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首家互联网法院设立一年多:线下办事大厅总是“静悄悄”

澎湃新闻记者 张家然
2018-11-09 13:43
来源:澎湃新闻

11月7日至9日,第五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在浙江乌镇召开。8日,大会举行了多场分论坛,杭州互联网法院院长杜前参加了“互联网+公共服务:效能、协同和创新”论坛。

杜前在论坛上发言说,随着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的广泛应用,互联网变得更加精彩纷呈。这种变化为“互联网+公共服务”发展打开了新的机遇之门。所以,当再次提起“互联网+公共服务”时,除了“效率、便捷”这些醒目标签外,会自然地想到另外几个关键词,那就是“安全、保障”。而这一切都离不开网络空间治理的法治化。

作为全国首家互联网法院,杭州互联网法院就是网络空间治理法治化的产物。在论坛上,杜前分享了杭州互联网法院设立一年多来的建设经验。

2017年8月18日,杭州互联网法院揭牌,探索用互联网方式审理互联网案件。东方IC 资料图

上网办成事

杜前介绍说,杭州互联网法院的服务理念是不仅让当事人“上网能办事”,而且“上网就能办成事”。与普通法院不同,他们的大厅总是静悄悄的,几乎所有信息交互都是数据在网络上跑路。

2017年6月26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三十六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包括《关于设立杭州互联网法院的方案 》等在内的一系列方案。

2017年8月18日上午,杭州互联网法院正式揭牌,成为中国首家互联网法院,杜前被任命为杭州互联网法院首任院长。

杭州互联网法院揭牌成立第一天,就开庭审理了一起“《甄嬛传》作者起诉网易侵权”的案件,该案借助远程视频审理,庭审画面清晰、语音连贯。整个庭审历时20分钟左右,原被告同意调解。最后,原被告点击电脑屏幕上的“确认”,确认庭审笔录。

杜前所说的“数据在网络上跑路”,得益于杭州互联网法院平台建设和审理模式创新。

她介绍说,在平台方面,杭州互联网法院建立了诉讼平台,平台内嵌智能立案系统、电子签章系统、语音智能识别等系统,实现诉讼全流程在线;诉讼平台移动端(移动法院)的建立,更是把手机也变成了纠纷处理阵地;在线调解平台,能以最便捷的方式进行调解。现在,当事人只要一个电脑、一部手机、一根网线,对接一个平台,就可以足不出户享受全方位在线诉讼服务。

同时,杭州互联网法院审理模式也进行了创新变革。从在线审理模式,打破空间限制;到后来首创“异步审理模式”,打破时空限制;再到智能审理模式,突破“人”的限制,运用智能化审判系统,让特定案件实现从立案到裁判全程“智能化”。不仅当事人跑的少了,节约了精力成本,法官也彻底从审判桌上解放出来,可以有精力从事更多创造性工作。

引入区块链技术

区块链是数据时代解决隐私问题、安全问题、信用问题的一种方案。作为首次将区块链技术融合到司法领域、解决电子证据认证难题的“亲历者”,杜前深有体会。

杜前表示,用区块链技术组建司法联盟链,实现电子数据全流程记录、全链路可信、全节点见证,从源头解决电子证据来源可信问题。以往常发生的“证据不完整、遗失、被伪造或者篡改,时间被机器重新设置失去法律效力”等问题在司法区块链的操作下不再是问题。

今年6月,杭州互联网法院首次明确了区块链电子存证的审查判断方法;9月,杭州互联网法院上线了全国首个司法区块链。

杭州互联网法院使用的互联网技术并不局限于区块链,对于大数据、云计算这些创新社会治理手段的“富矿”,都进行了充分挖掘,将它与理性克制的司法相融合。

杜前表示,杭州互联网法院打造了全国首个大数据深度应用电子送达平台。运用人工智能技术,开发出自动检索、深度挖掘、智能比对、强制弹屏等功能,获取和定位当事人有效联系方式,一键多通道有效送达。随着电子送达平台深度运用,不久的将来,那种“原告到处问电话,法官穿街走巷找被告”的现象即将成为历史。

此外,杭州互联网法院还上线了全国首个电子证据平台,通过标准化、格式化设置,用哈希值等技术手段对电子证据进行固化,实现与金融机构、公证机构、第三方存证机构等存证平台的标准化对接,让电子证据可用、可保存。并据此出台《电子数据证据审查细则》,把技术创新推进到了规则创新领域。

从挂牌成立到今年8月17日,杭州互联网法院共受理涉网案件12074件、审结10391件;已关联当事人的案件100%在线开庭审理,庭审平均用时28分钟,平均审理期限38天,相较传统审理模式分别节约用时五分之三和二分之一,一审服判息诉率达99.1%。

杜前认为,杭州互联网法院要做的不仅是用互联网方式审理互联网案件,更要建设一种独具精神气质的法院文化,让互联网用户的心理认知、服务体验得到全新提升改变。

    责任编辑:蒋子文
    校对:张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