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歌唱家廖昌永谈《声入人心》:谁都不可能永远做首席

澎湃新闻记者 廖阳
2018-11-14 16:10
来源:澎湃新闻

因为综艺节目《声入人心》,原本小众的美声,出圈了。

高学历、高素养、高颜值,36位歌手在综艺的包装下,大大颠覆了观众对美声及其演唱者的固有印象,节目频频被点赞高级,专业歌手之间的对决,也被观众评为像在看“神仙打架”。

这档节目的走红,也让人意外发现出品人之一、男中音歌唱家廖昌永的可爱一面。

廖昌永

没有架子,嗓音温暖磁性,点评一针见血,但又温和地能让人接受,不少人本是冲着小哥哥们来,结果纷纷粉上廖老师,直言要pick他,把他抱走。

一个家喻户晓的学院派歌唱家去录综艺,这背后有什么故事?我们找廖昌永聊了聊。

【对话】

澎湃新闻:你去参加综艺还挺让人惊讶的,节目组当初怎么会找到你?

廖昌永:当时我在国外,湖南卫视给我打电话,说想出这么一档节目,我说挺好的,不过最开始,我对选秀类节目并不是非常感兴趣。我知道湖南卫视在综艺节目制作上非常强,我倒是真希望他们做一个关于歌剧、音乐剧的节目,我曾经提过。那天导演组到上海,带着台长的意思来看我,说网上投票,我票数最高,希望我做出品人。一聊,他们发现我十几年前就开始做古典和流行音乐融合的工作,大家觉得这个节目对推动更多人了解歌剧和音乐剧有帮助,理念一致就接了,他们也没想到我在这方面有兴趣。

澎湃新闻:你是学院派的歌唱家,但综艺会要求人有综艺感和娱乐感,你当时会有这方面的顾虑吗?

廖昌永:没有,我觉得没必要排斥,而是应该利用和借助媒体,让更多人了解古典音乐,了解美声不是指声音,美声是歌唱,是讲艺术表现的,声音只是其中很小的一个部分,大家了解了才会喜欢上。

我曾经向某个台提过,大家都在做流行类的音乐节目,我们是不是可以做古典类,但好像大家都不太感兴趣。湖南卫视真是了不起,他们敢做,第一期出来收视就很高,所以很多事不能以固定思维去看,固有的思维不一定是对的,所以我不排斥。

澎湃新闻:你希望通过这档节目,消除大家对美声的隔阂和误解,这些误解都有哪些呢?

廖昌永:大家对它不了解,都以为唱美声的、唱歌剧的都是大胖子,都是不会动的,其实世界发展很快,很多东西都变了。以前歌剧的舞美和道具都比较大,人太瘦了,站在里面会显得很小,人胖了走进去刚好。这是曾经,但现在国际歌剧界对演员的要求越来越高了,不但要唱得好,演得好,还要长得好,现在很多歌剧演员都很有气质,长得帅。

所以大家看完《声入人心》才有这样的反映,原来唱歌剧的人颜值这么高,这是完全在我的意料当中的,因为大家对它实在不了解,误解太多了,再加上以讹传讹,总觉得歌剧是听不懂的,对它有很多成见。通过这样一个节目,可能会有更多人爱上歌剧。

《声入人心》三位出品人尚雯婕、廖昌永、刘宪华

澎湃新闻:关于出品人阵容,除了你是美声专家,其他两位都不是美声专业出来的,有观众会怀疑,专业度会不会不够?

廖昌永:这个节目做给谁看呢,我们是做给大家看的,每个人的视角都不一样。

和节目组谈的时候,我说不希望做成纯娱乐化的节目,希望它是有底线的,要保证它的艺术质量和应有的高度。但是呢,我们也应该让老百姓看得懂,所以希望出品人里有一个是像老百姓的,从老百姓的视角来看,他的切入点就是老百姓;还有出品人偏流行音乐和制作,会找到新鲜的点,比如传统音乐和现代音乐、电子音乐等新元素的结合;我作为一个业内人士,作为一个从业多年的老艺术家(笑),会从专业上来说。

所以当时我是赞同的,宪华(刘宪华)和小尚(尚雯婕),大家可以从多角度来对节目进行解读。如果做成纯古典节目,又会让观众产生距离感,我希望它是亲民的、零距离的,古典音乐离普罗大众并不遥远,它就在我们身边。

选手仝卓

选手黄子弘凡

澎湃新闻:节目在海选时标准就两个——唱得好、颜值高,据说长得老和土的选手都被淘汰了,这对那些颜值不够高的优秀歌手来说,是不是不太公平呢?

廖昌永:一个节目的制作总会有它的要求和取向,当然我们希望选手既长得好又唱得好,但有些选手也并不都是花美男,也有年龄大一点但唱得很棒的。

当然节目制作有它的话题点,不要害怕有争论,真理是越辩越明的,大家都参与争论,这个节目才会好看,大家对古典音乐的了解才会更深,争论过程中也在呵护,这是蛮好的一件事。我想金子总会发光的,你真要唱得特别棒,大家会忘掉你的颜值,你的内在才华一定会征服观众。

选手简弘亦

选手张超

澎湃新闻:36位选手,有歌剧演员、音乐剧演员,还有流行歌手,以往他们都是在各自的领域里比赛,现在放一起比拼,你觉得有碰撞出不一样的火花吗?

廖昌永:是的,我们以前都分得太清楚了。什么是美声?意大利文叫BEL CANTO,不是“美好的声音”,而是“美好地歌唱”,技术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如何把歌唱好听,如何让你对音乐的理解符合声音。在节目里我提过很多次,我们对一部作品的解读,不是只有好声音就够了,为了情绪的正确,为了人物的准确,为了歌词的内涵,我们有时候要牺牲好声音,需要用不同的声音来表现它。比如,开心的、愤怒的、得到爱情后喜悦的、失去爱情后失落的情绪,都要用不同的声音来表现。所以不同唱法的选手在一起,反倒可能让不同门类的人加深理解,我们的演唱方式才能更加多元化。

澎湃新闻:相对业内的专业比赛,综艺节目对选手的考量是不一样的,什么样的选手容易脱颖而出,成为首席?

廖昌永:我还是会专业要求,你唱得不好,长得再好,没用,我们不是选电影演员,是选歌唱演员。当然节目会寓教于乐,让大家在娱乐的过程中,了解古典音乐是什么样的。

澎湃新闻:到目前为止,哪些选手让你印象比较深?

廖昌永:印象深的倒真有几个。比如王晰,这样的“低音炮”歌手蛮难得的,包括李琦、阿云嘎以及几个歌剧演员,我都蛮喜欢的。36个选手各有所长,也有一些基础稍稍不够的,可以通过节目的培训和录制,让他们建立起自信心,建立起对音乐更深一步的认识。特别是大家在一起三个月,相互竞争、相互学习、相互帮助,这样的节目录制,可能比他们关在学校里学习更实用。

选手王晰

选手李琦

选手阿云嘎

澎湃新闻:节目的比赛规则是首席会不停被替换,要经过10轮训练评出10次TOP6,最终的6位首席才能获得巡演和发专辑的机会,挺残酷的,你怎么看这样的赛制对选手的锻炼?

廖昌永:孩子们从小有挫折感不一定是坏事,他们在挫折感中获得荣誉感,通过努力,有可能坐上首席,也有可能被替换下来……其实我们的艺术生活也是这样的,你不可能永远做首席,但通过努力,你有可能会成为首席,培养他们这种精神挺好的。

澎湃新闻:美声在大家的印象里一直很小众,比较局限于学院派,但这个节目让它走出了象牙塔,有给你什么启发吗?

廖昌永:这也是大家的误解,美声其实并不小众,歌剧在很多年前就是流行音乐,因为我们的生活越来越丰富,大家可以选择的文娱活动越来越多,让它看起来很高雅,好像不食人间烟火,离我们的生活越来越远。

歌剧也好美声也好,本来就是对生活、对爱情、对家国情怀、对古典文学的反应,歌剧的题材几乎都是根据名著来改编的,比如《浮士德》是根据歌德的长诗改编的,《茶花女》是根据小仲马的长篇小说改编的,我们在看戏的时候也可以了解这些名著,对提高大家的文学修养是有帮助的。

这两天上海音乐学院刚刚做了“首届中国艺术歌曲国际声乐比赛”,最开始大家都不看好,但决赛时网上直播观看量破百万,谁能想到呢?大家对古典音乐其实很有兴趣,只是不知道怎样去欣赏,现在有了这样一个节目,是非常好的一件事。

澎湃新闻:从你所在的学术圈来看,大家反映如何?

廖昌永:大家整体还是持正面态度,觉得节目做得好,都没想到节目一播出就能收视夺冠,蛮兴奋的。学术圈排斥的并不多。

澎湃新闻:你平时都戴眼镜的,上节目怎么摘了?

廖昌永:哈哈哈,戴眼镜不方便,因为是变色的,我怕强光一照,人家说廖老师怎么戴墨镜上去了,所以我带了一打隐形眼镜过去。

廖昌永和冯正,像不像

澎湃新闻:网上都在调侃冯正(《热血街舞团》选手)像你,说跳舞的冯正怎么跑去唱歌了,你听说了吗?

廖昌永:看见了,长得是有点像,我是看到QQ浏览器里一篇文章这样写,他们把照片登上去,真有点像。

澎湃新闻:第一次参加综艺节目的录制,和平时的状态有什么不一样?

廖昌永:其实差不多,我平时上课也是这种状态,也没有刻意去做一个样子出来,我们上课挺放松的,也没有死板着一张脸。

录一期节目大概两三天。第一期比较辛苦,录了四天,第二期因为我有重要国事出访,所以请了我的好朋友石倚洁(男高音歌唱家)顶了一期,差不多一个多星期去一次湖南。

    责任编辑:程娱
    校对:张亮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