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跑的西湖大学|施一公:西湖大学和国家社会、企业家共命运

澎湃新闻记者 贺梨萍
2018-10-20 17:46
来源:澎湃新闻

不到4年时间,中国第一所由社会力量举办、国家重点支持的新型研究型大学——西湖大学,从构想到最终在浙江杭州正式成立。10月20日的成立大会现场,首任校长施一公无疑是最忙碌的人,这位51岁的著名结构生物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今年初请辞清华大学副校长,表示将全身心投入西湖大学。

韩启德、袁家军、杜玉波、杨振宁、施一公共同为西湖大学揭牌。

“2015年我坐了19趟高铁来杭州,2016年是40趟,现在我在杭州的时间已经多于我在北京的时间了。”面对包括澎湃新闻记者(www.thepaper.cn)在内的媒体,施一公说,“这辈子我最想做的事情就是西湖大学,前面的50年时间里我做的两件重要的事似乎都在为这件事情做准备。”施一公所说的两件重要的事,其一是“前40年成家立业”,其二是“接着用10年时间帮助我亲爱的母校(清华大学)迅速地发展了生命学科”。

这第三件事有多难?施一公将现阶段的西湖大学比喻为“新生儿”。“ 西湖大学是一所新型大学,是个新生事物,自然会有很多困难。就像一个新生儿一样,他从出生到学会走路要跌很多跟头、有很多东西要学,所以我们这样的学习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困难。”

与其谈困难,施一公更愿意谈西湖大学获得的支持。除国家重点支持外,企业家的慷慨解囊是西湖大学“新”之重要体现:由基金会筹集社会资源的办学。施一公向媒体给出最新的筹资进展,“目前为止,西湖大学有36位创始捐赠人,400多位其他的捐赠人,协议筹款金额已经超过35亿人民币。”

施一公还坦言,目前面临的新的国际局势对西湖大学也产生着重大影响。“对我们的捐赠实际上是产生了很大影响,意料不到的影响,也就是说西湖大学的命运和国家的命运、和我们这个社会、和我们的企业家面临同样的命运。”

谈及西湖大学和浙江、杭州之间的关系,施一公表示,“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西湖大学会在不同的领域不同的程度对地方经济,尤其是创新经济、创新尖端科技发展带来贡献,也会让杭州这座城市更有吸引力。我相信10年之后大家来杭州不只是看西湖,也是看西湖大学。”

施一公还提到他本人和杭州的渊源。“杭州恰好是我父亲的出生地,恰好是我107岁爷爷当初拿学位的地方,他是浙江大学1936年的毕业生。杭州我最钟爱的城市,是我的第二故乡。”

西湖大学是“几代人的初衷”

2015年3月11日,施一公领衔,与陈十一、潘建伟、饶毅、钱颖一、张辉、王坚等7人正式向国家领导人提交了《关于试点创建新型民办研究型大学的建议》,并获得批示支持。

这通常被认为是“西湖大学”大事记的第一项。“(办西湖大学)不是我一个人的初衷,也不是写信的这7个人的初衷,其实也不止代表了500万留学人员的初衷,甚至不只是代表了一代人的初衷,我跟我的母亲、甚至我107岁高寿的爷爷谈这件事情,他们都特别支持我。施一公表示,办西湖大学是“几代人的初衷”。

西湖大学被认为是“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科研教育体制机制”的一次尝试。西湖大学之“新”主要体现在由基金会筹集社会资源的办学模式,以及将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

2017年6月,刚过50岁生日的施一公曾撰文《梦想开始的地方——写于西湖高等研究院第四批学术人才招聘之际》称,民办大学的优势“在于机制灵活多样、便于轻装前行”,未来可以成为中国科技教育改革的试点,探索出的改革成功经验也可进一步拓展到公立大学。

在10月20日的成立大会上,施一公再次强调,“西湖大学希望做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探索者。”多年来,中国高等教育的创新发展一直面临深层次体制机制问题的困扰。西湖大学将遵循“高起点、小而精、研究型”的办学定位,借鉴国际化的做法,试图翻开中国高等教育多元化的新篇章。

全国高校设置评议委员会主任,教育部原党组副书记、副部长杜玉波在成立大会现场宣读教育部贺辞时也指出,西湖大学的创办,是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开创了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之先河,对新时代中国高等教育办学体制改革创新具有重要意义。

按照施一公等人的愿景,这所通过民间筹资建校,定位于“高起点、小而精、研究型” 的大学,“15年之后就将比肩世界一流大学”。这所未来师资至多300人的学校,率先招收博士研究生,总计139名“西湖一期”、“西湖二期”博士研究生已完成入学。8年后生源目标则是5000人,包括2000名本科生。

值得一提的是,在10月20日下午举行的2018西湖高等教育论坛上,包括西湖大学、美国耶鲁大学、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澳门大学、英国利兹大学、南方科技大学、美国莱斯大学、美国纽约大学、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泰国朱拉隆功大学在内的10所学校发布了联合宣言,宣言内容包括鼓励学生交流、促进教职员工定期互访、在各国法律框架内鼓励学术自由等。不过,该宣言或还有最终版本,近日将由各大学代表签署。

几年内希望筹资200亿人民币

作为一所民办大学,面向社会筹资将成为其未来运作的主要“血液”。

施一公表示,西湖大学的新和独特反映在她的办学模式。西湖大学的举办者是社会,这里的“社会”主要体现在基金会。“基金会代表社会,代表捐赠人,所以说西湖大学是由西湖教育基金会举办的,大家一定要意识到这一点。”

西湖教育基基金会是西湖大学运行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2015年6月,《筹建西湖大学(筹)战略合作框架协议》签署完成、政府支持政策正式启动后的第二个月,西湖教育基金会即经浙江省民政厅批准,作为非公募基金会成立。西湖教育基金会既要要面向社会为西湖大学募资,也要推荐提名校董会成员、而校董会是学校的最高决策机构,对学校进行最高层次的指导和对事务的决定。

未来,西湖大学的运行和顶尖人才的引进,将主要依靠基金会获得的捐赠本金产生的利息和投资收益来支撑。“随着社会对大学的进一步理解,我们会进一步打开捐赠的局面,在几年之内达到总金额在200亿人民币以上这样一个目标,我充满信心。”

截至目前最新数据,西湖大学共有36位创始捐赠人 (协议捐赠金额较大),另有400多位其他捐赠人,协议筹款总额已超过35亿元人民币。

北京荣之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002642)董事长王东辉、万达集团董事长王健林、北极光创投创始人邓峰、创业软件股份有限公司(300451)董事长葛航、深圳金信诺高新技术股份有限公司(300252)董事长黄昌华、腾讯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马化腾、高瓴资本集团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张磊等企业家均为西湖大学创始捐赠人,也是西湖大学创校校董会成员或荣誉校董会成员。马化腾等人也出席了西湖大学的成立大会。

当然,施一公也表露出一丝担忧。目前面临的新的国际局势对西湖大学正产生着影响,“对我们的捐赠实际上是产生了很大影响,意料不到的影响,也就是说西湖大学的命运和国家的命运,和我们这个社会,和我们的企业家面临同样的命运。”

以引进顶尖人才为例,施一公提到,如果把这些科学家招聘到西湖大学,希望他们可以心无旁骛地做科学研究,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我们给他的无论是年薪、福利、住房还是医疗保险都应该是最有竞争力的,也就是因为有西湖教育基金会、有社会捐赠的支持,我们才能做到这一步,这一步你不能够靠政府,不能够靠国家的支持。”施一公强调,这才能真正地体现西湖大学是由基金会办学。

    责任编辑:李跃群
    校对:刘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