协定》,为人类的未来描绘出美好蓝图。

我相信,这两份发展指南将被整合为人类发展的重要议程,也可以将其视为一份宣言,一份捍卫全人类的尊严和权利的宣言;一份消除贫困、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宣言。借助发展议程的声明可表述为“民有、民治、民享”,不让任何一个人掉队,尤其关注那些最脆弱,最容易被边缘化的群体。我们生活在同一个星球,有着共同的命运。《2030议程》的承诺体现了人类对和平与家园怀揣美好愿景。

我经常听到人们呼吁“范式转换”,对此,我十分认同。《2030议程》是联合国帮助世界各国应对其面临的经济、社会和环境等方面的挑战所做的巨大贡献。

中国目标与全球议题

对联合国来说,当前的大问题是如何实现该议程战略目标?为了确保实现可持续增长、增强社会包容性、减少不平等、解决环境问题,我们究竟需要什么样的国际战略和国内政策框架?关于这些问题,中国的成就提供了重要参考,也为推进《2030议程》和《17个可持续发展目标协定》(2015年9月,联合国193个成员国在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峰会上正式通过了17个可持续发展目标——编者按)做出了重要贡献。

2015年9月,在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峰会期间,习近平主席提出未来5年,中国将向发展中国家提供“6个100”项目支持,包括100个减贫项目、100个农业合作项目、100个促贸援助项目、100个生态保护和应对气候变化项目、100所医院和诊所、100所学校和职业培训中心。接下来的一年,李克强总理在纽约联合国总部主持召开“可持续发展目标:共同努力改造我们的世界——中国主张”座谈会,并宣布发布《中国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国别方案》,将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各项目标转化为中国的行动计划。该规划强调了中国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的总体思路。

中国可持续发展目标计划与中国2016-2020年“十三五”规划紧密相连,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与国内中长期发展对接的实质性举措,具体为:1. 消除贫困;2. 提高人们生活水平;3. 化解社会问题;4. 实现共同富裕;5. 完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6. 实现各区域各领域协调发展。

到2020年,中国将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国家创新体系的创新型国家;到2030年,中国将成为创新大国。这份雄心壮志,有中国社会、政府、私营部门和学术界在不同层面的协同努力作为坚实的后盾。中国将可持续发展视为一种趋势,推动可再生能源、激进的资源生产率、绿色化学、工业生态、绿色纳米技术和智慧城市发展等领域的创新。

“一带一路”与包容、和平的社会

去年5月,习近平主席出席“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并发表主旨演讲时说:“古丝绸之路绵亘万里,延续千年,积淀了以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为核心的丝路精神。”

这一愿望与我作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的经历产生了深刻的共鸣。我感知到一带一路倡议非常注重文化交流和教育与科学合作,复兴丝绸之路是重建信任、增进相互理解的重要契机。发展软实力基础设施,能够为年轻一代提供的知识、价值观和开放的思想,并塑造更具包容性和和平的社会,同时,为他们提供掌握多种语言的机会。这也是实现人人平等、包容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环节。

悠悠千载,丝绸之路上的故事一直是人们、文化、宗教和知识之间产生碰撞的源泉。正是由于这些碰撞,才塑造了古往今来的文明,促进了科技发展、学术交流。它们是孕育文学和科学瑰宝,也孕育出世代相传的技艺和艺术表达。从西安到威尼斯,经过撒马尔罕、巴尔克和巴格达,沿着丝绸之路分布着数百处世界历史文化遗产,在这些遗迹中我们可以听到历史的回响。

我很自豪在我任职教科文组织期间,2014年,“丝绸之路:长安--天山走廊线路网”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它代表了中国、哈萨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三国路线网络的33个组成部分——首都和各帝国和汗国的宫殿建筑群,贸易定居点,佛教石窟寺庙,古道,驿站,通道,烽火台,长城部分地区,防御工事,陵墓和宗教建筑。

学习、教育与命运共同体

丝绸之路讲述了人类相互学习、共同进步的故事,时刻提醒我们,没有哪一种文化是孤立存在的。不同文明只有相互影响,相互丰富,包容互鉴,才能日益强大。一带一路倡议恰好利用这一遗产,为各国发展和繁荣开辟新的机会,也是利用技术和通信的革命在全球范围内实现高速交流。

请允许我回想2014年那个历史性时刻,且引用习近平主席访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时的讲话“当今世界,人类生活在不同文化、种族、肤色、宗教和不同社会制度所组成的世界里,各国人民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

这种相互依赖是我们的现实——在一个多样性、复杂性和快速变化的世界中,共同生活、学习新的技能,是我们必需的能力。“一带一路”倡议是对话、文化、教育交流、包容和可持续发展的有力理念。这是当今亟需的软实力的体现,它的功能体现为:

1.在世界各地,为所有人提供高质量的软实力教育,才能架起桥梁,让年轻人具备21世纪所需的技能。

2.在日益相互依赖和知识丰富的社会中获得工作的技能。

3.掌握跨文化、跨语言的技能,为社会发展所面临的挑战找到共同的解决方案。

4.全球公民技能。

教育是人类发展的基础,这一愿景是《2030议程》目标4的核心内容。教科文组织一直在努力实现这一目标,以确保教育质量和公平,并为所有人提供终身机会。而大学在这方面的作用显得至关重要,因为大学的主要职能最终是通过培养年轻人的知识、分析思维、广泛能力和技术技能,为社会做出重大贡献。它关乎价值观和公民身份,关乎让年轻人准备好生活在一个全球化的世界。

2017年5月“一带一路”高峰论坛后发表的联合公报指出,各方决心防止地球退化,以公平、可持续的方式管理自然资源,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全面、平衡和可持续发展。中国正在成为支持多边主义的全球领导者,为落实《2030议程》和《巴黎气候协定》而努力。中国应致力于在联合国框架内,以及在区域和其他多边平台上,以创建一个共同未来的共同体为理念,提供全球领导力。

    责任编辑:朱郑勇
    校对:栾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