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峡两岸新媒体访上海:体验科创魅力,关注在沪台湾青年发展

澎湃新闻记者 马作鹏 实习生 刘文琳
2018-10-27 11:27
来源:澎湃新闻

十月末的上海,正值秋风送爽时节。

位于茂名南路和长乐路交界处的锦江饭店,迎来了一批来自海峡两岸的媒体客人。

10月24日,首届“海峡两岸网络新媒体大陆行”活动采访团在结束了北京、天津两地的采访后,第三站来到了上海。

在为期两天的采访活动中,包括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在内的50家两岸网络新媒体100余名记者组成联合报道团走访了浦东、闵行、松江三个区,参观了上海地标性建筑、科创企业、汽车制造厂商、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全方位地感受了服务、制造、购物、文化四大品牌给上海这座城市带来的活力与机遇。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上海正以万众瞩目的科创中心、高质量发展和高品质生活的品牌城市的形象示人。澎湃新闻记者 马作鹏 摄

“台湾同胞在上海很幸福”

10月24日晚,上海市委常委、市委统战部部长郑钢淼会见了两岸记者,向大家展示了上海改革开放取得的巨大成就,并介绍了两岸交流情况。

上海市委常委、市委统战部部长郑钢淼接见了两岸记者。澎湃新闻记者 马作鹏 摄

郑钢淼表示,上海市经济发展在改革开放40年中取得了突出的成绩。以浦东新区为代表,上海市成为全国城市中最大的经济板块。1978年,上海市GDP为272.81亿元,1992年的时候,首次过千亿,达到1114.32亿元,2006年过万亿,达到10572.24亿元,到去年2017年,已经过了3万亿,增长速度是让世人惊喜的。

据郑钢淼介绍,在“吃改革饭、走改革路”的上海,目前有金融机构1500多家。其中,台湾金融机构43家。值得注意的是,上海台资金融机构占到全国台资金融机构的一半以上。

目前,在沪生活、就业、求学、创业的台胞有40多万人。上海在吸引台商台胞来陆存有优势,两地飞行距离近,气候条件适宜,城市环境风格也很适合台湾同胞。

“总之一句话,台胞在上海很幸福!”郑钢淼说道。

现年67岁的台湾高雄人叶惠德1992年就来到上海投资,现任全国台企联常务副会长兼发言人。

全国台企联常务副会长兼发言人叶惠德。澎湃新闻记者 马作鹏 摄

叶惠德告诉澎湃新闻,27年前要来上海投资的时候,他的家人和亲戚朋友都怀疑:大陆好吗?27年以后的今天,他们都在羡慕,叶惠德怎么那么厉害,眼光那么准?

“2000年时,上海市台办领导跟我说:‘上海不只是上海人的上海,是全国人的上海,要做好兄弟省市招商该有的工作。’上海的这种大度并没有让自己吃亏,这是产业的结构规划。把握住企业总部、研发中心,还包括金融中心。”叶惠德说道。

东森新闻云记者陈政录在接受澎湃新闻采访时表示,上海国际化程度很高,面向国际化市场的优势很多人都很向往。此外,上海还有非常包容的文化环境,来到上海的台湾人真正能感受到这种城市的包容性,而且还有发展的机遇。

感受上海科创、制造魅力

改革开放40年来,上海正以万众瞩目的科创中心、高质量发展和高品质生活的品牌城市形象示人。

10月25日下午,两岸媒体记者们先后走访了洋山深水港四期码头以及上汽集团乘用车临港生产配套基地。

两岸媒体参观上汽集团乘用车临港生产配套基地。澎湃新闻记者 马作鹏 摄

全球规模最大,最先进的自动化码头便是上海的洋山港。

采访团来到洋山港码头装卸现场后看到,龙门吊与自动引导运输车忙碌运行,整个装卸区却空无一人。码头和堆场如同一个巨大的棋盘,棋盘外,大小货车络绎不绝。

洋山港的这一全自动操作系统,只需要9个人就能操作。未来,洋山港所在的上海港,年吞吐量将突破4000万标准箱,这将是美国所有港口吞吐量的总和。

汽车,是上海制造的一块招牌。

采访团一行走进上汽集团乘用车临港生产配套基地,在亲眼目睹了一辆辆汽车从分散的零件组装成崭新的汽车后,不禁惊叹上海汽车制造的实力。

上汽集团党委书记胡顺华告诉澎湃新闻,改革开放40年来,无论是经济发展还是消费水平都发生巨大变化,也为汽车产业提供了巨大的发展机会。

胡顺华表示,在传统的汽车工业,中国起步晚,是学生,但是在新能源汽车和互联网汽车制造领域,全世界各个国家都在一个起跑线上,我们还有机会。

科创在上海不仅仅体现在工业制造上,也走进了人们生活中的点点滴滴。

TVBS(台湾无线卫星电视台)记者薛孝安对上海的科创能力带来的生活便捷感到十分满意。

薛孝安表示,在上海移动支付的便捷程度存在于他生活的各个环节:“不论缴费、付款、交通,我只要一只手机就能全部搞定,完全不使用现金消费,我喜欢这样的上海创新。”

据薛孝安介绍,自2017年7月来上海,第一次见到这座城市以后,他感到这座城市并非是老旧的“上海滩”,而是一座非常繁华的城市。

薛孝安说,“浦东的高楼一栋比一栋高,世界各国的人才也在汇入,软硬件都非常发达迅速。这座城市不但保留了老上海的韵味,还给人新奇时尚潮流的感觉。”

关注在沪台湾青年发展

今年上半年,国台办等部门发布“31条惠台措施”之后,上海、福建等省、市又制定了更加具体的政策细则。特别是在台湾年轻群体低薪、迷茫的今年,第十届海峡论坛特别加大了两岸青年互动的力度与深度。

在此次“海峡两岸网络新媒体大陆行”活动中,两岸媒体也关注着在沪台湾青年的发展状况。

党的十九大代表,复旦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英文系教授卢丽安。澎湃新闻记者 马作鹏 摄

生于台湾高雄的党的十九大代表,复旦大学外国语言文学英文系教授卢丽安告诉澎湃新闻,学校里面的台湾学生,比较关心实习、就业跟创业这方面的话题。

卢丽安表示,复旦大学成立了三创学院(创新创业创意学院),也大力依托杨浦区的人才孵化中心这类创业园,根据同学们的课题的创新能力、科研成果,结合产学研等方面进行推动。所以,如果同学们想要在创业方面一展身手,也是有导师来指导的。在就业方面,先从实习开始,有一个实习经验,能把一个人最好的能力、实习的成果都付诸实践,可以让我们的用工单位、用人市场知道,并锁定有这么一些人才在。

“台湾的老师们、学生青年们都非常高兴,希望这些政策能够推开来,能够更进一步更好的落实。”卢丽安说道。

在沪台籍教师、华东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亚欧商学院副教授王振源则对岛内青年高校教师等高学历人才来上海工作提出了建议。

华东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亚欧商学院副教授王振源。澎湃新闻记者 马作鹏 摄

王振源建议,大陆有很好的人才政策以及学术评定指标,台湾青年学者来大陆高校面试后要有耐心。

王振源解释道,“很多时候大陆高校招收青年学者、教师其实都是在国际层面上竞争。近年来上海的高校在国际上的排名一直在不断上升。大陆的政策给了台湾青年教师一块敲门砖,但是真正要敲开这扇门的,还是得看大家硬的学术成果。”

十年前,台北青年陈双卯放弃令人羡慕的“金领”身份来到上海,进入复旦大学攻读国际工商管理硕士。如今他投身教育公益类的创业项目,现在担任上海杨浦区赋启青年发展中心总干事。

陈双卯表示,一路走来,听到有很多的意见、会有很多纷杂的声音,自己可能也会觉得公益创业拿的薪水不多。

陈双卯坦言,“但我会问自己,我为什么要做下来?我的初心是什么?我看到我最后的目标是什么?如果觉得能坚定地坚持,我相信,大陆有非常好的政策和市场,一定能慢慢一步一步帮我走上成功的道路。”

“在大陆,对一个台湾青年,我觉得如果他肯努力,就会跟所有的青年站在同一个制高点,可以更好地去做职业的发展。”陈双卯说。

“我觉得两岸是血溶于水的,大陆的市场真的很好,台湾的朋友们有机会一定要来上海看一看。”陈双卯在采访的最后说道。

    责任编辑:蒋晨锐
    校对:张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