湃客·镜相9月榜|这些长文章,记录了你不知道的悲欢喜忧

2018-10-18 12:27
上海

在澎湃新闻“湃客”频道上线后第二个月里,来自“湃客”的创作者、机构共发布了500多篇优质原创内容,收获了超过1.6亿的阅读数。

9月(8月20~9月19日)的“湃客·镜相”非虚构写作排行榜中,我们通过主、客观的四个维度对每一篇入围的优质内容进行考察,输出内容综合指数,选出了排行榜前十。

这个月度的上榜作品体现了多个维度的人物生存状况。镜相的作者们赤诚地捕捉、记录了这些人物的故事——一个被城市高房租裹挟的年轻人,成为曲艺大家之前的青年单田芳,陇县山沟里的农民摄影师,美国高校里的学生,一场遥远海难中的遇难者,家庭敬老院的主人,离世的淘金者,寻根的美籍华裔,患有产后抑郁的年轻母亲和一位普通的农村电影放映员。

十篇文章呈现出十件不为人知的悲欢喜忧。关于如何“活着”这个命题,每篇文章都有着独特的注解。

这篇文章的出现,恰逢人们被“消费降级”和大城市高房租恐惧支配的当口。作者陈秋心回顾了自己过去两年的租房经历,拎出诸多不妙的端倪实据,为这起社会议题提供了一例生动的生活样本。

作者文字呈现的,不仅是简单的回忆与梳理,更包含一种细致入微的人类学观察视角,把自我生活当成“他者”来审视。作者对租住小区外景抱有假想式喜欢,与合租室友的冲突不止,因居住问题造成抑郁,到最后被令限期搬离,这些都不免让人感觉,当代年轻人面临的不仅仅是高房租与尊严的对立,还有人与人、人与生活的相互侵犯。

文章所展现的生存图景,也并非简单意义上的逃离大城市,或粗暴地划分大城市与小城市的二元对立。事实上,作者与逼仄拉锯,也在持续地寻找美好生活的可能。而当无论定居何处,都难以成为最优解之时,这恐怕才是时代提供的最苍凉的解释。

>>点这里看原文

2018年9月11日下午3时许,一代评书大师单田芳因病在北京逝世。在众多纪念文章中,中国工人出版社少见地聚焦单田芳第一次登台时的情景,为公众还原了单田芳鲜被呈现的青年时光。

文章忠实呈现了单田芳倔强不屈、勤学苦练的性格与艺术追求,实属珍贵的历史档案。行文采用口述体,一如单田芳的评书表演风格,率真传神,妙趣横生。艺术工作者何以立身,这篇文章给出了单田芳的答案。

>>点这里看原文

这是一个非常纯粹的故事。一个以耕种为营生的人老谢,碰巧喜欢上一门时髦的、远离其日常生活经验的艺术,会发生怎样的化学反应?现实是,什么也没有。摄影没有如预料般解决他的生存困境,但老谢也始终没放弃这门喜好。

在这个过程中,作为摄影师的老谢和作为农民的老谢,两个身份并行不悖——他至今拍了8000多张反映纪录西部乡村发展和生活变迁的历史纪实照片,作品被选入米兰世博会,但也一直为庄稼收割、女儿的嫁妆以及窘迫的居住环境困扰。这大半生艰苦的摄影之路和屡屡想摆脱自身局限性所做的尝试都被作者马鹏波准确而生动地记录了下来。

>>点这里看原文

特朗普当选为美国总统后,加州伯克利大学多次因抗议活动成为新闻焦点。这座拥有“革命”传统的左翼名校是如何回应政坛的震荡与社会的分裂,折射出了美国年轻一代在历史性事件中寻找方向的困惑和坚持。

本文从在校学生的视角选取了2016年至今的几个片段,为“自由派精英反对特朗普”的简单化概括提供了更为立体的补充。无论是大选之夜的震惊、极右翼作家引发的抗议,还是墨西哥裔军人的处境、难民问题上的争辩,文章直观、生动地展现了伯克利在历史性事件面前的众生相。其中,普通学生遭遇骚乱时的不安,以及伊拉克战争老兵流落他乡的苦难,较少被国内媒体覆盖,尤为令人动容。

而随着校园逐渐归于宁静,不同派别打着各自的口号和平并存,少数族裔和性向的学生赢得大量支持,看似逐渐弥合的伤口是否真的痊愈,同样耐人寻味。

>>点这里看原文

如果不是《此间》学生记者们的发掘与记录,恐怕很少人知道,在香山新营村的深处,藏着一间老旧的家庭寄养院,打理人是一对来自河南的老张夫妇。更奇妙的是,老张夫妇因为生活无望而信教,信仰没让他们找到出路,辗转之后,他们转而为一群孤宿老人搭建了一爿小小的天堂。

这是一个带点黑色幽默的温情故事,它展现出一座可贵的“小千世界”,让我们看到,在嘈杂的、飞速的、恢宏的大千世界之外,还有那么一些格格不入的,但仍具意义的时代个体。

>>点这里看原文

发生于1948年的“江亚轮”事件是中国历史上的最大海难,罹难者近3000人,甚至超过了“泰坦尼克号”。然而时值乱世,这一人间悲剧在喧嚣一时后,成为了尘封的历史,鲜为人知。当昨日的记忆被人遗忘,写作者唯有忠实记录,才能抵抗时间的侵蚀。

历史写作,贵在求真,如能兼具文采,就更上一层楼。本文作者钩沉史实,清晰梳理了“江亚轮”事件的发生经过,与此同时,出色的叙事能力,让读者有重回历史现场的感受。在庞杂的海难细节中,作者着力于对人性的挖掘——在灾难面前,真与假,美与丑,都会毫无保留地体现出来,变成检验人性的试金石,而这,也超越了时代、地域的局限,成为人类永恒的话题,留给读者无限的思考。

>>点这里看原文

陈年喜笔力沉稳舒缓,每一句都是一帧镜头。在他的讲述中,掘金者周大明的人生仿佛是被命运暗中标好价码的咏叹调,黄金曾让他容光焕发,人生引吭高歌,也为他铺就了缓缓下行的伏笔和等候在终点的悲剧。他的人生,不免让人联想到挖矿人绕不开的共同命运。同时,文章也让读者窥见秦岭上的炼金行业的混乱嚣张,私自开矿,互相盗矿甚至真枪实弹地抢夺金矿……黄金有多肥美,人们就有多疯狂。

>>点这里看原文

外公外婆去世后,在美国得克萨斯州土生土长的华人女生张逸竹开始了寻根之路。她意识到,那些从不相互拥抱、对小辈的一举一动总要严格审视的祖辈,其实传承了一种家族的智慧,而她自己也正身处这条数千年的时间长河中。

从家族祖先范仲淹在佛寺里潜心苦读,到外曾祖父藏身芦苇荡中抗击日寇,从外婆节衣缩食资助贫困孩子读书,到母亲一辈携手照顾重病老人,“不为良相就为良医”的家训鼓舞着一代又一代人对身边事物保持警醒,并用那种警醒为社会服务。

作者用饱含深情的笔触追溯了长辈们经历百年风雨、从中国辗转到美国的旅程,对童年场景的重塑诙谐明快,对外公外婆生命尾声的追忆感人至深。这篇来自海外的投稿出色地融合了家与国的历史,并以寻找自我身份的基调使“我”置身其中,为来自家乡的读者们呈现出了一种可圈可点的家族志写作。

>>点这里看原文

在国内,产后抑郁经常被冠以“矫情”“玻璃心”“没病装病”的刻板印象,相当一部分人没有意识到它是一种精神类疾病。本文作者张肃纯以亲身经历为主线,讲述了怀孕后生理心理的双重变化,并用事例证明,与产后抑郁对抗需要产妇的自我调节,家人的情感陪伴、完善的医疗制度和医护关怀意识共同努力,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

>>点这里看原文

本文主人公刘公信是一名普通的农村电影放映员,从1974到2012年,他往返30多个村子,放映了38年电影,累计一万一千多个场次。

在集体生活的70年代,刘公信是勤勤恳恳的放映员,“三个人(观众)和三百个人一样,我都要把电影演好”;在农村电影受到巨大冲击的90年代,他逆流而上,设计并制造了全国第一套大座机流动放映车;但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人终究只能顺势前行,当农村电影放映走向迟暮,刘公信也不得不与自己大半生的放映员身份告别。

本文既表现了一个普通放映员“用一生做好一件事”的匠人精神,也通过他的视角展现了四十年的农村电影放映史,一幅农村物质生活、审美趣味与精神文化需求变迁的时代图景在读者眼前缓缓展开,这是一篇有温度、有深度的作品。

>>点这里看原文

“湃客”创作者平台上线后的试运行阶段,榜单中的第1位将获得10000元创作奖金,第2~4位分获3000元创作奖金,第5~10位分获1000元创作奖金。(以上奖金均为税前数额)

    特别声明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s://renzheng.thepaper.cn。