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会址”这一年②|153万人次涌向这里,寻找初心

澎湃新闻驻中共一大会址报道组记者 栾晓娜
2018-11-01 08:31
来源:澎湃新闻

【编者按】

2017年10月31日,党的十九大闭幕仅一周,习近平总书记带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集体瞻仰上海中共一大会址和浙江嘉兴南湖红船,在广大党员干部群众中引起热烈反响。

连日来,全国各地前往一大会址纪念馆参观的党员群众络绎不绝,在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他们回顾建党历史,重温入党誓词,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澎湃新闻推出“一大会址”日记,派出记者常驻中共一大会址,近距离观察、感受、记录会址每天的新闻,讲述一大的红色故事,传承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

2018年5月22日10点左右,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门口,参观者排起长队。澎湃新闻记者 陈逸欣 摄

2017年10月31日,党的十九大闭幕一周,习近平总书记带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瞻仰中共一大会址,回顾建党历史,重温入党誓词。此后一年间,153万人次涌向这栋展厅面积仅998平方米的石库门建筑,寻找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并从中汲取力量。而在以往,这里全年的接待量为50万人次左右。

爆发式增长的参观量,让馆方的压力骤增,动力也更足。如何更好地应对大客流,讲好“初心”故事,打响“党的诞生地”红色文化品牌?

面对这个现实而迫切的问题,馆方先后出台《大客流接待及应急方案》和《增强服务功能10项措施》,不断提升服务,成立领誓志愿者队伍和志愿服务队,招聘兼职讲解员,增设红色司仪,馆内开设情景党课,研发红色文创产品,加强精细化管理……在这幢面积不大的石库门建筑内,一系列变化正在悄然发生着。

讲解词增至六个版本,安保人员也成了半个“讲解员”

最近这一年,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的每一名工作人员,几乎都感受到了深刻变化。而这些变化,也让他们每个人不断改变。

2018年8月25日,面对大客流,讲解员要把控讲解内容,帮助场馆进行游客引流。澎湃新闻记者 刘瑞 摄

已入职两年的讲解员李欣瞳没有想到,这一年,她的工作会如此繁忙,不仅讲解频率数倍增加,就连讲解词也增至六个版本。如今的她,早已从最开始的不太适应,转变为习以为常,不管碰到什么样的参观者,几乎都能一瞬间“拎”出最合适的版本。

2017年8月,来自四川成都的胡建军成为这里的一名安保人员,主要任务是维持秩序和疏通客流。仅仅3个月后,他就遇到了客流量激增而带来的压力。在纪念馆站岗日久,他在馆内的不同安保岗位上听过数次讲解,对中共一大也越来越了解。站岗一年多的胡建军,如今已是半个讲解员,可以回答出不少参观者的问题。

2018年1月3日,上海兴业路,保洁员弯腰捡落叶。澎湃新闻记者 邹娟 摄

在保洁班班长何素芳的随身工具里,有两把扫帚:一把家用扫帚,晴天扫地用;另一把竹扫帚,雨天扫落叶。由于纪念馆的客流大,到了冬天一起风,地上的落叶一天起码要扫五六次。遇到下雨天,落叶容易粘在地上,竹扫帚也扫不起的时候,保洁员就用手捡。

除了纪念馆自身的工作人员,越来越多的上海市民也加入到工作队伍之中,他们的身份是志愿者。64岁的傅向东是中共一大会址首批20名领誓志愿者之一,他的职责是带领参观者在党旗前重温入党誓词。“我想让更多的青年人,了解中国共产党的这段历史。”傅向东说。

2018年8月15日,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傅向东维持现场秩序。澎湃新闻记者 邹娟 实习生 白梦真 吴娅 摄

同样64岁的梁韵也是一名志愿者,但她的职责,是站在安检大门后的入口处,对游客表示欢迎,并提醒大家要保持安静。梁韵是应聘上岗的,每个月来三次。由于家住松江区,她早上5点30分就从家里出发了。“我希望把一大会址纪念馆介绍给更多人,让更多游客在这里有良好的参观体验。”梁韵说,希望能在这里值班到站不动为止。

应对“大客流”常态,完善应急方案加强精细化服务

“大客流”已成为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的常态。

统计数据显示,自2017年11月至2018年10月的一年间,参观者已超过153万人次,单日接待量屡创新高,最高突破1万人次,远远超过设计最大承载量。这也是建馆60余年来,未曾出现过的景象。

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副馆长徐明曾在接受采访时说,2018年4月刚到一大会址纪念馆时,他每天在观众入口处看排队的人群,看到从兴业路一直排到马当路,又在马当路转弯直指太仓路的时候,担心也随之增加。

5月初,纪念馆出台《大客流接待及应急方案》,将客流分为1-3级应急响应,成立领导工作小组,每一级别对应相应响应措施;6月,又出台《增强服务功能10项措施》,也就是大客流日常接待法,将服务细化在平时。

这些精细化服务,都落在了实处。

2018年8月15日,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领誓志愿者(穿黄衣者)在馆内领誓。澎湃新闻记者 邹娟 实习生 白梦真 吴娅 摄

为了规范仪式教育,一大会址纪念馆在序厅用红线,在党旗前隔出宣誓区。平常,工作人员和志愿者会提醒游客不要在宣誓区滞留。2018年6月,馆方聘请首批领誓志愿者,并首次配备红色司仪。红色司仪的任务,是提醒宣誓者该怎么列队、领誓人该怎么做,甚至领誓人穿什么衣服、不应该穿什么衣服……

在馆外,排队队伍长了,会在固定位置出现一块提示牌,告诉游客还需要排队多长时间。高温时,队伍中间还会出现两台喷雾降温风扇,为排队观众送来凉爽。

还有些看似鸡毛蒜皮、芝麻绿豆的措施,却充分细致地考虑到了观众的需求和难处。比如,考虑到不少外地参观者下了飞机火车就直奔纪念馆而来,或者在离开上海前还要挤时间来看一看党的诞生地,纪念馆在狭小的场馆空间里挤出一个大件行李临时寄存点,体现“上海服务”的细致和用心。

十项措施自六月中旬推出以来,展厅大声喧哗、随意触摸等不文明参观行为大大减少,分贝数明显下降,恢复了“党的诞生地”应有的庄重秩序、和谐氛围,维护了参观者的瞻仰参观体验。

深入挖掘文物内涵,打造“初心教育大课堂”

展厅安静有序了,服务提升了,观众的体验更好了。但对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来说,更核心的任务,是讲好中国共产党的“初心”故事。

为此,馆方全力以赴,依托中共一大会址独一无二的红色文化资源,深入挖掘文物、展陈的内涵和价值,不断创新教育的理念、内容和形式,扎实开展“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把纪念馆打造成弘扬中国共产党建党初心、阐释共产党人历史使命的“初心教育大课堂”。

一方面,围绕重大主题,举办高品质专题展览,开展高水准学术研究。比如,2018年正值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共产党宣言》问世170周年,馆方策划了“致敬马克思:讲讲《共产党宣言》那些事儿”专题宣讲,并举办《点亮中国——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文物史料展》,组织“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与中共创建”学术研讨会等。这些活动,围绕一个主题,从不同角度阐释了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和思想本源,充分彰显理论自信、文化自信。

另一方面,整合教育资源,与相关部门合作,构建分类分层、因人施教的“初心教育”课程体系。2018年以来,馆方已开展现场教学197批次、专题党课16场、电影党课4场,努力满足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的教育需求。目前,以现场教学、专题党课、情景党课、电影党课、在线党课等为基本架构的“初心教育”课程体系已初具雏形。

同时,还深入挖掘馆藏文物,探索红色文创产品研发推广的新思路新方法。目前,一大会址纪念馆已初步形成具有“一大”特色,既有红色文化、海派文化特色,又具有使用价值、融入日常生活的红色文创产品系列,受到不同年龄、不同职业、不同背景观众的一致好评。

    责任编辑:王维佳
    校对:徐亦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