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小兵:三线工厂办成“小社会”

2018-11-11 11:41
上海

编者按:对于很多人而言,“小三线”是一个陌生的名词,而对一些上海人来说,这个词却有着非同寻常的含义。四五十年前,他们响应国家的号召,从都市走向山村,生产军工,一呆就是十余年。岁月无情,曾经的少年已然两鬓双白,回想起当年的奋斗历程,却依旧记忆犹新。温故过去,才能烛照未来。今天带来的是江西“小三线”9333厂职工毛小兵的回忆文章,听他讲述如同“小社会”一样的三线厂生活。

撰文:毛小兵

因为体制和地理位置的局限,20世纪三线厂矿都办成了“小社会”,人民厂自然不例外。工农商学兵五业俱全,职工的生老病死,吃喝拉撒睡,样样都管。

工,是本业,毋需多言。农,不少亦工亦农的家属和复员军人的家属是农村户口,按政策不但进不了厂,甚至上户口都难。于是办农场就被提到议事日程:1970年3月25日,五七农场成立。宛细花、周美娟等11人,一辆劳动车,六把锄头,在总装车间外“十边地”上开荒种菜。1971年八号沟空地被我厂征用,她们在那里开垦了26亩坡田,营造了猪舍,农副业有了长足的发展;这一年收获蔬菜12万斤,养猪90余头。到1972年5月,农场向综合场过渡,开办了为企业生产和职工生活服务的许多小工厂、小作坊、小商店。多种经营,以副养农。这年年底安置支内职工家属40户,复员军人家属35户。到了1980年,江西省赣政发(1980)162号文批转了省工办报告,最终解决了我厂57户199名职工家属的户口问题,这才与“农”告别。后来,这个综合场发展成为集体所有制劳动服务公司,能自主承接生产多种汽车零配件,1985年已达96万元产值。

商,用今天的说法就是第三产业,最初是从综合场开始的。修鞋铺,当时生活节俭,一双鞋不经过反复修补不会轻易丢弃,尤其是老K皮鞋,所以生意兴隆。豆腐坊,开在程家与“联合国”宿舍之间的山坡上,豆腐鲜嫩,数量有限,须一早排队方能买到。压面房与之为邻,来料加工,压面条,轧馄饨皮均有,十分便利。小商店也在程家,为家属买盐酱醋提供方便。同时也是综合场供给紧俏商品的窗口。那时工厂为他们配备了一辆汽车,可以到外地采购副食品。每当拉回了几瓫榨菜或者红腐乳,小商店门口便排起了长队,热闹非凡。后几年外面商品丰富了,各车间工会各显神通,为职工买橘子买西瓜,每家十几斤几十斤,小商店才风光不再。不过他们还有一个优势是卖冷饮,自产自销。起初是棒冰,4分一根,与上海同价,质量也不差。到了八十年代中,搞到一种配方自制雪糕,奶黄色的很大一块,1角5分。主管生活的石厂长很以为豪,每有外客来访,总写条子让厂办取来招待;可见质量挺棒。说到冷饮,还有汽水。办厂制汽水,最初是教培中心的三产。后来搞大了,引进了新设备,新工艺,转到生活服务公司(行政科)门下,取个名字叫“雪檬”。主要用于企业夏天的防暑降温,供职工享用。富裕部分,卖给九江中转站、瑞昌火车站,这就是经商了。

食堂炊事员包点心

行政科大多数业务:办食堂,开浴室,经营招待所,虽属第三产业,但都是职工福利,不能算作“商”。这种职工福利,有两样很有人民厂特色。这就是蒸饭与泡开水,凡是有锅炉房的地方,都有这两项业务。其中最集中的是一号沟大炉间与医院泡水处,前者供蒸饭,后者专供程家家属区泡水的。每当下班时分,以男职工为主,一人一辆车两个方形泡水箱,从洋坑口鱼贯而出,打水回家,从厂长到工人没有例外。后来到了二区,同样有蒸饭和泡水,让新来的“宝钢书记”大为不解。其实工厂这样做,除了方便职工,还能减轻三千名职工与家属同时去食堂就餐的压力,减轻向职工供液化气的压力。行政科经“商”始于1980年,他下属的来宾食堂,易名为“夜宵食堂”,职工可预订酒席,或小聚或办婚宴。当时工厂第二代已到谈婚论嫁年龄,双方亲戚又在一起,因此办酒之风日盛;“夜宵”即为首选。1984年3月,行政科又推出“星期天为民服务一条街”活动,不仅卖他们自制的各类干湿点心,还卖馄饨、饺子馅,肉食的半成品以及各类副食品。有时鸡鸭、海鱼大量到货,就凭卡供应每家每户。人们常说,人民厂星期天的伙食是一样的,要吃带鱼家家吃带鱼,要吃鸡家家是鸡。

学,职工子女从出生56天起就交给了企业:从哺乳室,到爬爬班,再到幼儿院一应俱全;从小学到初中再升高中九年一贯。到1986年,幼儿园有教师11名,保健医生1名,保育员21名,占地近1000平方米。幼儿班按全国统一幼教大纲实施教育,有计划,有教案。

人民厂幼儿园

子弟学校有教职工50余人,学生710名。有小学部、初中部、高中部3栋教学楼,并设有完备的理化生实验室。从1977年至1985年,经高考共有28名高中毕业生进入大学本科,20人进入专科。但人民厂办学远不止这些,1977年11月,工厂办起了职工大学(当初叫721大学),在职员工经考试合格后入学,脱产全日制学习,学制两年半。这个学校后经教育部考核验收,成为教育部承认学历的为数不多的职工大学之一。后来学校搬到南昌,成为东华理工大学兵器技术学院的前身。这个职工大学在我厂办了机械制造专业77、80、81级三个班,培养了88名大专生。从1982年起又举办了广播电视大学文科语文类、经济类,党政干部基础管理专修科三个班,1984年还办了北工函授教育。

兵,基干民兵。那个年代大一点的企业都设有武装部,我厂也不例外。武装部负责民兵训练、征兵拥军。除此之外,就是组织基干民兵,武装发运产品。

其实,工厂办社会远非工农商学兵所能概括的。除了粮油、邮电、银行,这些国家垄断的外,其它都要办。

医院,1971年就建成了具有县级规模的职工医院,面积1706平方米,开设了内科、外科、妇产科、五官科、口腔科、中医科、肠道门诊多个科室,并有化验室、手术室、换药注射室、药房、住院部等部门。1986年,有职工53名,其中医务人员35人。医院承担着职工日常的伤病治疗,食堂、水厂的卫生监督,全厂的妇幼保健。不少工厂的第二代、第三代都是在这里出生的。80年代初,医院还抢救过一对早产的孪生姐妹。其中一位在医务人员精心护理下活了下来,人们啧啧称“奇”。当时还上了《江西日报》。

公布分房名单

住房,也由工厂承担。1986年,有家属895户,3100多人。房屋以“石打垒”与砖木结构为主,共37187平方米,实用面积26524平方米,人均8.35平方米。家属区还建有柴棚700余间,3500平方米,作为住房的辅助。1990年搬到县城,家属宿舍有缺口,工厂就出面为无房户借房。

为解决家属生活燃料,1981年起,工厂投资60万元建造液化气站,购置储气罐、槽罐车,向每户家属发放气瓶2个,灶具1台,并计划供应平价液化气。从最初一瓶6元到90年代末一瓶47元;且没有短缺过。供水自然也由工厂解决,张家铺时代,设有水厂、打水班;到了县城工厂仍自己供水,从赛湖水厂深井泵排水管延绵5.68公里到厂区。为了方便职工外出,张家铺时代设有去九江的定点班车;到了春节探亲高峰,工会还临时组织春运办公室,代买船车票,安排接送车辆。为了丰富职工文化生活,张家铺时代厂里建立了电视差转台可转播江西、湖北两台;建立放映队,每周放映电影;到了县城则改为厂内闭路电视。工会还不定期举办文体活动。家属区设有家委会,负责治安,环卫与老幼活动室;它的成员仍是厂派职工。

工厂办社会虽然与现代企业制度格格不入,但在当时却是保证企业运转不可或缺的部分。在这一过程中,生活后勤部门的干部职工付出辛勤的劳动,是人们不会忘记的。当然还有历届主管生活的副厂长,他们是初本富、李龙、石焕良、刘宪庭。

(原载本书编委会编:《我们人民厂——江西“小三线”9333厂实录》,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图片由潘修范提供。鸣谢项目: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2018年度宣传推介项目;2013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小三线建设资料的整理与研究”;2017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三线建设工业遗产保护与创新利用的路径研究”)

    特别声明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s://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