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雪枫:永远的青春,永远的beatles

2018-11-22 08:00
北京

经版权方蜻蜓FM授权发布,音频及文字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大家好,我是刘雪枫,也是蜻蜓FM《古典音乐怎么用》的节目的主讲人。今天我要带大家重返1970年,1970年真的是一个非常悲伤的一年。一个乐队,特别是一个所谓的摇滚乐队,它伴随我走过了将近40年。我觉得对于我来讲,对于一个Beatles的迷来讲,七零年真的是一个非常悲伤的一年,就是在那一年他们解散了。

我作为一个古典音乐的爱好者,青春期的时候也是一个Beatles的狂热爱好者。我记得第一次听Beatles的歌,当时的记忆特别的深。我的一个发小跟我同一年高考,我考到了北大,她考到了解放军艺术学院。她有一次到北大来看我,看到我有录音机,就说正好。她说:“我知道你喜欢音乐,但是你喜欢的都是古典音乐。我最近听了一首歌,特别棒。”她当时带的是一个Beatles的专辑,她在里边倒带来回找,找得我挺不耐烦的,我说:“你干嘛?”她说:“我就找那首歌。”她就来回倒啊倒,突然找到了,就是那首《Hey Judy》。

我当时听了之后就想,原来一个人还可以这样温柔地唱歌,这么的安静,让人一下子思绪就飘走了。在那个时候我才十七、八岁,就听到这样的歌。和发小从小在一起觉得没怎么样,后来她长大了,是一个大美女。她居然让我听这样一首音乐,我真是印象太深了。我想,我迷上了Beatles,可能是跟这个第一次领我听Beatles的人有关系。这个阶段Beatles的所有专辑我都听过,每一首歌都听过。特别是后来有了录像之后,Beatles的DVD我也买了非常多,而且是经常地看,我把它当成一个时代的音乐经典。

列侬和他的妻子小野洋子

1980年,我好像在大学二年级的时候,约翰·列侬被刺。这对我那个时候的人生来说是一次巨大的打击,简直是不可思议,不敢相信。我们班有一个同学画画非常好,在特别悲伤的那几天,我就让他在我的笔记本上用他的钢笔给我画了一幅非常惟妙惟肖的约翰·列侬的钢笔画,当然这个图片是我找来提供给他的。这幅画在我的笔记本当中,我保留到今天,我随时随地都可以把它给拿出来。非常遗憾,这个画不能在这个节目里面给你们看到。但是当初让我来做这个《请回答1970》的时候,我首先就想到了我还有一幅这样的钢笔画。在1980年12月份,我大学的同班同学给我画的。

Beatles乐队成员

另外到今天我依然关注Beatles。我还在关注Beatles,是因为它的其中的一个成员,叫保罗·麦卡特尼。他到今天创作力仍然是非常旺盛。他也是一位古典音乐造诣非常深的作曲家。离开了Beatles之后,他等于说是一方面还在做自己独有的音乐,另一方面也在创作交响乐,甚至是交响曲。在他的身上,我看到了Beatles当时他们的音乐所蕴含的巨大的能量。特别是保罗·麦卡特尼,他一次次地付出,然后一次一次地以古典音乐的方式来彰显Beatles的传统,到今天应该说是发扬光大,越来越进入这个经典的行列,我也是觉得非常的欣慰。

今天来看,我们的声光电,各种技术,各种配器的技术,作曲的技术,各个方面应该都超过他们了,但是我们唯一不能超过的就是他们的心灵。Beatles的音乐之所以经典,是因为他们音乐的灵感和他们对那个时代的反叛,对那个时代整个的欧洲大陆乃至美洲大陆所造成的巨大的冲击和反响。所以在这一点上,我觉得这是一个不可复制的时代。但是非常遗憾的是,1970年,一个悲伤的年代,Beatles的乐队最终分崩离析。

而从这场分崩离析,直至后来约翰·列侬遇害的生前身后,诸多往事回忆,敬请关注收听蜻蜓FM重磅自制节目《请回答1969-2019》。

下周三晚,我们将会邀请另一位嘉宾,带你走进1971年的世界。再见。

【延伸阅读】

《披头士:歌曲背后的故事》,(英)史蒂夫·特纳著,吴杨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17年5月版

独家揭密披头士创作的心路历程

深入了解披头士作品的百科全书

近两百幅珍贵照片细腻解读披头士歌曲背后的故事

重现“披头士热”辉煌

是谁“年仅17岁”,就让保罗“心花怒放”?真有埃莉诺•里格比其人吗?“潘尼巷”在哪里?“露西在缀满钻石的天空中”的灵感来自何处?从第一首大热歌曲“爱我”和第一张专辑《请让我愉快》开始,特纳以一种全新的视角重新审视了披头士神话,用妙趣横生的语言,引领读者全方位地了解披头士亲自创作和录制的每一首歌曲背后的故事。

    特别声明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s://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